“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评联”一体化路径探索

2023-05-30 10:48刘苗苗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校双减育人

刘苗苗

近年,减负增效成为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双减”政策设定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总体目标。“双减”并非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学生系统发展的综合性问题。然而,实际上多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教师减负家长增”,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1]。

“双减”前,通过让学生完成大量作业,搞题海战术,参加课外培训班,拉升分数;“双减”后,作业少了,不参加课外补习了,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提质”,打消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滑的疑虑,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急需突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必答题。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以系统的思维进行全面思考,构建“教学评联”一体化教育机制,才能找到“减负、增效、提质”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评联”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联”一体化的核心是“学”,“学”是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基础;“教”是为了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教”是为“学”和“评”服务的;“评”是关键,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的程度,都是通过评价获得证据而推理出结论的,评价对教和学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促进功能[2];重点在“联”,“联”是将家校互通、家校联动、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纳入其中,串联起学生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

“教學评联”四个板块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缺一不可的有机融合的整体。通过有机融合,发挥四者协同育人作用,让“教学评联”形成合力。从系统观的视角来看,在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评联”一体化进程中,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支撑体系,课堂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核心阵地,作业评价和德育评价是实施育人效果的重要条件,家校互联是实现共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二、“教学评联”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中山市丽景学校找到了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通向“教学评联一体化”的路径。主要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打造、课堂模式创新、作业优化设计、家校联动机制四条路径来推进。

1.家校联动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课程标准课程化、课程目标化,鼓励家长全程参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教学评联”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将“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课程化,让学生尽情体验多彩课程,落实“三全”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丽景学校搭建了“1+1+6N(德智体美劳心)”闪亮课程体系,启动“课后服务超市”,以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为目的,遵循尊重个性、自主选择的原则,开设学科素养、艺术特长、畅享科技、体育竞技、劳动技能、公益服务六类特色课程,全部指向互动、体验、知识、能力、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家长参与设计的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更具有针对性。

实施五层素养社团课程,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开设了70多个社团课程,构建了“上课学-课间练-社团爱-展示秀-文化特”的五层素养培养模式,形成“体验-兴趣-爱好-特长-专长”的发展模式,兼顾学生多种素养和特长。

创新情境式项目学习,发展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坚持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三大核心原则,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学校启动“项目式学习”,以PBL情境教学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条件化、情景化、结构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四年级师生进行“探寻科学实验之旅”项目式学习,掀起了科学改变生活的热潮。为提高跨学科融合能力,七、八年级开展以“我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特色农产品新业态。通过项目式学习,建构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2.家校互动打造智慧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为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致力于打造“信息化+”的智慧课堂,基本实现全校全员智能学习,达成“学”上“提质”,实现智学多能。教师、学生、家长通过互联网云端沟通,积极互动,让家长参与评价,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依托“三环五段”教学法,实现高效学习。智慧教学是基于智慧教育平台,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以“高质量课堂”为导向,打造了“三环五段”的教学法:课前,教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导学”;课中,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探究式学习,学生间“互评互改”,并进行“当堂检测”,以检测学习效果,教师机智引领、总结提升;课后,根据学情,设置“作业分层”,个性化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形成了“自主导学、小组合作、互评互改、当堂检测、作业分层”20字智慧课堂模式。

构建“四智”智慧课堂,实现智慧教学。学校以“信息化+”增添发展新动能,探索“四智”智慧课堂:以教资为智库、将教具变智能、使教法更智慧、让教果更智达,将教学指向智慧生活与智能应用。通过智慧课堂打造,实现了“学”的提质和“教”的高效,学校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3.家校协同优化作业设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面向全体家长开展“学生作业情况问卷调查”,以促进作业质量的有效性。同时,试行多元评价模式,以弥补作业、考试等即时评价的漏洞,让家长参与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客观的综合性评价。

采用分层式、自主性作业,创新即时评价方式。学校科学合理设计作业,通过自主导学(导学案)、ABC分层年级作业和360时空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ABC分层年级作业根据学情,设定目标;紧扣课标,逐层落实;注重过程,培养思维;解决问题,指向应用;分层拓展,提升素养。360时空作业则打通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前、课中、课后、周末及寒暑假进行统筹管理,对导学案、当堂作业、个性作业、年级统一作业优化升级。该模式遵循总量控制、精准定位、育人目标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预习、当堂检测、课后巩固、实践应用等能力。

采用成长性、增值性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进行了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在《义务教育评价指南》的指引下,学校构建起“三自”领航下九年一贯制“五育维度”多元评价模式。“三力五育九素养”评价模式是完善学生评价多元化的创新举措。以“团队一体化评价、五育并举档案袋评价、信息化当堂定量评价、小组合作下增值评价、学生综合实践评价、学生多元分层评价”为六大评价原则,以提升学生“适应力、学习力、发展力”为路径,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评价,以培养学生“素养品质、健康生活、健全人格、学会学习、拓展思维、实践创新、合作互助、自我展示、审美情趣”等“九素养”为评价内容,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人生自强”的“三自”能力,实现“五育”并举。

4.家校协同共育新模式,打造家校共同体

学校秉承“家校越合力、成长越‘给力”的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家校共同体”建设。“家校共同体”通过亲子研学、家校联赛、“晒”好家风和父母智慧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長和全面发展。

推动“五育进校园”,实现家校互联同频共育。丽景学校积极推动五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每年以家长节形式,开设“家校户外拓展”“家长体验一日班主任”“家校篮球联赛”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五育培养中,创新家校互动模式,实现家校互联同频共育。

创新“爱·家长大学”,实现家校理念协同一致。为引领学生通向未来幸福的路径,家长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与孩子共同成长。丽景学校开设家长大学,以“爱·成长·合力·幸福·共赢”为指导原则,严格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由校长定期给家长开展专项辅导与培训,帮助家长调适化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开展“父母智慧大讲堂”活动,整合家校共育资源。通过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开讲座、邀请优秀家长分享经验,搭建家教经验交流平台,引导家长树立并传承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教学评联”一体化研究的展望

一是让课程体系更完善。健全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课程的学习体验感、探究感、项目化和情景化,进一步关注师生心理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拓展户外研学课程。二是让评价方式更系统。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和反馈系统。作业改革要与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齐头并进,尝试以科研课题方式,建构作业资源库,系统解决作业优化问题,让家长全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文艳,马天明.减负行动40年:以作业改革撬动课堂“轻负高质”[J].中小学管理,2021(10):24-27.

[2]吴星,吕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J].江苏教育,2019(19):22-25.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家校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