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构建和谐新型家校共育模式的探讨

2023-05-30 03:55谭炯良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班主任

谭炯良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元,学校是育人主阵地。在小学管理工作中,要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才能缓解育人观不一致导致的各种矛盾,帮助家长改进亲子沟通问题,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基于网络时代家长群体特点,构建和谐新型家校共育模式,更有利于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托新媒,优化互动过程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技术逐步深入人心,年轻一代的家长十分依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部分家长沉浸于微视频、微信、网络游戏中,当孩子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他们往往尝试从网络中寻求帮助,或者只顾自己上网娱乐,对孩子的困扰视而不见,家庭教育效果不高。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引导家长合理利用网络,优化互动过程。

我校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与家长互动。一是利用校园网展示学校规章制度,发送学校教育活动相关录像和照片,线上线下同步设置家校共育信箱,展示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促进家长清楚了解学校教育理念。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专题信息,向家长介绍教育学知识,包括指导孩子合理上网,开展亲子阅读等,家长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自主阅读。三是利用班级微信群展开互动。班主任可在微信群中介绍班级活动情况,通知家长关注某些具体问题。如有必要,还可以和家长私聊,反映学生在校形成不良习惯的情况,专项问题专项解决。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可以重点依托希沃班级管理大师软件,构筑新媒体互动网,全面优化家校互动方式。

网络互动的方法适应年轻一代家长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更易被他们接受,更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与学校进行互动交流,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二、重构角色,凝聚多元合力

目前家校共育的另一问题是家校教育角色冲突,学校和家庭、家长和教师各自承担的教育职责是不同的,侧重点和分工也不一样,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角色冲突。部分教师将教育工作转嫁给家长,而家长却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从两方面入手,让家长、教师都清楚各自的角色定位,重构角色,提升凝聚力。

利用教师培训制度和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分别帮助教师和家长重构角色。安排教师进行自查、互查,深刻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升自我。

在家校沟通中,教师要反思是否起到“桥梁”的作用,是否向家长介绍了各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地组织各种家校共育活动。教师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将批改作业、教学评价等教师工作强行转嫁给家长。如有类似的情况,教师要深刻反省,并寻求改进方法。

在家长学校中,学校聘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设计一系列和亲子教育相关的微课课程,上传至网络,让家长明白自己也要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负起责任。通过“为什么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和孩子保持朋友关系,是否会失去家长的威严”“当孩子沉溺网络的时候,我该做什么”等一列课程的开展,家长明确协助教师监督孩子自主学习、端正思想的重要意义,明确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受到教育。角色重构后,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认识到自身问题所在,并思考如何改进教育方式。

如果家长和教师都清楚角色定位,那么他们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就能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1+1>2”的效果。

三、引导自律,加强培优转差

家庭是塑造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采用家校共育的方法,转变家长缺乏耐心的教育态度,促进培优转差工作的展开。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监督教育下,学生不断提高自律能力。

学校拟定了“培优转差”工作计划,按照“双向交流了解情况、因人制宜设定方案、多元监督养成习惯、自设计划自我评价”四步,引导各个班级的学生找到问题,改善行为习惯。

在“双向交流了解情况”环节,班主任要和家长、学生分别沟通,了解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有位学生上课时总是打盹,在深度了解情况后,发现该学生的家长常年加班,孩子要等家长回家后才肯睡觉,缺乏正常的睡眠,影响了白天的学习。

“因人制宜设定方案”指班主任结合各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帮助制定解决方案。对于上述这个案例,让家长调整工作时间,这不太现实。所以班主任就要考虑能否找人替代家长,辅导学生学习。将该学生所在小区的同学联系起来,组成“互助学习小组”,相互请教,提高效率,解决熬夜问题。

在“多元监督养成习惯”中,班主任、家长、同学都要监督孩子,时刻提醒他们养成良好习惯。这个学生由于长期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短期内很难早睡,那么就需要教师、同伴用微信、电话等提醒他早睡早起。

“自设计划自我评价”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自主设计改进的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如果采用家校结合的方式,就能全方位地监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培优转差取得良好成效。

四、联动社区,参与实践活动

学校要联系学生所在的社区,组织安排一些亲子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改善亲子关系,又能让学生尽快了解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强化德育效果。

由于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周边社区,所以学校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与他们协商设计了社区联动实践网络,全方位安排实践活动。首先是双休日常规活动,社区设计了“文明行为监督员、垃圾分类监督岗、防疫工作宣传员”这几个主要项目,安排学生轮流参与不同活动。其次是节庆日专题活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如在元宵节张灯结彩,在端午节包粽子赠送孤寡老人等。最后就是寒暑假社区图书室自学活动,社区在寒暑假会邀请做医生、消防员等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讲解相关知识,并组织他们参与有关实践活动。如医生为孩子们介绍狂犬病相关知识,并设置情境让学生演繹特殊情况该如何保护自己;消防员向学生介绍安全防护知识,参观中福社区消防教育基地,并让他们现场演绎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如何选择避险方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和谐家校共育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合作。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联系社区有关部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样化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我。

小学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如家长的育儿观念存在偏差,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等,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家校共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设计出一系列新形势下的家校沟通模式,这样才能优化学校管理,让家长也参与教育工作,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夸夸我的班主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