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与传承路径创新研究

2023-05-30 10:27孙波高亮姚绩伟王志博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体育强国文化强国

孙波 高亮 姚绩伟 王志博

摘 要: 为科学把握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提升其传承发展效能,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辨析得出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互促共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软实力,体育强国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硬支撑。研究阐释了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与传承路径,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是竞技文化:弘扬拼搏有为的民族精神;大众文化:提升全民健身健康水平;校园文化:彰显铸魂育人教育使命;产业文化:创造经济多元发展路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是突破地域传承:增加地域间文化交流共享;突破民族传承: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突破文化传承:增强文化间融合传播赋能。

关键词: 体育强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强国;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3)02-0054-08

Abstract: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improving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powerful sports nation can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sports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data, in-depth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conclud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can mutually promote progr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ince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the soft pow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s the hard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t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inheritance path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competitive culture, that is,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striving and promising. Mass culture can improve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health level; campus culture can highlight the mission of casting soul education; industrial culture can create multipl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ath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to break through regional inheritance. For example, increasing 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har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groups can promote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breaking through digital inheritance can enhance intercultural promotion and communication empowerment.

Key words: Sports power;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power; Inheritance path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体育在新时期国家建设中的指导性纲要,为体育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早在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体育强国建设要“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  [1] ,表明了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地位极其重要。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4日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意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于2018年1月1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  [3] ,体现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上述文件颁发体现了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论证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体育强国建设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与传承创新路径研究提供了战略性指导。经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梳理体育强国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研究,目前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4] 、功能取向与发展桎梏  [5] 、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  [6] 、文化及其遗产传承的困境、归因、路径与策略  [7-11] ;有关民族傳统武术的研究集中于武术文化的文化使命、实现路径及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  [12-13] ;体育强国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目标实施的动力与支撑  [14-16] ,且基于共词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5大研究热点  [17] 中没有体现体育强国。研究现状表明有关“体育强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研究较少,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也少有研究。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发展提供了新舞台,提出了新目标,布置了新任务,需要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职能定位,深入探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新路径,研究对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和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脉赓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时代意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

1 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联阐释

1.1 并行不悖: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促共进

体育强国的核心内核是打造体育文化强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强国的内容精髓。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8] ,这表明文化强国蕴含着体育文化强国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国的多元内涵,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性发展的目标要求。讲话同时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18] ,深刻表明了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承载着特殊的“文化”使命,体育强国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行不悖,在体育强国视域下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与传承,对于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

1.2 内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创造并经过长期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展现民族特色、体现时代价值的身体运动文化  [19] 。体育强国构建离不开文化层次的软实力支持,在建设体育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以自身的、优秀的、历经岁月积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根本出发点,在迎合时代发展推陈出新的同时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体育文化强国建设过程的根基所在,根基牢固方能致远  [2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中华优秀傳统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文化积淀、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浓郁的民族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内驱动着体育强国的建设发展。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特色民族文化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力。如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文化,鄂伦春族的山林狩猎文化,赫哲族的江河渔猎文化。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休闲愉悦,多元文化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民族凝聚力。如瑶族的抛花包、打泥坨;回族的打梭儿、跳格、打铆球等等。最后,民风民俗,魅力独具,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推动力。每逢民族节日或祭祀活动,传统体育文化展演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1.3 外部推力:体育强国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硬支撑

体育强国建设要求“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提升传统文化软实力,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外部推力。首先,体育强国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物质保障。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物质文化,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如场地的建设、器材的配备、满足体育活动的物化品等,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展现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魅力,体育强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其次,体育强国建设强力筑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文化自信。体育强国建设有力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活动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其凝聚力、影响力、自信力。如满族的珍珠球、壮族的抢花炮以及龙舟、射弩、秋千等民族体育项目的建设与弘扬,筑牢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自信。最后,体育强国建设有力彰显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精神。体育强国建设中开展了丰富的区域庆典及民族运动会,充分展现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拼搏、向上、不服输的民族精神,精神力量将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

2 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

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负责人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解读中指出“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  [21] 。同时,针对《纲要》中“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4] 这一战略任务,提出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产品等,丰富人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4] 来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完成战略任务,而体育强国只有在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强国、体育产业强国达到全面综合发展水平时,才能够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完成体育强国建设任务。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如何是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与任务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审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合理的职能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 竞技文化:弘扬拼搏有为的民族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体育是文化的力量支撑,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是中国“强起来”的文化使命  [22]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展现出来的文化形式,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弘扬着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激励着体育强国建设,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主要表现在全国各县、市、省、国家各级别的民族运动会上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如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共计设置了17个竞赛大项,民族马术项目包括民族赛马、走马、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摔跤比赛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摔跤竞赛项目。通过激烈紧张的民族体育竞赛,展现了丰富绚烂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体现了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思想的引导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加频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认同传播范围得以有效拓展。如秉承“绿色、多彩、吉祥”的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来自五大洲的44个国家莅临参赛,蒙古族传统的“好汉三技艺”骑马、摔跤、射箭成为民族大会亮点,由50m射箭、 1 000m 速度赛马、800m障碍赛马所组成的“草原三项”表演赛深得大众的喜爱,大会共计14个大项、79个小项,具有现代特色的户外越野挑战赛等传统项目被增设,创新了民族体育竞赛品牌项目,参赛国家较多,增进了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地传播与交流,充分凸显了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度。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展现出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必将激发拼搏有为的民族精神力量,更加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效激励中华民族体育强国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2.2 大众文化:提升全民健身健康水平

体育展示了一个国家尤其是这个国家人民大众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体育强国更加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就是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就群众体育而言,我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强、全民体育水平不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不高、亚健康现象较多等时常见诸报端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群众体育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23] 。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  [4] ,2021年7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24] 。从政策的实施分析,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是评价体育强国建设的衡量指标,是夯实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间互相辅助、互进互促,体育强国助力全民健身提升,全民健身夯实体强国建设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提升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来实现全民健身的效果,筑牢体育强国的根基。很多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都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展现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众文化,在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我们要批砉导窾地解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不高等问题,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大众文化在群众中广泛推广传播,发挥其提升大众健身健康水平的功能。首先,地域特色突出,增进健康水平。如具有民族地域代表性的东北游牧民族马上角力、跑马射元宝等弓马文化,湘西少数民族特色荡八人秋千、跳竹竿等民俗体育文化。其次,民族特色突出,深受大众喜爱。壮族的抛绣球、狮子上金山,朝鲜族的跳板和秋千,苗族的鼓舞、舞狮等民族体育文化。最后,受众范围突出,传播普及广泛。如武术、太极拳、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大众文化在全民健身中发挥出的健身健康引领作用,广泛地传承与传播将有效提高人民大众健康水平,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的速度,对体育强国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积极的重要影响。

2.3 校园文化:彰显铸魂育人教育使命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  [25]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武术、摔跤、射艺、龙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  [26] 。一系列政策的颁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表明了其在校园文化铸魂育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4] 。从全民健身的视域下再一次强调了青少年学校体育培养的重要性,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更多时机。《纲要》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4] 。”表明学校体育中青少年群体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蕴含着开展青少年活动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全民健身普及提高的重要群体,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筑牢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着筑牢校园文化共同体意识,承载着学校体育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首先,文化传承育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育人传播中“言传身教”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过程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教授,而且还要学习民族的历史文化、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功效。其次,凸显立德树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凝结着民族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蕴藏着民众的价值标准及精神追求,其文化内涵、精神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培养具有影响人、感化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育人作用。最后,彰显文化品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生命哲理、行为典范及思想品格,对学校体育铸魂育人影响重大,其传承发展的过程既是深刻理解与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坚守与嬗变的过程,更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品格的经典过程。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在民族文化赓续过程中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必将筑牢校园文化共同体,为体育强国建设发展提供雄厚底蕴与坚实保障,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支柱。

2.4 产业文化:创造经济多元发展路径

體育产业作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在推动地区及全球性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呈现繁荣发展。2016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27] 、2019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28] ,系列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纲要》中也提出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4] 的发展目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可见,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要发挥经济功能,需要探寻开创多元发展路径。首先,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实施‘体育+工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等产业”  [29] ,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由于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的特定性和文化的特色性,致使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与居住的生态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凝练出了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独有的优势。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优势发挥的重要举措是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与民族特色体育小镇旅游融合发展。其次,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产业。打造智能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数据库,运用手机微信、网络QQ等传播渠道,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传播平台,广泛传播与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建设发展。如开展线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大讲堂、线上民族运动会展示等。最后,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产业。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的挖掘、整理与归纳,筛选出集观赏、表演、娱乐、竞性等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项目,在民族的节日庆典、民俗祭祀等重要活动中充分发挥载体作用,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眼球的特色亮点,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综上所述,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完成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要科学精准地定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大众文化、校园文化、产业文化的职能作用,凝结体育强国建设实践的精神力量,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颁发都强调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  [2-3]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利用和传承”  [29] ,传统体育项目是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文件表明在“十四五”时期还要持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纲要》提出“加强优秀民族体育的推广和创新”  [4] ,强调了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一系列权威文件阐释了现在和将来在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突破以往的单一向度研究,从整体论视角突破地域传承、突破民族传承、突破文化传承来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为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开创新路径。

3.1 突破地域传承:增加地域间文化交流共享

我国是由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本文中地域以南方、北方来界定,南北地域间由于人们长期受生产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环境、物质资源特点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南北地域特色鲜明,形成了“北方善骑,南方善舟”的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如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广袤无垠、气候干燥,孕育了赛马、射箭、摔跤等刚烈性体育项目;南方地区环境优柔、气候宜人,孕育了赛龙舟、踩高跷、跳竹竿等优雅性体育项目  [30] 。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和交流,我们只有突破地域差异性,才能冲破南北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框架藩篱,使南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融通,共享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首先,政府主导跨地域交流。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强体育强国建设,推进各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施加外力,使民族体育文化南北互融互通。其次,社会参与跨地域共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社会参与的合力作用,鼓励动员社会优秀体育文化企业开展南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共享,实现经济与文化互通共赢。最后,以人民为中心跨地域跨民族文化共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 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一切依靠人民开展跨地域跨民族开展文化共建,一切为了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3.2 突破民族传承: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1]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传承交流共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性和趣味性,蒙古族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形成了马上射箭、马上摔跤、打布鲁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赫哲族渔猎生活方式形成了叉草球、鱼王角力、射草靶等传统体育项目;东北地区满族珍珠球、嘎啦哈;朝鲜族的摔跤、顶罐走;中原地区的节庆活动;西北地区维吾尔族骑射、萨哈尔地(转轮秋千),裕固族拉棍、赛骆驼;西南地区龙舟、秋千、打陀螺等  [32] 。多民族多样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驱动力,突破民族间文化传承是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首先,加强各民族间交往,建立多民族文化经济圈。各民族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开放共享合作发展,打破同民族交往壁垒,开展多民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多民族融合发展文化经济圈,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其次,开展乡村文化交流,建立多民族乡村文化中心。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在民族村寨,乡村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场域,开展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打造多样动态的乡村文化中心,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最后,深化各族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3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31] 。由此可见,我们要打破以本民族为主体的文化结构,强化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促使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嵌入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3.3 突破文化传承:增强文化间融合传播赋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种类繁多,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有其独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如北善骑射,南善舟舞。但新时代需要我们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合发展,这需要我们突破各民族间文化藩篱,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传承与传播,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徑。首先,通过数字化体系和数字平台,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知识共同体。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放共享数据平台,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据库,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民族、项目名称、历史溯源、图片、视频、运动规则、参与人群、功能特点等录入数据系统  [34] ,实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其次,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突破民族间文化局限,实现文化大融合。推动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融入全民健身战略,在全民中广泛开展传播,各民族群众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性广泛,开展各民族文化间广泛交流系列赛事活动,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进程。

4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根脉与精神内核,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脉赓续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互促共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软实力,体育强国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硬支撑。研究表明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是竞技文化职能,弘扬拼搏有为民族精神;大众文化职能,提升全民健身健康水平;校园文化职能,彰显铸魂育人教育使命;产业文化职能,创造经济多元发展路径。分析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创新是突破地域传承,增加地域间文化交流共享;突破民族传承,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突破文化传承:增强文化间融合传播赋能。“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更加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重任在肩,发挥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作用,传播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阐释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史钩沉,筑牢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强国建设共同体,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9-02)[2022-0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4)[2022-02-16].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01-10)[2022-03-06].http://szj.changsha.gov.cn/xxgk/tzgg_1678/201802/t20180206_2178130.html.

[4] 串凯,袁金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6):719-727.

[5] 韩文娜,何劲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取向变迁与现实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15-20.

[6] 王智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何以成为可能?——基于文化自信生成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9,40(1):28-37.

[7] 王舜,程美超.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深刻论述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0,41(4):1-6.

[8] 黄建团.新时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反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2(4):165-170.

[9] 蔡兴林,李佩明.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理论与创新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5):23-29.

[10]  相金星,王进国,郭振华.“境遇”抑或“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130-137.

[11] 陈建峰,殷怀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陷落归因与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2):77-80.

[12] 刘健,丁保玉.武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价值诠释与实践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72-77.

[13] 王军伟,王震.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9):112-117.

[14] 刘俊伟,郭修金.体育强国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机制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35-38.

[15] 白晋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9-13.

[16] 白晋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与担当[J].体育学研究,2019(1):1-5.

[17] 曹卫华,邵兵兵.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热点评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1):70-80.

[18]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22)[2022-03-06].http://health.people. com.cn/GB/n1/2020/0923/c14739-31871876. html.

[19] 崔乐泉,张红霞.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缘起与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7):13-20.

[20] 刘仁盛,庞立春,王冬悦.我国体育文化强国构建的文化核心问题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2):1-6.

[21] 国家体育总局.全面推进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总局政法司负责人解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09-05) [2022-03-0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9/05/content_5427521.htm.

[22] 肖荣华,袁峰.新时代迈向体育强国的征程——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意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1):13-17.

[23] 丁威,解安.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体系研究[J].学术界,2017(235):178-190.

[24] 国务院.全 民 健 身 计 划(2021—2025年)[EB/OL].(2021-07-18)[2022-03-09].http://tyj.beijing.gov.cn/bjsports/zfxxgk_/tzgg40/10970018/index.html.

[25] 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03-10].http://www.scio.gov.cn/m/xwfbh/xwbfbh/wqfbh/42311/43750/xgzc43756/ Document/1687958/1687958.htm.

[26]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2-03-10].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6-10-28)[2022-03-26].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8/content_5125602.htm.

[2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5-24)[2022-03-26].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524/c426998-31102161.html.

[29] 新华网.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2021-10-25)[2021-10-26].http://sports.news.cn/c/2021-10/26/c_1127996023.htm.

[30] 吴宣廷,李守培.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定位、传承困境与纾解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8):53-59.

[31]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32] 相金星,郭振华.体教融合理念下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1(3):104-110.

[3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1).

[34] 孙波,姚绩伟.缘起与嬗变: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的历史演变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36(1):103-112.

[35] 唐磊,张沙.基于多级可拓模型的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1):42-49.

[36] 孙波.意蕴及价值: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与整理[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49-54.

[37] 花家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10):66-72.

[38] 邓陈亮.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5):13-19.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体育强国文化强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