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道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

2023-05-30 23:38乔改琴
学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意义

乔改琴

摘 要:随著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生态道德也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赋予了学校德育教育新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4-013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发展的课题之一,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其养成生态文明习惯非常重要,这需要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引导和法治教育的核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态道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有共通之处,因此,如何把生态道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注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未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这需要他们具备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道德素养、道德理念。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能够使学生逐步知晓生态道德的内容、树立生态道德的信念、知晓生态道德的原则,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够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言行、维护自然界的权益,实现知与行的有效统一,助力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有利于推进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新时期教育的中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要求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特别强调社会性是每个人的根本属性,要帮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忽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导致学生对生态知识知之甚少,这势必会制约其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中,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中小学阶段也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以及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体现了时代的属性,关乎民族的未来。对当代青少年来说,他们也有义务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要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德育的一部分,更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念的抓手,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能体现时代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更新升级,提高教学实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自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部分,将生态道德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1.深入挖掘教材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也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主要参照。新课改下的教材观特别强调:教师要灵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因此,要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地应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从整体上来看,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构建:单元是学生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成,而各个栏目则是不同类型的活动,学生是各个活动的主体,这样的内容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更加突显了生本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要利用好教材,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教学实效。例如,统编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本单元主要包括第三课《社会离不开规则》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两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指出:“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规则的两种手段,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提升社会道德意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生态道德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身边事物做起,那么,大家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绿色出行,有的同学提到了要节约用水、用电,还有很多学生提到了垃圾分类,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给学生提出倡议:“生态道德从我做起!请大家在课后把这些认识落实到行动中,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出更美丽的地球家园。”这样的适当挖掘能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与引导,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落实到行动中,也能够加深学生的体会,认识到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2.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学生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态道德教学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教育管理可塑性,但是因为知识的积累尚缺乏,其理性思维能力还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生活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地,生活是第一性的”教学理念。从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特点来看,也特别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开展富有实效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例如,《小水滴的诉说》一课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站在单元教学的角度都是告诉学生保护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展教学活动。以《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分析,主要给学生介绍生命之源——水,并且通过给学生介绍水的重要性和被破坏情况,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的基础,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知道节约用水;过程与方法方面,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危机,提高节约用水意识,并初步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在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很快得出结论:水非常重要,人类离不开水!接着,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及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水,会出现什么問题”来感受水的重要性。然后,应用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再次强调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最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一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国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对水力资源保护的措施,并指出青少年的责任与使命。这样,学生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态道德教育,在法治意识方面也会有所收获。

3.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深化学生道德认知。中小学生的情感丰富且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是单纯地说教,会使学生感觉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而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它是根据学生情感与认知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原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情境来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收获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其思想认识。例如,教学《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志和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切入点。教师可以这样来制订教学任务:首先让学生理解新发展的理念,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道路的理念;在道德修养方面则是引导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法治观念方面则是引导学生敢于运用法律武器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在责任意识方面则是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并且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这样来给学生创设情境:以学生都熟悉的塞罕坝林场建设为背景,首先用直观的视频形式给学生呈现塞罕坝是怎样由沙漠一步一步变成绿洲的过程,进而给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和环境不断改善的数据等直观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塞罕坝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又给我们今天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借助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迅速激发起来,并能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探讨之中。学生思考问题有了方向,自然乐于参与其中,也就能够顺利地实现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与培养。

4.用多样化活动来优化教学效果。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标准也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该拘泥于课堂、拘泥于教材和学科。教师如果采用单纯讲授理论知识或者说教的形式,其教育效果是有限的。为了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就要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教学实效。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阅读的任务,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在互联网查找相关阅读资源,了解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寓教于乐的游戏性活动,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分析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又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会非常有帮助。也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着学生走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或者垃圾处理站了解具体的状况,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污水处理的复杂过程和巨大费用以及垃圾的堆放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直观上能够意识到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调查报告或者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来进一步深化认识,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5.多元评价,发挥评价引领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够实现对教学的反思与优化,对学生也能够起到诊断、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意味着教师在评价学生方面也要避免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原则的方式,而是要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全面育人的原则,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进步,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目的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在评价主体上,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互评反馈等形式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与鼓励,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说法和做法要及时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从而使学生把生态道德的理念真正融入自己的言行之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成长,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把生态道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中是必然趋势,也符合新时期德育的要求。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意味着它具有“先天的优势”,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努力寻找二者相融合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延红.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完美人格——浅谈人文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

[2] 王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态德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3(1).

[3] 党学宏.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1(10).

[4] 田丹.浅析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贯彻生态教育理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

[5] 崔蓉蓉.刍议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态思想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1(15).

[6] 吴晓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