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2023-05-30 05:48霍梦瑶
成才之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长成才古诗文教学学科融合

霍梦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学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应从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将古诗文教学与数学、音乐、美术、思想品德以及科学等课程进行融合,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学科间的边界,确保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使得“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等教育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与实现,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立德树人;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2-0117-04

学科融合,意指在承认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间的边界与壁垒,以促进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课程改革,学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开始有意识地渗透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而属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能力。古诗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科融合渗透其中,在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情感及审美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文对学生的教化作用。

一、以学科融合为视角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思维

优秀的古诗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营养,还蕴含丰富的学科思维,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思考,才能真切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具有的文化营养和学科思维。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分析与思考,帮助学生在感性学习中培养理性思维,让学生意识到很多事物并没有那么简单,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其中的逻辑与内涵。由此,学生对古诗文的认识与理解会更进一步。

2.丰富学生情感

古诗文是古人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翻译解析、介绍创作背景,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古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但光从语言文学角度进行诗文教学,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蕴含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当尝试进行学科融合。如将古诗文教学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借助音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触摸到作者的灵魂,感受到作者的所感所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自然会得到丰富。古诗文具有教化意义,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其情感世界自然会得到一定的充盈与丰富。

3.促进学生审美

汉语本身就是极具魅力的语言,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字形上,还体现在遣词造句上。古诗文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遣词造句上更加规范与精妙,具体表现在可以通过一两句话将所见所闻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脑海中会呈现出所描绘的画面,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其与美术课程进行融合,借助美术课程展现古诗文之美,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以学科融合为视角开展古诗文教学的路径

1.语数融合,优化逻辑思维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侧重于感性思维培养;数学属于自然学科,侧重于理性思维培养。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小学古诗文中就有所体现。在学科融合视角下,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探索和分析古诗文中隐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不同学科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以此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从语文角度分析数学知识、从数学角度理解语文知识。

例如,《雪梅》最后两句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语文角度看,这两句诗道出“雪”与“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两者之间没有必要相互竞争,也争不出高低。从数学角度看,这两句诗还蕴含着与“分数”相关的知识,其中“三分”可以理解为“三分之一”,“一段”可以理解为“二分之一”,由此可见,梅花比雪少三分之一的白,雪比梅花少二分之一的香。通过引入分数知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梅花与雪花各有特点,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自然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如,《题西林壁》的前两句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位置所看到的庐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生动地说明了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事物的形状自然会有所不同,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必须脱离其中。数学教材中的“观察物体”讲的是从正面、侧面与上面观察同一物体,能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由此可见,上述诗句所述内容与数学的“观察物体”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将相关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语数融合的方式降低诗句的抽象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游庐山时的见闻和感受。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仰视、俯视以及远视下的庐山景象,让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分析不同视角下的庐山景象有哪些特点,强化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2.语音融合,丰富思想情感

古诗文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而体会诗人情感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学生,其涉世未深,阅历有限,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门槛很低,即使从未学过音乐的人,也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力,其情绪也会随着音乐的音调、节奏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将语文与音乐进行融合,在音乐与古诗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音乐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古诗文教学便会由难变易,化繁为简,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思想情感得到丰富。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這首诗时,教师可将音乐融入其中,借助音乐渲染气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先简单描述周围的景色:月亮渐落,乌鸦啼叫,霜气漫天,给人一种凄清悲凉之感,即便有江枫和渔火,也无法让人感觉到温暖和喜悦,只会感到无边无际的孤独与惆怅,只能对愁而眠。后两句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惆怅难眠的夜半时分,听到城外寺庙的钟声,内心的愁苦更增添几分。作者将所见所闻倾注于笔端,笔笔皆见愁苦。但对于学生而言,其没有漂泊在外、身在异乡的经历,很难体会到作者的孤独与愁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较为温婉与忧愁的歌曲《涛声依旧》,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教师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娓娓道来:“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以作者为代表的文人纷纷逃到江南避乱。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时局动荡,孤身一人,远离家乡,作者在夜深人静时难免会感到孤独与愁苦……以此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古诗文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其次,为让学生完全融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可播放一首意境深远、愀然空灵的纯音乐《空》,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江船荡漾、孤灯只影,乌鸦啼叫、夜半钟声……幽怨的古筝配合着惆怅的小提琴,让人感觉到哀怨与愁苦。学生在如泣如诉音乐的调动下,内心情感此起彼伏,想象中自己就站在姑苏城的一条小船上,看到、听到诗句中所描述的景象,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容易被调动,变得更加丰富。

3.语术融合,培养审美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文与美术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在用诗句描绘所见所闻时,就如同将一张精美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将语文与美术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尝试从美术角度对古诗文所描绘的景物进行分析与鉴赏,领会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进行融合的,使学生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的湖光山色,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带领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运用画笔将“诗”转变为“画”。晴天时的西湖波光粼粼,水波荡漾,景色秀丽;雨天时的西湖山雾缭绕、若隐若现,十分奇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由远及近地展现西湖山水在不同天气下的秀美景象,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的画作,深刻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与开阔的胸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繪画作品,引导学生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淡妆的西湖(雨天),还是浓妆的西湖(晴天),都有其独特与秀美之处,就像那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怎样的妆容,都秀美动人,让人感觉到舒心、愉悦以及陶醉,从而深入体会诗中流露的空灵美。又如,《清明》描述了作者清明节外出游玩,在路上的所见所闻:细雨如丝、行人稀少、牧童放牛、远处村庄……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诗句所描绘的景物,并将这些景物画在黑板上。学生说有细雨,教师就画出淅淅沥沥的小雨;学生说有问路的行人,教师就勾勒出行人;学生说有放牛的牧童,教师就画出一个牵着牛的牧童。当学生将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全部说完以后,一幅完整的画作便呈现在黑板上。教师还可结合画作,提出一些问题: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细雨纷纷,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不美?作者在清明这天找酒家喝酒,你觉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透过景色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情。细雨如丝,既表现了雨下得不大,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如蒙蒙细雨一般杂乱;寻找酒家,既表现了作者想要找地方避雨,又表现了作者想要借酒消愁的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并非如盎然的春意一般明亮舒心,更多的是失落、愁苦,而这份隐藏在诗句中的情感,可以通过美术更好地表现出来。

4.语德融合,提升德育效果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主题突出、内容多样以及内涵丰富等特点,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将语文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渗透品德教育,以此提高教学的深度、拓宽教学的广度,使得学生获得更多语文知识之外的启发,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不仅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离别之际的不舍,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生阅历浅,无法理解诗中萦绕的离愁别绪。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体会:“同学们,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要去别的城市生活,以后可能无法见面了,你会不会很难过?”这样的生活例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惆怅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作者虽屡遭贬谪,但仍旧心怀瑾瑜,初心不改。教师在讲解这两句诗时,可以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人生在世,可能会遭遇诸多不公,但是仍然要保持高洁美好的品格,做一个清廉正直的人,决不背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又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想或分析一下“梅花”的寓意,学生的回答可能包括“不畏严寒”“坚忍不拔”“生命顽强”等。然后,教师让学生朗诵《墨梅》,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作者笔下墨梅具有哪些意蕴。在反复朗诵中,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的墨梅具有“谦虚低调”“独善其身”“不阿权贵”等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身上所具备的谦虚好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犹如墨梅一般,舍弃百花争艳的春天,选择严寒的冬天独自开放,坚守自我。教师以“墨梅”为素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其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坚守自我,在面对不良诱惑时要坚决说“不”,就像“墨梅”一样,虽然毫不起眼,但依然在天地之间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5.语科融合,拓宽学识见闻

中国诗词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规律与科学道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候会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反映了月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循环性变化。由此可见,古诗文与科学存在相通之处,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将其与科学课程融合,借助古诗文来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以拓展学生的学识和见闻。

例如,《山行》最后两句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展现了深秋时节的深山景色,幽绿的枫叶已经变得如春天的花儿一样火红,颜色艳丽,层林如染,赋予人极致美好的视觉享受,让人流连忘返。这句诗也从侧面展现了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春天,气候温暖湿润,枫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叶片呈现出鲜绿色。深秋时节,气温逐渐降低,枫叶中的叶绿素大量减少,花青素开始增多,叶片便由绿变红。教师在授课间隙可以见缝插针,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植物液泡、叶绿素等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穿插科学知识讲解,能深化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试想:漫山遍野的红枫就如同火焰一般,任何人看到此种美景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那么诗人停车观赏、陶然而醉,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学生方能体会到诗人对深秋山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又如,《望天门山》最后两句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即“运动”与“静止”。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诗人会说青山不断地向后运动,就是因为对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还没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进行科普:运动与静止其实是相对的,就像我们在坐火车的时候,远处的山仿佛一直在向后运动,其实并非如此,真正在不断运动的是火车。诗人坐在船上就像我们坐在火车上一样,看到的山一直在不停地向后移动,所以才说“两岸青山相对出”。通过简单的生活案例,学生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了具体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诗人坐于船上,顺流而下,所以才感觉到青山一直在不停地运动,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仿佛向自己迎面走来。通过简单的科普,学生也开始理解为什么说作者对天门山产生了热爱之情。作者将青山运动化、拟人化,将青山视为热情欢迎远道而来客人的迎宾,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其内心对天门山的热爱之情吗?教师将古诗文教学与科学课程进行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即便是在具有人文特质的古诗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三、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语文教师应对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认知,以学科融合为导向,将古诗文教学与数学、音乐、美术以及科学等课程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科与角度进行诗文鉴赏。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新鲜的古诗文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树立知识融合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具有交叉性与相融性,从而突破古诗文学习的重难点,让经典古诗文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恒恒.品鉴古诗精髓,丰厚文化素养———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安徽教育科研,2022(19).

[2]叶琴珍.小学古诗文“融合式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21(08).

[3]蔡文锦.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方法[J].江西教育,2021(06).

[4]陈勇.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学报, 2022(09).

[5]余娜.融合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江西教育,2022(16).

[6]曹冬梅.在学习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科融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0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Integration

Huo Mengyao

( Yuhu Primary School, Kunshan High-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 21531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When carrying out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with mathematics, music, ar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other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odel, 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abilities in all aspects are cultivated and exercised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oetry, This will enabl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such as foster chara and"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growth and talent.

Key words: discipline integra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grow intoatalent

猜你喜欢
成长成才古诗文教学学科融合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大学校园功能区规划对学生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从“意会”走向“言传”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