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课程资源,培育大国工匠

2023-05-30 10:48薛迎春温贻芳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

薛迎春 温贻芳

【摘 要】以高职院校智能装备类专业核心课程“PLC应用与实践”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深层内涵和能动作用,尝试建立思政教育更高标准的指导流程和方法,完善思政教育实施过程的协同机制,建立更加可靠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着眼价值体系、内容体系、项目体系“三体系”布局课程思政框架,依照价值引领、岗位导向、项目重整、课堂升级“四步”流程重构课程思政内容,建立入脑入行入心全方位、课堂内外全过程、校企师生全员参与的“三全”评价机制,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PLC应用与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3-0014-03

【作者简介】1.薛迎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装备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改革;2.温贻芳,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与高等职业教育。

一、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智能装备类专业价值引领的深层内涵仍需进一步挖掘,作用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长期以来,思政理论课一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如何更好地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让思政教育更好地引领装备制造类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深入探索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和能动路径。

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仍需更高标准的流程和方法指导。在现有教育体系下,从人才培养方案到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等都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各门课程是具体的教学科目,是构成专业的基本要素,在专业中的地位、比重、目标各有千秋,共同支撑了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开展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到各门专业课程一以贯之,将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方法、路径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的协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施教的各个环节如果协作不畅,思政教育便容易出现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在智能装备类课程中教学效果不佳。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加法或乘法的叠加效应,避免减法或除法的抵消效应,需要整体设计、协同推进。

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更可靠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纵向上要与教学过程对接,实现教学目标;横向上要与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保证教学质量,提升专业价值。因此,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需要一套系统、全面、客观、闭环、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二、智能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PLC应用与实践”课程为例

“PLC應用与实践”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了课程思政“三度”标准,即思想有高度、内容有宽度、过程有温度。着眼价值体系、内容体系、项目体系“三体系”布局课程思政框架,依照价值引领、岗位导向、项目重整、课堂升级“四步”流程重构课程思政内容,建立入脑入行入心全方位、课堂内外全过程、校企师生全员参与的“三全”评价机制,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紧扣专业特色,建立课程思政“三体系”布局

瞄准智能制造“德技双馨”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工科专业与智能制造岗位的实践能力和素质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构建包含制造强国、产业报国、科技立国等12个要点的内容体系,开发包含“以产业报国、以实业强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等14个主题的项目体系,健全包含“报国情怀、时代风尚、工程伦理、工匠精神”4个维度的价值体系。将专业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

(二)深挖课程资源,重构课程思政内容

依据价值、岗位、项目、课堂“四步”流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项目,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把企业真实项目设计成教材项目和数字化资源,满足高职学生课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需要、企业在岗人员提升技能和追踪前沿技术的需求。

1.价值引领:对照职业标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依据岗位要求精选课程思政资源。依据党和国家政策文件及会议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PLC职业标准、安全规范、团队意识、劳动精神、思政素养等职业素养的培育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结合《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四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8项标准,充分挖掘遵规守纪、制造强国等12个思政元素。

2.岗位导向:挑选智能控制典型企业、典型岗位,挖掘课程素材与资源

挑选典型智能控制制造企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梳理典型企业的PLC程序设计等岗位工作内容,依据PLC系统设计师职业标准,挖掘难度合适、具有代表性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素材与教材编写资源,突出民族自信、质量标准、安全规则等岗位素质要求,整合思政资源,实现课程思政与岗位素质要求有效对接。

3.项目重整:基于工作过程重整课程思政项目

“PLC应用与实践”课程基于PLC控制系统工艺流程编排专业技能递进的训练项目,按照典型岗位对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开发与之相应的“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敬畏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等14个课程思政项目。依据《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四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8项标准,优选企业真实项目,遴选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项目14个。按照真实项目包含的职业能力点,编制学习任务与流程。14个项目涵盖标准、质量、安全等职业素养和系统设计能力、硬件配置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系统调试能力、运行管理能力等176个职业能力点。

4.课堂升级: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拓展思政教育课堂

聚焦能力素质,按照项目实施过程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基于PLC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硬件设计与选型→软件设计与编程→项目仿真与调试→功能验证与改进”工艺流程规划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帮助学习者掌握PLC编程应用中安全规范、职业标准等素质要求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评价、课程考核各环节增加思政内容,强化第一课堂育人功能。推进“思政小项目讨论”“实验室卫生打扫”“PLC技能竞赛”“课堂礼仪规范”等第二课堂思政实践“十个一”活动,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全覆盖。

(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三全”评价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关注思政教育入脑、入行、入心“三重点”,在思政项目解读、实操考核、劳作素养等方面给予评价。全程监测学生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环节的思政表现,通过学生、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工程师、学工督查等五主体评价,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参与。

坚持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相统一、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项目训练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基本理念,遵从学习者认知规律,从价值体系、内容体系、项目体系三个层面出发,将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与安全、质量、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有机融合,构建了以报国情怀为统领、以时代风尚为指引、以工程伦理为重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四个维度的课程思政框架。开展了学生第一课堂和“十个一”第二课堂思政实践活动,构建具有技能训练针对性和岗位能力适应性的评价机制,为智能装备自动化领域培养大国工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3]彭丽,崔勇,何智明,等.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相关概念解析与挖掘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2(36):27-3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