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标识系统色彩明度设计主观评价实验研究

2023-05-30 01:24刁建新于洋薛雅丽

刁建新 于洋 薛雅丽

摘 要: 高校校园是高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城市空间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质量的高校校园标识系统是提升高校校园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色彩明度设计是高校校园标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邀请在校师生作为志愿者进行标识色彩明度研究实验,调整识别距离和视力两个影响因子进行六组不同色相下标识色彩明度的主观评价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后对标识色彩明度与识别距离、视力的相关关系及量化回归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不同色相下的校园标识系统色彩设计的最低明度比的公式和轻度近视人群在不同识别距离、不同色相下所需的明度设计参数。为高校校园标识系统的色彩明度设计提供详细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标识系统;色彩明度设计;主观评价实验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3)-01-0079-08

引言

高校校园就像一个微型社会,其空间结构因不断扩展组合而日益优化。高质量的校园标识设计有助于完善校园功能、提升校园环境品质、体现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形象。“色彩能够引起人类视觉器官对于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等外界信息的获取”[1],因此强大的视觉冲击能力使色彩成为高校校园标识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2]。在色彩的三种属性中,明度属性是影响标识易识别性和醒目性的关键。各项校园标识界面是否清晰与色彩明度对比密切相关,高校校园空间面积大且功能空间复杂,色彩明度对比在校园视觉信息界面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信息的变化、事物分布密度的变化以及标识的层面等都需要运用明度对比来表现。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这种城市特殊空间中标识色彩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基于案例给出建议,并未给出详细的参考数据,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地铁站、商场、公园和旅游景区中[3-7]。国外有关标识色彩明度的研究给出具体参考数据,但其针对人群多为老年人,并且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较大。如国内王京传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研究——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一文中提出运用于旅游目的地中的标识评价IDCAM模型的评价标准中包括标识色彩醒目性和易记忆性[8];彭军和钱钧都在旅游标志设计的研究中对标识的文字、图形、色彩3个方面对地域文化在旅游标识中体现和应用进行分析[9-10];艾伯特·H·古德在文化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美国国家公园景区标识进行一系列分析和评价,包括设计特色、制作工艺和维护成本等[11];日本吉田麻衣等人在视野的可视性研究中表明老年人需要的最小明度比为1.5~2[12]。

按照人体感知特性,影响视觉感知特性的因素有显示尺寸、显示样本、视距、观察角度、颜色属性、显示明度对比以及环境照度。同样,影响标识易识别性的因素包括明度、视力、对象标识信息尺度、照度、色相、识别距离等。高校校园标识的色彩明度设计是标识色彩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标识作为标识中的一类,其特殊性体现在使用人群和使用空间上,易识别性作为评价标识色彩明度的常用人体工程学标准[14],仍是校园标识色彩明度的主要评价标准。本研究针对标识色彩界面研究较少的高校校园空间及使用人群,以识别距离、色相、视力三个影响高校校园标识界面色彩明度设计的因素为可调整变量,并通过主观评价实验得到翔实的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详细的标识界面色彩明度参考数据公式。而其他影响高校校园标识明度的因素均在样本设计和实验环境中设定为恒定。

一、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明度是指人眼对颜色刺激相对于其周围场所感知到的相对亮度,是视觉亮度感知的相对量,而色彩明度指的是画面色彩的明亮程度[13],所以明度指标不受色觉退化、色盲和色弱等视力障碍的观察者的影响。

(一)识别距离

高校校园标识系统是保证使用者、空间和标识系统之间良好互动机制的关键,通过系统的信息传递帮助使用者完成空间定位和路径寻找行为[15]。识别距离是指标识使用者在观看标识信息时与标识界面之间的距离,识别距离是影响标识色彩明度比视觉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标识系统的研究中被用作标识实验的因变量[16]。此外识别距离也是建筑物理学的角度下影响标识易识别性的重要指标。

(二)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标准,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上文提到的影响校园标识系统易识别性的因素中就包括色相和明度。在高校校园标识色彩的设计中,标识色相的确定是标识明度设计的前提,不同色相下的明度不能横向比较,比如肉眼看起来明度接近的红色和黄色,实际黄色的明度要远高于红色,因此只有在确定标识界面色相的前提下才能对标识色彩的明度参数进行研究。从视觉感受的角度看,人观看物体时注意力会集中在单一颜色背景下的其他颜色上。同时色彩明度比高的背景色与信息色更容易被记忆,反之则不容易被记忆[17]。

(三)视力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本文结合视力对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近视程度上。高校校园标识的目标用户主体是在校师生,通过对216个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标识系统的使用人群中,近视人群占66.67%,且近视度数主要集中在0~300度之间。多数使用人群认为标识色彩设计有待提高,有关标识色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够醒目和看不清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使用者存在眼部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近视比例高达90%),且轻度近视人群习惯于在裸眼状态下进行日常活动,对标识系统的视觉观看上存在障碍。另一方面校园标识色彩明度比有待提高,更理想的标识信息色与背景色的明度比能够提高标识的醒目性和易识别性。

二、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主观评价实验方案

本实验为高校校园标识系统信息界面色彩明度的主观评价实验,目的是通过获得校园标识使用者的第一手主观评价数据资料,找到不同距离和不同色相下标识颜色配置的最低明度比,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考虑校园标识使用者视觉状况(近视程度)的差异,找到不同视力状况下标识颜色配置的最低明度比,得出的最低明度比参数可作为校园标识设计时色彩配置明度参数的参考和可实际运用的色彩明度参数规律公式。颜色的分类数不胜数,本文得出的六祖色相实验数据可作为相同色系下不同纯度颜色标识的明度设计参考。高校校园标识系统色彩明度的主观评价实验是以影响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的三个因素作为变量等阶调整得出规律。实验采用主观感受与客观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识色彩明度与识别距离、视力、色相等易识别性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及量化回归关系研究,找到标识色彩明度设计可参考的详细数据。结合研究对象与使用人群的差异通过主观评价实验对高校校园标识系统的色彩明度设计进行量化研究。从而提出适用于高校校园、对使用主体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标识系统色彩明度设计参考。本次色彩明度主观评价实验的恒定条件为物理环境中的信息尺寸、照度、色相和视觉感知中的显示尺寸、显示样本、观察角度、环境照度。调整变量为识别距离、色相、视力、明度。邀请高校校园的在校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实验,男女比例為1∶1。同时目标用户特性,包括用户年龄、生理感知、心理认知、能力局限、习惯等个体属性,以及知识、经验、常识等技能特性对标识系统的易识别性也有一定影响,高校校园标识系统的使用者主要是大学生,用户特征相近。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校园中的标识界面色彩明度设计,研究结果可通用于各类高校校园标识系统设计中,受高校中各种复杂空间的影响较小,所以此处不做空间分类讨论。

本次实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首先进行实验的前期准备,对影响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参数设计的识别距离、色相、视力三个因素进行变量调整。其中视力为不可控因素,且由于标识设计中标识界面不可能是单一颜色,得到不同色相的合理明度参数能够大大提高标识质量,同时得出科学的明度比更利于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关于明度参数的研究体现在明度与识别距离、视力的回归关系上,关于视力与明度比的关系研究依据数据分析给出推荐明度比,对其余影响因素进行调控使其尽量保持恒定。对实验样本进行设计,等阶改变明度参数。其次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记录各项研究数据。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的参数推荐及最低明度比。

三、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主观评价实验样本设计

标识色彩组合方案无数,目前关于标识系统有六本相关国标规范,其中只有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国标规范《信息导向系统人体工效学设计与设置指南》中给出了关于标识配色方案的说明,规范提出包含黑白的八种颜色作为信息色和背景色,共有14种组合方案,本实验样本考虑校园标识色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选取其中彩色组合的六套(未考虑黑色和白色后剩下六套色系组合)标识信息色与背景色色彩组合方案,分别是红白、黄黑、绿黑、蓝白、紫黑、青白(如图2),且六组方案通过改变纯度能够包含色相环上的大部分颜色,因明度是影响易识别性的关键指标,所以不同纯度相同色系的颜色明度参数和计算公式可做参考。设计样本色彩时先使用HSB色彩模式①确定六种颜色色相的H、S、B参数(H、S、B分别代表色相、饱和度、明度),因为HSB色彩模式是基于人眼建立的,使用HSB模式的色彩更贴近实际生活中肉眼观察到的情况,使高校校园标识系统的色彩研究更准确。红色、青色、绿色、蓝色、紫色、黄色的H值分别是0°、180°、120°、240°、270°、60°。随后为等阶改变L值(明度)而不改变色相和饱和度,则在确定HSB参数的条件下使用LAB模式②,对L(明度)值从小到大等阶调整(一个色相的20个明度样本中,L最小值为5最大值为100)。红色、青色、绿色、蓝色、紫色、黄色在LAB色彩体系的设计AB值分别为(81、70)、 (-51、-15)、 (-47, 27)、 (12,-44)、 (75、-96)、 (-3,85)。

实验的六组方案包括三组背景色为白色的标识色彩组合样本(红白、蓝白、青白)和三组背景色为黑色的标识色彩组合方案(绿黑、黄黑、紫黑)。人眼识别中没有绝对的黑和白,所以黑白两色的L值不会是0和100,研究给定黑色背景L值为10,白色背景L值为90。

四、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主观评价实验环境与过程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避免天气、人流量、空间带来的心理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测试地点统一选在校园室内空旷的大厅中;测试时间集中在休息日下午14:00~16:00,保证观察者精神饱满、心理状态轻松以减少因心理状况引起的实验结果不准确;高校校园标识的图形尺寸采用室内标识常用尺寸200 mm × 200 mm;空间照度按我国学校建筑照明的标准值300~500 lx,测试时照度保证在规范标准值范围内,且尽量保持照度一致;避免因反光和环境色影响测试效果将实验样本1∶1打印在不反光的硬板纸上,贴于室内白色墙壁上;观察角度为视线与标识样本垂直90°,观察误差控制在5°以内。

在校生大部分用户特性较为集中,但生理特性中视力情况差异较大,是影响视觉信息的识别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验前先对其视力状况进行记录,随后引导其在11个不同的识别距离上(0.6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对不同色相组合(红白、青白、绿黑、蓝白、紫黑、黄黑)、不同明度的120个高校校园标识进行识别,测试时观察者使用双眼同时观察样本信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学生在实验量化表中记录其在不同识别距离、不同色相标识中能清楚识别的标识样本。收集整理来自志愿者主观感受的实验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得到不同色相下的校园标识系统色彩设计的最低明度比的公式和轻度近视人群在不同识别距离、不同色相下所需的明度设计参数。

五、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明度设计主观评价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实地邀请校园标识的使用者参与标识界面色彩明度实验,并翔实记录实验参与者的个人资料和主观评价实验数据,拿到实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实验共获得来自高校校园标识系统使用者(教师、大学生)的2 940组有效数据,包括红白方案有效数据499组,绿黑方案有效数据486组,青白方案有效数据511組,蓝白方案有效数据481组,紫黑方案有效数据471组,黄黑方案有效数据493组,按不同色相方案分组对色彩明度、视力和识别距离进行量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一)标识色彩明度、识别距离、视力的相关性及回归关系分析

使用SPSS③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使用皮尔逊指数④分析不同色彩组合的明度、视力和识别距离的相关性。由于色相不同,实验结果在明度与识别距离和视力的关系上存在差异(L表示明度;S表示视力;D表示识别距离)。

① 红白组合高校校园标识:分析499组红白样本实验的有效数据,在红白方案中,明度与视力、识别距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0.300。红白组合标识中红色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L=-2.47D+95.03;红色的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视力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L=-122.727+46.622S-3.161D。

② 绿黑组合高校校园标识:分析486组绿黑样本实验的有效数据,在绿黑方案中,明度与视力、识别距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78、0.232。绿黑组合标识中绿色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L=1.90D+15.13;绿色的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视力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L=200.808-39.833S+2.668D。

③ 青白组合高校校园标识:分析511组青白样本实验的有效数据,青白方案中,明度与视力、识别距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0.398。青白组合标识中青色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L=-3.61D+92.62;青色的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视力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L=-172.092+56.287S-4.227D。

④ 蓝白组合高校校园标识:分析481组蓝白样本实验的有效数据,青白方案中,明度与视力、识别距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534、-0.332。蓝白组合标识中蓝色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L=-2.79D+92.58;蓝色的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视力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L=-147.037+51.234S-3.687D。

⑤ 紫黑组合高校校园标识:分析471组紫黑样本实验的有效数据,紫黑方案中,明度与视力、识别距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425、0.321。紫黑组合标识中紫色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L=2.89D+13.55;紫色的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视力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L=259.389-52.899S+4.415D。

⑥ 黄黑组合高校校园标识:分析493组黄黑样本实验的有效数据,黄黑方案中,明度与视力、识别距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0.402。黄黑组合标识中黄色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方程为:L=3.72D+16.52;黄色的明度参数与识别距离、视力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L=322.958-65.814S+4.666D。

综合实验与分析结果,高校校园标识系统的色彩设计除满足现行规范标准外,不同色相的高校校园标识色彩的最低明度设置可参考以下公式:

白色背景

青白:L=-3.61D+92.62;L=-172.092+56.287S-4.227D

藍白:L=-2.79D+92.58;L=-147.037+51.234S-3.687D

红白:L=-2.47D+95.03;L=-122.727+46.622S-3.161D

黑色背景:

绿黑:L=1.90D+15.13;L=200.808-39.833S+2.668D

黄黑:L=3.72D+16.52;L=322.958-65.814S+4.666D

紫黑:L=2.89D+13.55;L=259.389-52.899S+4.415D

(L表示明度;S表示视力;D表示识别距离)

考虑不同标识对于识别距离要求的不同,最低明度比可参考表1:

明度比是指相继或同时观看视野中两个表面上的明度之比——信息明度比背景明度(信息明度指传达信息的元素如文字、图形等的色彩明度;背景明度指在标识界面中作为背景的颜色明度)。由于背景色的不同,在等阶改变L值时明度比的变化趋势不同:白背景色方案中距离与信息色的最小明度比成反比;黑背景色方案中距离与信息色的最小明度比成正比。根据识别距离与标识易识别性成反比的自然规律、前文样本明度设置的相关描述和对于明度比的定义,可知以白色为背景色的标识中,识别距离越远,标识主体明度越低,则明度比低,越容易被识别,且由近到远,明度比越来越低。反之以黑色为背景色的标识中,识别距离越远,标识主体明度越高,则明度比高,越容易被识别,且由近到远,明度比越来越高。表1中大部分数据符合此规律。

但表1中白色背景标识对应的“最低亮度比”均较高,且在0.6~3 m的红白标识组合的最低亮度比出现大于1的情况,与上文所述规律有出入。分析原因为:一方面与色相有关,白色为高明度色彩,相等的白色与其他颜色相比时,肉眼感受中白色会比其他颜色亮很多,甚至当白色明度(L值是)只有其他颜色明度值一半时,感官上仍是白色更亮。另一方面,测试者(学生)的眼部视力状况是影响标识测试最低明度比的重要影响因素,近视度数越高,识别清晰标识所需的最低亮度比越大。因此,虽然主体明度变低,但识别清楚标识所需的最低亮度比仍然较高。且虽然最低亮度比比值较高,但白色背景标识中,随识别距离的增加,标识最低亮度比比值降低,数值变化符合规律。

六组标识组合中,红色与黄色分别是黑色背景与白色背景中满足易识别性所需明度比最高的两种颜色,尤其是黄黑组合实验得出的明度比远远高于其他五组色彩组合。经研究发现,在色环中黄色本身明度较高,因此黄色对人的视觉刺激比其他颜色更大。但在实验中当设定黄色的明度与其他颜色一致时,其辨识度远低于人脑印象中的黄色,所以即使搭配明度最低的黑色进行标识界面的信息色与背景色组合,其满足易识别性所需的明度比仍需更高的比值。而红色在色环中本身的明度也相对较高,导致出现与黄色类似的情况,但由于红色色相本身辨识度高导致其易识别性高于其他颜色,因此其满足易识别性所需的明度比高于同等背景色下的其他颜色,但不会像黄色样本实验组合中所需明度比高的那样显著。

(二)标识色彩最低明度比与识别距离的关系分析

近视是影响高校校园标识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在高校校园标识系统使用者中普遍存在。所以在高校校园标识色彩最低明度比与识别距离的关系分析中,应将视力因素作为重要考量。近视患者的眼睛对平均明度的区域辨别差别的能力会下降。视力的分类主要体现在近视和散光上,0~300度属于低度近视屈光度,为轻度近视。一般在轻度近视患者不戴眼镜情况下能应对出行等大部分日常生活。因此统计近视300度以下测试者的数据,对应对数视力表中的视力参数为4.5。

经统计分析后得到红白、青白、蓝白三组方案最低亮度比与观测距离的关系为:

红白:L=-0.023 8D+1.095 5

青白:L=-0.039 2D+1.052 9

蓝白:L=-0.027 7D+1.073 5

黄黑、紫黑、绿黑三组方案最低亮度比与观测距离的关系为:

黄黑:L=0.390 8D+1.092 1

紫黑:L=0.352 2D+0.643 8

绿黑:L=0.268 8D+0.754

从视力大于等于4.5的数据中统计分析各视距和色彩方案下所有测试者均能清晰辨认所需的最低明度比,结果(图3)显示:三组背景色为白色的色彩组合样本中,在近视距(0.6~3 m)范围内六组色彩方案所需明度比接近,白色背景方案中青白样本优于其他样本。在中视距(4~7 m)和远视距(8~10 m)范围内,最低明度比随识别距离的增加而变化增大,仍是白色背景方案中青白样本优于其他样本。所以,以辨识度作为标准排序为:青白>蓝白>红白。三组背景色为黑色的色彩组合样本中(图4),以识别距离1 m为分界线,识别距离1 m以内紫黑优于绿黑,识别距离1 m以外绿黑优于紫黑,识别距离越近,三组方案的最小明度比差距越小,而在视距(1~10 m)下,绿黑色彩组合方案所识别需明度比最低,黄黑色样本识别所需明度比最高。即以辨识度排序为:绿黑>紫黑>黄黑。

普遍认知中认为六组颜色中红色和黄色的醒目性更高,所以普遍认为红白、黄黑两种组合的样本应比其他颜色样本更醒目更易识别。但本实验结果与通常情况下认知的人眼对红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在于色相不同,生活中常见标识的红色与黄色的明度高于其他颜色,当明度一致时,红黄信息色的可识别性低于其他颜色。且明度比相同时,人眼对标识信息色明亮的样本更敏感。因此黑背景色标识方案的醒目性优于白背景色标识方案,但相同背景色不同色相信息色的标识方案因色相影响差异较大,所以在不同色相下进行明度比、明度参数的横向比较缺乏科学性。

六、结论

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高校校园标识系统色彩明度设计的相关研究,结合高校校园人群的特殊性,进行关于标识色彩明度设计的主观评价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识别距离与标识色彩所需明度比成正比,识别距离越远,标识色彩所需明度比越高。不同色相下满足易识别性和醒目性的色彩明度需求不同,同时不同视力状况对标识色彩明度的影响较大。具体结论如下:

(1)不同识别距离、色相下的最低明度参数推荐如表1,以0.6~3 m距离为例,六种色相标识组合的明度比推荐为:青白组合0.941 6、蓝白组合0.990 4、红白组合1.024 1、绿黑组合1.560 4、紫黑组合1.700 4、黄黑组合2.264 5。

(2)考虑校园人群的普遍视力亚健康的状况,三组背景色为白色的色彩组合样本中,以辨识度作为标准排序为:青白>蓝白>红白;三组背景色为黑色的色彩组合样本中,绿黑>紫黑>黄黑。以0~3 m距离为例,统计了0~300度近视校园人群裸眼活动时六种色相下高校校园标识系统推荐的亮度(L值)参数为:青白组合中青色亮度68.518 5、蓝白组合中蓝色亮度72.455、红白组合中红色亮度77.589、绿黑组合中绿色亮度29.563 5、紫黑组合中紫色亮度34.588 5、黄黑组合中黄色亮度40.793。

注释:

①  HSB色彩模式是基于人眼的一种颜色模式。是普及型设计软件中常见的色彩模式,其中H代表色相;S代表饱和度;B代表亮度。色相H(Hue):在0~360°的标准色环上,按照角度值标识。比如红是0°、橙色是30°等;饱和度S(saturation):是指颜色的强度或纯度。饱和度表示色相中彩色成分所占的比例,用0%(灰色)~100%(完全饱和)的百分比来度量。在色立面上饱和度是从内向外逐渐增加;亮度B(brightness):是颜色的明暗程度,通常是0(黑)~100%(白)的百分比来度量的,在色立面中从上至下逐渐递减,上边线为100v,下边线为0%。

②  Lab模式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1976年公布的一种色彩模式。Lab模式由三个通道组成,它的一个通道是明度,即L。另外两个是色彩通道,用A和B来表示。A通道包括的颜色是从深绿色(低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亮粉红色(高亮度值);B通道则是从深蓝色(低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黄色(高亮度值)。因此,这种色彩混合后将产生明亮的色彩。

③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

④  皮尔逊相关系数是一种度量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方法。它是一个介于1和-1之间的值,其中,1表示变量完全正相关,0表示无关,-1表示完全負相关。

[参考文献]

[1]  陈立民. 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与空间的交流[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竹.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校标识系统设计探究——以荆楚理工学院校园标识系统设计为例[J]. 建材与装饰,2017(48): 68-69.

[3]  霍立群,徐良杰. 基于色彩心理效应的火车站离站导向标识设计方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42(6): 1005-1009.

[4]  尤达,翁青史,邓淑梅,等. 华东地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识色彩投射意向[J]. 包装工程,2020,41(4): 277-284.

[5]  李凌恒,王栋. 现代商场中的导视系统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6(29): 21-22.

[6]  李欢,张文捷,刘志君,等. 医院户外导向标识设计[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22(2): 42-44.

[7]  Shi Y Q,Zhang Y,Wang T,et al. The effects of ambient illumination,color combination,sign height,and observation angle on the legibility of wayfinding signs in metro stations[J]. Sustainability,2020,12(10): 4133.

[8]  王京传,李天元. 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研究——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2): 43-51.

[9]  彭军. 本土性旅游形象标志设计探究[J]. 包装工程,2009,30(10): 159-161.

[10]  钱钧. 地域文化是旅游标志设计之魂——以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标志设计为例[J]. 理论导刊,2014(9):107-109.

[11]  Barré H. Cult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Museum International,2002,54(1-2):126-130.

[12]  吉田麻衣,樱庭晶子. 加齢黄変化視界の視認性(2)屋内仕上げ材色の輝度率分析[C]//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学会学術講演梗概集 E-1 建築計画1巻.东京:日本建築学会,1996:763-764.

[13]  李桂苓,李彦,徐岩. 超高清晰度电视 [C]//立体电视与超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文集. 北京: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2:162-168.

[14]  Piepenbrock C,Mayr S,Mund I,et al. Positive display polarity is advantageous for both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 Ergonomics,2013, 56(7): 1116-1124.

[15]  Shan H B,Xue Y X,Lu J S,et al. The design analysis of campus Guide sign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Sino-Korea colleges[C]//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9:312-318.

[16]  Carlson P J,Brimley B K,Miles J,et al. Guidelines for Nighttime Visibility of Overhead Signs[S]. Washington: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6.

[17]  陳晶. 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 上海:东华大学,2004.

Color Brightness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 Logo System:

a Subjective Experiment

Diao Jianxin, Yu Yang, Xue Yal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01,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campus, w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y and live, has its own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space. The high quality university logo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mpus environment. Color brightness desig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design of campus logo system.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invited as volunteers to conduct six subjective evaluation experiments on the brightness of logo colors under different shades with two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cognition distance and vision. As a result, we have obtained a color design formula and lightness design parameters for mild myopia groups under different recognition distances and different hues, thus providing a detailed reference for the color lightness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 logo 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logo system; color brightness design; subjective evaluation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