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

2023-05-30 10:48龙阳胜
语文建设·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龙阳胜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事理说明文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义教课标”)明确提出的课程内容。该学习任务群指向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用”的性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加拿大教师阿德丽安·吉尔对自己一天内的阅读材料进行记录和分析后发现,在她的眼睛与文本接触的46次过程中,42次是在阅读知识读物。知识读物占据了日常阅读的大部分,而这些知识读物即实用性文本在教学中的占比却只有20%。[1]实用性阅读在我们过往的教学实践中也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实施。统编初中语文6册教材中,去掉古代诗文,共选入 100 篇现代文,其中实用类选文仅 36 篇(含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新闻、演讲词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存在“重静态文本分析,忽视目的、对象、情境”[2]的问题。如何革除积弊,更好地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是不少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

为提高一线教师对此类文本教学的重视度,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有限学习材料实现此类文本的特定教学价值,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探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视域中的综合性学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通过倾听、阅读、观察,提升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具体交际情境传递信息,提升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交流沟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听、说、读、写、思等语文专项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综合性学习以完成言语任务、创造言语成果为教学线索,指向问题的解决,内在含有真实的学习情境。二者都具有语文要素的综合性,以任务驱动学习的实践性。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视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有效实施路径之一。

2022 年版义教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要“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3]。“学习任务群”自被写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一线教师就开始探索其教学实践模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以特定内容主题统整学习任务和以学科大概念统整学习任务两种模式。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基于生活資源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对于尚不具备此项能力的教师,建议从教材单元入手,借助教材单元的编写逻辑与课文选篇践行学习任务群所倡导的理念。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道理”,包含《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五篇事理说明文,单元写作训练重点是“说明的顺序”。单元教学内容有: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学生需要了解与“低碳”相关的科学事理;“倡导”离不开有理有据的事理说明,表达与交流更是该主题的应有之义。学生可以利用本单元所学的事理说明文知识完成单元综合性学习任务。因此,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为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探索提供了丰富、自洽的学习资源。

二、以真实的学习情境驱动学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实用”性质决定了学生习得的知识不应只运用于仿真的学习情境中,而更应该与日常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区别于其他的学习任务,在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时,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基于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的真实要体现在: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存在的,是符合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需求的;情境中呈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利用知识进行语文实践加以解决;学生的实践活动必然是真实发生的。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由学到用的关键转变。如拍摄微电影、设计主题展馆等当前语文教学中经常创设的情境,虽然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并无真正实践的可能,而且这些活动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在本案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整体情境任务:

第3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即将到来。初二年级决定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活动。请你针对社区或学校中常见的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现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关于“倡导低碳生活”的事理说明文,并将文章作为宣讲词,录制一个真人出镜的宣传劝导视频。

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很多学校都会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学生对相关活动都比较熟悉并且有参与经验。为完成“倡导低碳生活”任务,学生需要先了解并掌握“低碳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并正确、有条理、有说服力地进行传达。由这个情境出发,学生还需要完成以下子任务:

任务一:明确说明对象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获取与低碳生活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实地走访中,拍摄并记录校园和社区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现象。

(2)阅读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分别概括文章说明的事理,分析、归纳课文中的内容,看看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的。

(3)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罗列并概括出与低碳相关的科学道理。根据实地走访的结果,小组进行讨论,明确将哪一个低碳的科学道理作为主要的写作对象。根据要说明的对象确定写作内容要素。

任务二:选择说明顺序

(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单元五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作者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2)为你的文章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拟写提纲,合理安排内容要素。

任务三:学习表达策略

分析五篇文章使用的典型说明方法,赏析品读文中具有特色的句段,感受其不同风格。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对它的语言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其语言表达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模仿。

任务四:展示任务成果

根据已经写完的说明文录制视频。将视频上传至班级空间开展互动点评活动。

此情境任务的设定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及逻辑层进,学生被“如何写好一篇倡导低碳生活的事理说明文”所驱动,开展本单元的学习。这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实用性”需求,强化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具体生活的意识。

三、提供基于真实交际情境的言语实践机会

交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开展的,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不能依靠教师讲授知识,而要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去实践。与之相对应的,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境交际意识,即需要充分考虑交流的目的、交流的对象和交流的场合。

在本单元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作为教学内容。虽然其中并无直接的口语交际内容,但仍可以从中抽取提炼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的内容。本单元课文都是选自科普读物的科普小品文。科普就是科学普及,科学工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向公众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立足作者的角度,从广义上看,写作科普文章就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次交流活动(即使这个交流没有进行即时的互动,但交流会在读者阅读时产生),这是作者在写作前面临的一个真实情境。他需要考虑交流的对象(读者)作为非专业人员可能会对哪些内容存在疑惑,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策略让读者理解并接受其所阐明的科学事理。而这些考虑与策略均需要借助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说明方法和精准的科学语言,以文字符号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因此,在进行课例开发与设计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两点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可在教学中提出两个问题:(1)五篇文章都选自科普读物,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普及科学事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最具特点的例子作有理有据的表述。(2)五篇文章的作者都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感染读者,让事理易于接受,请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对它的语言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其语言表达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

除了培养学生的情境交流意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足够的交流实践机会。在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核心任务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指向言语运用的交流实践机会。任务一要求,围绕“明确说明对象”这一主题分组开展讨论活动,讨论包括听与说的双向循环,说者传达信息,听者提取信息;互动讨论中,听者与说者身份不断调换,能够很好地锻炼与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为了形成有效对话,还需要在对话情境中运用一定的策略使话题讨论保持活跃状态,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关注和接收。这对于学生形成真正的表达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案例最重要的一个言语实践任务是:将写好的事理说明文作为宣讲词,录制一个真人出镜的宣传劝导视频。这个宣传劝导视频有真实的交际情境,它来源于学生在活动前期实地走访所观察记录的生活现象。它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通过阐明科学道理来减少社区或校园内与低碳生活相悖的现象。至此,该任务群的实用性得到了有效落实,写作事理说明文、录制宣讲视频也以不同形态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此外,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班级线上平台开展交流活动,班级学生可以任意对他人的视频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弥补视频演讲所缺乏的现场感与即时性,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在网络学习空间这个新的交际情境中产生积极意义。经由这些言语实践活动,“低碳生活”才不会是静止的知识,才会变成自觉践行的价值追求。

四、根据文体特质提供学习資源与实施路径

完成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后,学生以科学的精神进行思考,采取恰当的逻辑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在本案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低碳相关的科学道理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前概念阶段,获得的只是模糊混沌的经验碎片。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低碳的科学道理并从中选出适用于本次写作情境的事理,成了教学中需要突破的一大难点。

学生虽然能通过常用的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查找与低碳相关的文献资料,但质量不高,有的可能还存在错误。教材的“资料夹”中虽然提供了四则不同的非连续性文本,但对学生把握低碳的科学道理作用有限。因此,教师须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推荐了陈迎、巢清尘编著的《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人民教育出版社)、陈楸帆的科幻作品《零碳中国》(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由学科专家李皓主讲的“懒人听书”线上音频资源《低碳居家与社区节能减排》。其中《零碳中国》是科幻小说,避免了阅读资源类型单一的问题,回应课标在该任务群学习内容上的提示“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也有利于让学生摆脱“实用类阅读就是阅读实用类文本”的刻板认知。听书资源的引入,则鼓励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开展跨媒介阅读。这些资源都能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生硬的科学道理讲解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低碳的相关科学道理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解决另一个问题:选择将哪一个或哪几个科学道理写进自己的文章中。有关低碳生活的科学道理比较多,例如: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温室效应是如何发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生活中的哪些活动会排放二氧化碳,为什么要节能优先等。

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问题情境,让学生选择社区或学校中较为突出的一种与低碳生活理念相悖的现象,由现象入手,再寻找相关科学道理作为支撑。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从现象到理论的实现路径。比如,针对很多人不能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的现象,学生就可运用“垃圾分类也可以减排”的科学道理进行阐明。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引出说明对象。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说明顺序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缺乏问题意识,很可能会在文中堆砌各种材料,或者容易以“怎样践行低碳生活”为主要内容大喊口号,忽视对科学道理的演绎、阐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根据课文梳理出的思维导图,反思自己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修改。针对学生可能会将事理说明文写成提倡具体行动的倡议书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研读比较《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两篇文章结尾段共同之处。如此,学生便可感知:这两篇文章的结尾虽然也发出了呼吁,但所用笔墨很少;事理说明文旨在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说明道理,作者的态度往往通过在结尾段阐明说明对象的研究意义来体现。同时,这一学习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对事理说明文更理性的认知。

五、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学习反思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4]。根据课标对该学习任务群的表述,教师可以从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交流与表达两个维度去考查学生在具体任务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的实际表现,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见表1)。

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定,还要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评价量表后附上以下问题:

(1)在四个任务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哪一个?在完成这个任务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尝试运用了哪些办法去解决它?你认为问题不能很好被解决的原因有哪些?

(2)在四个任务中,你认为完成得比较成功的是哪一个?你认为你能顺利完成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把你完成这个任务的思路或者使用的方法列出来吗?

(3)哪个小组/同学的哪个任务展示让你觉得很有意思,请说出你的理由。如果让你提出改进意见,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以上问题链帮助学生还原问题解决过程,及时概括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照他人的言语实践反思自己的学习.,

总之,在组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时,要以“实用”为目标导向,可选择以综合性学习组织教学,以真实的学习情境驱动学习,根据文体特质提供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路径,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基于真实交际情境的言语实践机会。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表现,重点从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两个维度开展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当然,想要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还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学情适时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指导,否则学生只能记住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无法形成真正的素养。此外,本文所论及的案例主题是基于教材现有资源开发的,对于课标中提示的“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需要教师自主开发资源的其他主题的任务群教学则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建构
浅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高效教学
实验版与2017年版普高语文课标对比分析
“杜甫夔州心境”学习项目组教学研究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项目学习初探
植入红色基因 培育英雄情怀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