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高危因素分析

2023-05-30 03:32钱佳诚芮鑫淼彭浦超陈莉杰孟旭莉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内陷岁者哺乳期

钱佳诚 芮鑫淼 彭浦超 陈莉杰 孟旭莉

乳腺炎症是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定义为伴或不伴微生物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性疾病。其中哺乳期乳腺炎通常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日益发展和正确喂养技术科普的日渐丰富,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逐年减少与可控。而相对应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1],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组乳腺组织在非哺乳期发生的炎性改变,一般病程较长,故常被称为慢性乳腺炎,多为非感染性炎症。相较哺乳期乳腺炎,该疾病病因不明确、疾病特点不显著,分型复杂,而针对该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又较少。加之该疾病无法自愈,常规内外科治疗手段疗效不佳,甚至会造成患者乳房损毁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2]。因此,作者通过研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与社会学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寻找该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至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及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110 例设为观察组,同时期至上述两家医院就诊检查未罹患乳腺相关疾病的健康就诊者110 例设为对照组。诊断标准:非哺乳期乳房局部疼痛、皮肤红肿、肿块、破溃或瘘管、乳头溢液,伴或不伴有血象升高、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乳腺超声、乳腺摄片及乳腺MRI 提示考虑炎性改变;穿刺或手术活检常规病理可确诊[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18~80 周岁非哺乳期女性患者;(3)治疗前未经过其他治疗。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乳腺炎;(2)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3)其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

1.2 资料收集及整理 确定220 例观察对象,通过查找入组观察对象的电子病历信息、入院体格检查以及超声影像学检查报告等资料,收集并记录入组观察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所在地区、手术史、外伤史、生育史、肿块所在位置、乳头情况及高血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既往病史。将登记的所有观察对象的资料进行整理排版,建立数据库。对所有病例资料数据进行归纳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所有计数及等级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统计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与社会特征描述 本课题研究中110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位年龄30 岁,平均年龄(33.5±11.63)岁,其中≤30 岁者56 例(占50.9%),31~50 岁者46 例(占41.8%),≥51 岁者8 例(占7.3%)。患者中位体重60.6 kg,平均体重(61.93±11.90)kg,其中偏瘦者4 例(占3.6%),正常者47 例(占42.7%),超重者45 例(占40.9%),肥胖者14 例(占12.7%)。农村地区患者68 例(占61.8%),城市地区患者42 例(占38.2%)。乳房局部有外伤史患者2 例(占1.8%)。乳房局部有手术史患者5 例(占4.5%)。乳头内陷患者19 例(占17.3%)。糖尿病患者5 例(占4.5%)。高血压患者9 例(占8.2%)。自身免疫疾病患者3 例(占2.7%)。110 例对照组观察对象中位年龄44.5 岁,平均年龄(43.3±13.84)岁,其中≤30 岁者20 例(占18.2%),31~50 岁者57 例(占51.8%),≥51 岁者33 例(占30.0%)。患者中位体重58kg,平均体重(58.26±9.81)kg,其中偏瘦者12 例(占310.9%),正常者59 例(占53.6%),超重者34 例(占30.9%),肥胖者5 例(占4.5%)。农村地区者65 例(占59.1%),城市地区者45例(占40.9%)。乳房局部有外伤史者1 例(占0.9%)。乳房局部有手术史者6 例(占5.5%)。乳头内陷患者3例(占2.7%)。糖尿病患者6 例(占5.5%)。高血压患者17 例(占15.5%)。

2.2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单因素分析 两组观察对象年龄、体重指数(BMI)以及乳头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观察对象所在地区,是否有乳房局部外伤及手术、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自身免疫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影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2.3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多因素分析 对以上3 个影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OR:0.934,95%CI:0.911~0.959,P<0.001)、BMI(OR:1.189,95%CI:1.083~1.304,P<0.001)以及乳头情况(OR:6.337,95%CI:1.662~24.167,P<0.01)均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病理学家Ewing 于1925 年提出[4],作为一种乳腺炎性疾病,在过去并不多见,但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却逐年提高。但该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最主要的猜想集中在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这两方面,近年来针对性的研究也逐年增多,但结果仍有较大的争议。而因病因不明产生的病情较复杂、病程较长且迁延不愈等特点,给患者及临床工作者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换言之,该病目前仍缺少明确的治疗方案。传统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外加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者需要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甚至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疗效不佳。导致出现疗程长、副作用大、复发率较高等问题,甚至出现乳房损毁等严重的不良后果,给患者的身心理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非哺乳期乳腺炎高危因素的研究对该病的早防早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资料显示,年龄、BMI 以及乳头情况均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重大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作者发现:年龄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呈负相关,年龄每增大1 岁,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病风险将降低0.066倍;BMI 与该病的发病呈正相关且BMI 每提高1.0,非哺乳期乳腺炎患病风险将提升0.189 倍;而乳头内陷的人群较乳头正常的人群,该病的患病风险大幅提升5.337 倍。换言之,年轻、高体重指数以及乳头内陷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高危因素。结合我们日常临床工作中的经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中年患者较少,且其中鲜有老年患者[5]。多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体型存在超重或肥胖情况。国外有多项研究显示,肥胖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6-7]。其深层机制可能是由于肥胖作为一种全身慢性轻度炎性状态,其个体的脂肪组织中过多表达了一些炎症介质,而乳房中的脂肪使得IFN-γ 等这些炎症介质在乳房积累后产生了局部的炎症[8]。目前的研究显示,乳头内陷虽然不能直接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形成,但能够促使乳腺导管扩张及分泌物无法顺畅排出,从而加剧乳腺管的堵塞及管腔炎性病变的发生,进一步可提升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机率[9]。以上临床经验以及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的结果也基本相吻合。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年轻、超体重指数及乳头内陷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高危因素,即有超重(或肥胖)、乳头内陷情况的年轻女性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好发人群,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应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控制超重或肥胖以期尽可能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同时,该研究也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进一步的病因学研究铺设了一定基础,在该疾病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内陷岁者哺乳期
乳头内陷诱发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乳头内陷最好在青春期矫正
哺乳期乳房一个大,一个小怎么办
高压氧治疗1例伴耳鼓膜内陷耳聋耳鸣患者的体会
自制矫形器纠正乳头内陷的临床研究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