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一线护士在方舱医院工作与生活体验的质性分析

2023-05-30 03:32徐君芬梁美英孙玲玲陈林诸晓玲沈国红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方舱应急资料

徐君芬 梁美英 孙玲玲 陈林 诸晓玲 沈国红

2022 年4 月上海新冠疫情期间,全国2.5 万名医护人员进驻上海,以应对每天1000 万人的核酸筛查量[1]。援沪护士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赴上海,投入抗疫一线,奋战近两个月,身心备受考验。本研究以健康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一线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研究数据,了解援沪护士工作与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以及环境支持等情况,为今后城市公共卫生应急医院建设、运行、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提供参考[2-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以信息饱和作为停止抽样标准,选取了2022 年4 月间上海临港方舱医院12 名护理人员作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1)援沪外地护士;(2)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3)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本地护士、从事管理岗位,支援工作<1 个月。本研究共访谈12名护士,其中男1 名,女11 名;平均年龄27.5 岁;平均护龄7.5 年;学历:大专2 名,本科9 名,研究生1 名;职称:护士2 名,护师4 名,主管护师5 名,副主任护师1 名;已婚7 名,未婚5 名。

1.2 方法(1)研究工具:本研究小组成员熟悉质性研究理论与方法,均为援沪护士,在研究现场工作,与研究对象在同一驻地生活,属于同事关系,具备一对一访谈、回访和持续观察等研究条件。(2)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目的,在文献基础上征求专家意见制定访谈题纲[5]。使用目的抽样抽取3 名护士进行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提纲进行了修订,减少了题目总数,缩短了访谈时间至30 min 左右。最终确定访谈题纲,内容包括:①方舱医院与原单位工作环境有何不同,你有何感受?②援沪期间你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③你认为影响方舱医院工作的因素有哪些,你有何体验?(3)资料收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进行资料收集。正式访谈前,遵循自愿、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向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承诺个人信息予以保密,所有资料只在本研究中使用。选择驻地休息时间段进行访谈,将访谈对象约至安静区域,确保不被打扰,访谈时间控制在20~30 min。注意提问技巧,录音的同时记录访谈对象的情感、肢体行为等非语言信息;访谈结束后尽快将录音内容进行文字转录,不确切之处再联系访谈对象进行核实确认。(4)整理分析:利用资料合众法,对访谈记录、录音、参与式观察日记等多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利用人员合众法,由两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建档、核对;以Colaizzi7 步法分析文本资料,再利用成员审核法,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访谈对象进行审阅,并根据其审阅意见进行结果修订[5]。(5)质控与伦理:本研究利用了研究者持续观察、资料和研究人员合众法、成员审核等方法确保研究可信赖度。研究者尽量做到以第三者视角访谈、参与式观察、体验工作现场与生活环境、处理信息资料[6]。本研究通过第一作者单位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2 结果

2.1 观察对象一般情况 见表1。

表1 观察对象一般情况

2.2 主题 本研究共访谈12 名护士,访谈次数15 次,其中二次访谈3 次。累计访谈时间9.5 h。通过对文本资料整理、编码、分析,构建意义单位,最终形成4 个主题,分别是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身心因素、组织支持。(1)主题一:工作环境。方舱医院工作负荷较重。方舱医院建设初期,物资配备不够齐全,部分工作流程欠完善、工作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轮班频繁。N1:“大型仓库改造而成,环境吵杂“。N2:“组长协调能力不是很强,相关流程欠通畅,急需的药品送至舱内过程太慢。”N3:“没有应对舱内队员发生低血糖相关流程、发现患者外出应急预案等相关流程”。N6:“要经历三四个夜班,使人疲劳”。N5:“方舱条件艰苦,风险高,但大家都努力克服毫无怨言”。N12:“方舱刚开启的时候搬运的工作量太大,整箱的床单被褥,大量的物资仅十几个人搬运,身体一直很疲惫”。N10:“方舱巨大,患者量多,感觉比较辛苦、比较累”、“分管患者多,每天负责一组约45 例新冠确诊患者的基本治疗护理及饮食起居”。N1:“最难的就是离开住所不摘口罩,不脱防护服,饮水,进食,排便的需求较难解决。在太阳底下作业闷热,头疼”。N7:“中间不能如厕的时间太长,不能适应在尿布湿上解决需求,只能喝水量最小化”、“长期佩戴N95 口罩呼吸不畅,女性医务人员生理期无法及时更换卫生巾”。(2)主题二:生活条件。方舱医院到驻地酒店备有通勤班车。驻地离医院距离远,员工往返通勤时间长。N4:“通勤车去方舱的路程太远,单程需要≥1.5 h 的高速车程”。N2:“出舱后等待通勤车时间长,需≥1 h”。N5:“坐车时间太长,影响作息”。疫情影响驻地酒店房间紧张,物资供应受到影响。N6:“酒店无法提供新鲜水果”N9:“饮食不合口味,睡眠欠佳,需要安眠药助眠”。N5:“后期生活用品不够用,在生活用品方面紧衣缩食”。(3)主题三:身心感受。截至目前,援沪护士在方舱医院工作已1 个多月,大部分队员基本适应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由于轮班频繁,访谈中部分队员出现身体不适与心理困扰。N10:“刚到时,确实有点担心,虽然参加过核酸采集,但也没有真正接触感染患者,而且每次工作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心里还是很忐忑的”。N8:“水土不服,一直拉肚子,吃了止泻药,过了好几天有点缓过来了”。N3:“口腔溃疡,便秘,吃药”、“一直晕车、生活没有规律,自己在努力调整”。N8:“感觉孤独,想家想娃。夜班频繁,需睡眠药协助睡眠”。(4)主题四:组织支持。援沪人员在工作中团结互助、互相支持。N2:“邵逸夫团队的各位护理专家老师,感控老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印象深刻,收获很大”。N12:“来上海之前自己带的个人生活用品不齐全,同事们都很热情的把自己多余的提供给我”、“我个子高,最初2 天穿的防护服不是太合适,后面物资组老师给我借来了185 的合适防护服”。N4:“防护服在工作时不小心破损,进舱之前有老师进行过防护服破损的处理方法的培训,在同事的帮助下迅速出舱,进行相应的处理”。

3 讨论

3.1 应急医院任务艰巨,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根据本研究资料,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为新冠确诊轻症患者收治点,共有1.36 万张床位,1,500 名护士,每班每人负责30~45 名隔离人员,负责核酸采集、隔离人员一日三餐、接收新人员并宣教、出院时核对信息,消毒杀菌,引导上大巴车,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补齐生活物资。观察病情,根据医嘱处置;协助床边检查、抽取血标本、血糖监测,了解隔离人员心理状况,做好安抚工作;每日领取舱内物资等。护士每日工作压力大,体力消耗较多。应急医院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力支持,护理人员参与建设责无旁贷。随着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管理模式,公共卫生应急医院护理任务将成为常规工作[5]。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应建立一线护理人员传染病应急演练、院感防护培训制度,强化防护隔离观念。应急医院宜根据接纳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避免超负荷工作,保证周休与假期,让护理人员在身心方面有充分的缓冲和调整。由于大部分护士为女性,应考虑相应的照顾制度,如避免体力消耗、明确规定女性医务人员生理期不进舱,强制休息等[6]。

3.2 创建安全健康工作环境,完善后勤生活保障体系 应急医院应完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合理规划出入舱通道与工作区,创造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7]。完善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后勤物资保障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舱内外重大事件应急预案[8]。有研究显示,由于院感防护要求的需要,工作人员全程必须防护隔离,护士需要面对较多困难[9]。长时间、全程防护装备对个人的体力和耐力都是考验。本资料中护士每班舱内4 h,加上通勤时间共7.5~8 h。由于方舱医院与驻地相距68 km,每日往返车程超过3~4 h,舟车劳顿,影响援沪队员规律性作息。建议方舱医院与驻地往返车程控制在1 h 内,保证队员睡眠。本研究中驻地休息环境、餐饮条件、物资供应较好,尽可能满足了队员生活需求。建议将常备药品与医疗保障作为驻地管理保障制度,队员自备生活物资不足时,需要驻地酒店或相关部门协助补充。

3.3 建立专业支持团队,加强一线护士心理建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在职业压力环境中,最有可能引发消极的心理体验如焦虑、抑郁等[10]。本研究中部分护理人员出现失眠、腹泻、想家等身心不适状况,在医院组织关爱与领导支持下,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与缓解,因此,应急医院的心理辅导团队非常重要。应急医院是临时组建的战地大家庭,是一线护士的后援力量,抗击疫情特殊时期要发挥员工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维护职业安全的情感与文化环境。建立专业的员工支持系统(Employee Support System,ESS),切实了解一线护士的压力源,及时关注其工作、生活与健康情况,针对性地给予人文关怀,预防职业倦怠和健康损害[11]。一线护理人员也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保持乐观情绪和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一线工作中。

本研究表明,上海方舱医院护士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能够克服困难守沪而战。本研究因条件限制,访谈对象均为同一个工作组,因此只能反映部分护士的真实体验,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今后可在公共卫生应急医院作深入质性研究,获得更多资料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猜你喜欢
方舱应急资料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方舱日记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