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贯通”的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2023-06-04 00:55张娜
新校园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张娜

济南市创新实施“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通过推动纵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横向贯通的“理论+实践”思政课,建立起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链接,探索出了区域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全国样板。作为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团队人选,我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积极探索班本化“双贯通”途径,让班主任工作与思政工作做好结合,实现在课程思政中育人。

所有教育探索要落地生根,必须要结合校情、班情、学情,在“双贯通”项目下做好大思政育人,亦是如此。我校以“精诚办学、追求卓越”为理念,以“至精至诚、维实维验”为校训,打造以“精诚”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追求“知识为基、能力为要、差异发展、高质轻负”的绿色质量,全力打造济南实验初中“一核两翼”育人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持续发展完善“学院制”特色校本课程群,推动济南实验初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初中+大学+研究机构+社会行业”的资源协同,我校与高校联手成立“北斗星光学院”,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采用“名家、教授驻校园”和“专家教授带小研究生”的形式,模拟学院制,在初中學段创新性地建立学院制校本课程群,含五大类专业学院即人文社科学院、技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艺术与竞技学院、数理学院,涵盖40门校本课程,形成面向内涵、面向质量、面向特色的校本课程群。借力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聘请高校教授、各领域领军人物做课程指导教师或开设讲坛,打造学生幸福成长平台。这些都是班级开展横向“贯通”工作的“沃土”。

一、着眼课程思政,结合自身学科,贯通语文与思政,实现课程育人

文以载道,文质兼美,语文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程。母语和文字承载的厚重中华文化,是语文学科思政教育的优势所在。先贤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为学生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责任意识;孔子、孟子、杜甫、范仲淹、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谭嗣同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自觉,推己及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兼济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引导学生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摆在首位。

除此之外,我还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从文字入手,鉴赏和创作相结合,读写融合,进行人文精神浸润。

以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为例。从导入开始,我找到思政融入点:文史结合,由读史明智入文。文章出自《战国策》,“策”如何理解?以学生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向往为切入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文化自信,分享《说文解字》中造字法的智慧:“策”“册”相通,从竹,本意为竹制马鞭。竹字头,与书写工具有关,这里指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古人的智慧,让人叹服。

文本赏读过程中,我们适时找准思政融入点:了解汉字语法文化;学习文言词汇可发现,很多文言词语至今仍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评述故事,感受金圣叹评价的“可谓段段简峭之甚”。微言大义,汉字大美。文化自信,就蕴藏在文字赏读的点滴里!

当然,学习本文的重点不仅在于劝谏艺术,还在于爱国的情感。什么最动人?这个几乎被理想化了的君臣故事,承载的是一个人着眼国家发展的力量,体现的是家国天下的气度。着眼国家发展,个人的努力才充满价值。爱国,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底气和发展动力。

二、着眼横向贯通,结合本地资源,链接校内与校外,构建“1+X+P”课程

“双贯通”项目下,打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间的“壁垒墙”,让育人实现协同发力,班主任做凝聚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的筹划者,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

在学校“精诚文化”的引领下,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贯通各学科教育、校内外力量,依托致远首席班主任工作室,构建“1+X+P”德育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具有学习力和合作意识的实验“四有”学生。

“1+X+P”指什么呢?

“1”是常量,指生命化教育。

“X”是变量,指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无限可能性,是依托于学生成长需要和项目研究需要的课程,不拘形式,让体验真实发生。

例如,校内进行学科融合,“三尺讲台话地理,大千世界任我行”,行走的地理课程融汇思政、历史知识,让学生兴致勃勃;“看看我家的老物件”、实验文创作品设计等活动,使思政与道法、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在学科融合视野下,让学生灵活迁移,进行运用。

班级管理中,借势发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科特点,甄选内容,辅以浸润式实地学习体验,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入红色文化,去感受真切而鲜活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大峰山红色教育基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五三惨案”纪念碑、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战役纪念馆等,处处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

主题教育活动中,与思政教师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思政课程,筹划“时光邮局”等活动;借力学校周边思政课程资源,如在小广寒电影博物馆体验放映老电影,感受济南第一家电影院的神奇魅力;在瑞蚨祥,感受为新中国提供第一面五星红旗布料的百年老店的辉煌及工匠精神;在山东数字产业大厦,了解国家及市中数字产业的发展历程;在山东安可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院,了解“区块链+”的作用,感受防疫聚合码、共享单车等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P”是project“项目”之意,指的是项目实践教育课程,以项目形式组织,聚焦心理疏导、家校合力、学生习惯培养、学生内驱力激发等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人格健全的当代中学生。

研学课程,就是贯通校内与校外,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课程。我们精心设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历史文化,开拓视野。 “沐清华之风、曝北大之阳”的励志研学活动,把一颗颗梦想的种子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陕西文化之旅,把历史书中的内容演绎为现实的真切感受——集体拜谒黄帝陵,体验陕西悠久而厚重的文化;参观杨家岭、枣园和革命纪念馆,与窑洞亲密接触,感受革命情怀;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学生慨叹:厚重的历史、厚重的陕西!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半坡遗址丰厚的历史让人应接不暇。登上华山之巅的那一刻,我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再难,也要微笑面对,坚持攀登!与那片厚重的土地告别时,学生们感慨万千:我会用自己的努力,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见证伟大祖国的复兴!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基于问题导向的“同心家委会”“同心家长课堂”“慧·爱教育讲堂”,聚合多方资源,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家庭反哺学校,使学校融入家庭,让社会参与教育,促进“家、校、社会”合一,汇聚全员之爱,服务学生成长。

其中,博雅课堂和“名家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博雅课堂邀请尹苗教授讲授“神奇的转基因生物”,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为什么要研究生物技术,研究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颜炳罡教授传授传统文化,一则则先贤名言、一个个质朴道理,滋养学生的心灵;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教授从科幻片《流浪地球》入手,对电影中的科学细节加以分析:地球为何要流浪,为什么要点燃木星,烧石头怎么能获得能量等。专业却又通俗易懂的影评与科普,让学生大呼过瘾!“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浸润校园”,邀请马瑞芳奶奶讲好玩的“四大名著”,邀请贺立华教授、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魏新老师和梁钦元教授、宋遂良教授、马兵教授等“名家进校园”活动,一次次击中学生心扉,引起师生共鸣。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开阔视野、濡养情怀,提升思辨能力,为长远发展奠基。

三、着眼思政课程建构,结合重大活动,融合班级管理与思政,落实大思政育人

我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融合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

2021年,我们围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歌咏比赛。给学生团员上微型党课,召开党史教育系列主题班会,形成了全员学党史的氛围;“诵读红色经典,不负韶华使命”主题诵读、“强国有我”集体宣誓等特色活动,让立德树人从关注个人成长跃升至关注民族未来,着力培养“坚定信念、内心充盈、品行良好、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读百年党史,寻红色之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无限熱爱。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文字资料、雕塑、复原陈列等方式,展现“五三惨案”和蔡公时事迹,让步入“蔡公时纪念馆”的强烈震撼留存于心;赴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感受先烈的英勇;参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会址,体会创建的光荣;参观老邮政大楼,想象高高升起的济南战役胜利的旗帜……时光留下了足印,光阴凝聚于砖瓦,因为真实体验,学生生命中沉淀了厚重的红色基因。

当思政小课堂能链接时代大课堂时,就会生发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思政学科教师守正创新,在“新闻时评”课程基础上,开发了以“优秀电影赏析”为主要内容的“‘影领人生”课程;以“弘扬战疫精神”为主题,开设战 “疫”思政课程;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开设党史思政课程。这些项目化、融合式的思政课程传递出和煦的育人温度和磅礴的思想力量,于课本之外、课程之内,立德树人,让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贯通,让班主任工作与思政工作结合,在“双贯通”项目下做好大思政育人。我们和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贯通各学科,贯通家校社力量,聚焦“五育”并举,培养心怀家国大爱的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让其心怀“国之大者”,日后定能为国分忧、为国尽责。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互相成就,我愿与时俱进,以爱为本,做好 “贯通”,激发内在力量,做更好的自己,遇到一批批最好的学生,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谱写对教育最朴素、最纯真的热爱。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刘卫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