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补中益气颗粒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效果

2023-06-09 07:55彭秀黎
北方药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咽喉炎胃动素胃泌素

彭秀黎

(厦门市翔安区内厝卫生院耳鼻喉科,福建 厦门 361101)

反流性咽喉炎可见患者胃内容物重新返回括约肌以上位置,反流物刺激咽喉黏膜引起的一系列炎症表现,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影响日常生活。反流性咽喉炎属于“慢喉痹”范畴,是指患者由于脾胃升降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脾胃虚弱、郁而化热导致上逆,因而成疾,治疗应以调补脾胃为主[1]。雷贝拉唑治疗虽然能够有利于控制胃酸分泌,减轻对咽喉黏膜的刺激,但单独使用该类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流症状与胃肠动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还需联合补中益气颗粒治疗[2]。补中益气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等功效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减轻反流症状。而将雷贝拉唑联合补中益气颗粒治疗则更有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两者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疾病治疗后身体康复。对此,本文分析了补中益气颗粒联合雷贝拉唑在反流性咽喉炎治疗中的作用,详见下文。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近年来(2020.1—2022.1)收治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56例为本次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定符合《喉咽反流相关疾病》[3]中疾病诊断标准,均属于肝郁脾虚证,伴有声音嘶哑、咽喉部异物感,并且伴有咽喉部灼热;②患者在治疗前已经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自愿加入本次研究;③临床资料完整,能够配合研究开展。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其他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人员或者认知障碍人员;②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③合并严重代谢功能紊乱疾病;④用药后无严重过敏症状者;⑤合并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补中益气颗粒联合雷贝拉唑,28例)与对照组(雷贝拉唑,2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区间为21~76岁,平均46.39±2.46岁,病程2周~4月,平均2.13±0.12月;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为23~78岁,平均46.42±2.43岁,病程1周~4月,平均2.14±0.11月;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患者均需严格遵医嘱改变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选择性采取黏膜保护剂治疗。对照组用雷贝拉唑(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30,10mg)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mg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补中益气颗粒(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1141,3g×9袋)治疗,每天三次,每次一袋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需在治疗1月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与量表。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在治疗完成后胃动素、胃泌素、IL-23、IL-17水平均恢复至正常状态,声音嘶哑、咽喉部阻塞感、灼痛感等症状完全消失,疾病无恶化;有效:在治疗完成后胃动素、胃泌素、IL-23、IL-17水平均逐渐趋近于正常状态,声音嘶哑、咽喉部阻塞感、灼痛感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疾病无恶化;无效:在治疗完成后胃动素、胃泌素、IL-23、IL-17水平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声音嘶哑、咽喉部阻塞感、灼痛感等症状并未消失,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总和×100%。

分析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液2mL进行检验,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验。

反流症状指数评分表(RSI):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共计9项,总分为45分,分数越低提示改善越好。

反流体征评估表(RFS):对患者体征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共计8项,总分为26分,分数越低提示体征改善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2.2 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对比分析

2.3 分析两组治疗前后IL-23、IL-17水平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IL-23、IL-17水平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3、IL-17水平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所示。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23、IL-17水平变化对比分析

2.4 分析两组治疗前后RSI、RFS水平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RSI、RFS评分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SI、RFS评分水平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所示。

表4 两组治疗前后RSI、RFS水平变化对比分析分)

3 讨论

反流性咽喉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胃肠道疾病、服用药物、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所致,患病后主要以咽喉部阻塞感、咽喉异物感、频繁清嗓等为表现[4]。正常情况下反流性咽喉炎可受到胃内反流物的影响对食管及咽喉部位造成刺激,容易诱发迷走神经性兴奋、松弛反射等情况发生,如不及时对患者采取治疗干预则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5]。

西医学者认为,反流性咽喉炎病程与疾病严重程度主要与患者反流物成分、持续时间等有一定关联,因此,合理控制胃酸分泌以缓解咽喉部黏膜损伤已经成为了目前临床中治疗的重点[6]。其中质子泵抑制剂是该类疾病的常见用药,雷贝拉唑能够提高对胃酸的抑制作用,以改善反酸症状[7]。有研究发现,雷贝拉唑能够抑制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酸分泌,同时还能增强幽门螺杆菌的抵抗作用,能从不同的方位增强对幽门螺杆菌的干预效果,并不可逆的抑制幽门螺杆菌中的脲酶,达到灭菌作用[8]。将其应用在反流性咽喉炎疾病治疗中还可有效促进上皮组织修复,减轻症状,但该类药物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较低,在停止用药后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等情况,无法合理控制病情,因此,还需找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9]。

中医将反流性咽喉炎疾病归纳为“慢喉痹”范畴,反流性咽喉炎脾胃升降功能失调、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进而导致脾胃虚弱、脾土郁滞、郁而化热、因热致酸,上逆而成疾,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为主[10]。补中益气颗粒方中所选黄芪、白术等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联合党参治疗可生津止渴,提高补中益气功效,并达到甘补而平等作用,当归与白术联合之劳则能够达到固表止汗、燥湿健脾、补气和血、辛散温通等功效,与升麻联合治疗则能达到清热解毒、升阳举陷等功效。灸甘草与柴胡联合治疗则有疏散退热、清热解毒等功效,且灸甘草能调和诸药,使药性更为温和,明显减轻了长时间用药治疗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全方联合治疗更能达到益气升阳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当归中的提取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炎症水平,党参能促进胃部收缩,恢复胃肠动力,灸甘草能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白术则能通过抑制蛋白活性酶使胃酸分泌能得到控制,并调节肠胃功能。柴胡中提取物则能改善壁细胞cAMP含量,改善胃酸分泌现状,从而减轻由于胃酸分泌导致的咽喉部黏膜损伤情况,同时还能提高前列腺素E2含量,在胃黏膜内部形成黏膜保护层,以降低临床反流症状,促进疾病治疗后康复。将补中益气颗粒与雷贝拉唑联合治疗则能帮助调节胃部收缩、改善胃肠功能,同时降低胃酸分泌情况,通过两种药物治疗优势互补,提高对胃肠功能与黏膜的改善效果,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与体征,两者相互协同,最终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有效促进疾病治疗后身体康复。

本文研究结果可见,在反流性咽喉炎治疗中对患者采取补中益气颗粒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更有利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改善各项临床症状与指标。这主要是由于在疾病治疗中用补中益气颗粒治疗能达到调补脾胃等功效,因此能明显改善患者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其中选择的党参等药物治疗可达到补气和血、升阳举陷等功效,因此在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改善更明显。另外,结合雷贝拉唑治疗有能达到清热解毒、甘温除热等功效,因此能有效减轻体内炎症,促进疾病治疗后康复。

综上所述,在反流性咽喉炎疾病治疗中对患者采取补中益气颗粒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可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炎症与反流症状,相较于单独用雷贝拉唑治疗更有利于改善胃动力。

猜你喜欢
咽喉炎胃动素胃泌素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绿茶加冰糖缓解冬季咽喉炎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咽喉炎患者的护理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保和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返流性咽喉炎80例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胃泌素原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