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的美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3-06-11 20:27唐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美育高校

[摘 要]戏曲文化是传统文化最直观生动的“形象名片”,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全球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的古老戏曲重新焕发光彩,融入现代生活,高校作为保存传承、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作用不可替代。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总结陕西师范大学皮影戏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发展入手,剖析高校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拓展美育的创新路径,以期能为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美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美育;数字化;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J52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3)01-0062-0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Opera Cultural Heritage Base——Take the Shadow Play Inheritance Bas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ang Y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Abstract:Opera culture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vivid "image car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nhancing global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digital era, how to make these ancient operas with profound history and humanity glow again and integrate into modern life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preserving and inheriting, creating and transforming, and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starts with summariz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play cultural heritage bas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nd analyzes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and the innovative path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ase in the digital era,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ive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ra culture; Inheritance base; Aesthetic education; digitization; Innovation path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戏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发挥高校重要文化阵地的作用,把弘扬优秀戏曲文化和校园美育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调研“陕西师范大学皮影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剖析高校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文化阵地传承保护戏曲文化,进而拓展校园美育的创新路径,以期能为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美育路径提供助力。唐 瑛.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的美育创新路径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1).

一、“陕西师范大学皮影传承基地”建设成果概述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9)53号),认定陕西师范大学皮影传承基地等25个基地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三年多来,陕西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基于皮影戏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新时代高校推动戏曲文化美育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2022年12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触摸历史 创新传承——非遗融合创新与发展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在“非遗进校园”类十大典型案例中,陕西师大文学院《“六维一体”传承皮影艺术 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皮影艺术进校园典型案例》荣登榜首,成为陕西高校唯一入选案例,是基地践行立德树人取得的重要成果。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陕西师大皮影基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如下。

(一)促进陕西传统戏曲文化教育资源载体的开发与推广。第一,增设戏曲类课程,尤其是通识课、实践课。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开设有与皮影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在原有《戏剧与戏曲学》等13门课程基础上,增设《皮影艺术表演与鉴赏》(韩晓勇)、《皮影与地方戏曲艺术导引》(穆海亮)、《皮影与大秦之腔》(高益荣)、《皮影与中国传统图案元素》(窦向东)、《皮影艺术鉴赏与实践》(孔军)等课程。依托上述學院,公共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类任意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通过开设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据调查,学生认为课堂传授方式是了解戏曲文化的最有效方式。2021年4月10日陕西都市热线报道陕师大开设皮影非遗传承人授课记2学分的新闻,此做法打破了高校教师讲课必须有学历和职称限制的成规,皮影非遗传承人汪天稳团队、皮影戏表演大师魏金全团队 、富平阿宫腔惠庆龙团队同时进校,手把手教授大学生皮影雕刻、表演、挑签等技艺,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兴趣盎然,反响热烈,真正做到让戏曲文化“走进校园”,零距离接触大学生,对弘扬优秀戏曲文化助力良多,也有利推动了校园美育建设。第二,开辟宣传传统戏曲文化的网络信息平台。自开展皮影戏基地建设以来,陕师大开辟一系列网络信息平台宣传戏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有微信公众号SNNU皮影社,专门发布分享陕师大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相关活动信息,从建号初至今已发表近70篇文章,有师大学生皮影技艺传承学习过程中各项技术的学习心得与心灵感悟故事;皮影基地传承成果走出去,辐射到周围中小学校的新闻摄影报道;兄弟院校到皮影基地调研活动的采风;大学生皮影艺术各地各种汇报演出的精彩录影;皮影剧本的征集;皮影艺术课程开设学习的感受;大学生皮影摄影作品集;海内外嘉宾、教育部省市领导等参观皮影基地的报道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成为宣传皮影非遗文化的重要网红名片。基地还与陕西省非遗研究基地、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手开辟协同网http://xt.snnu.edu.cn/,从学员动态、大事记、文创中国、名家档案、大国手艺、专家讲座、政策法规、权威解读、创客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多项内容推广皮影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众了解皮影戏曲文化提供了方便迅捷的通道。还有以“醉美乡愁”命名的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演戏培训计划”陕师大培训信息平台,“旨在展示皮影学员精神风貌,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和手工艺技能,推动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里面汇集了各种研培计划和学员们的研培成果,以及皮影戏曲活动开展情况,还有200名来自陕西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和研培学员相聚陕师大,围绕新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主题,与影视 、动漫、设计、出版、旅游、电商等精英学者展开跨界创新对话交流活动集锦。运用网络技术开辟大量相关戏曲文化网络信息平台,使学生和大众通过网络更迅捷直观深入了解皮影戏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互动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促进校园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学校先后开设了皮影艺术选修课,成立了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建设了皮影雕刻工坊和皮影演艺工坊。组织师生团队对陕西东、西、南、北四路皮影进行田野调查,完成了20万字的《陕西皮影传承人口述史》。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推出了两个研究专版,在《百花》杂志开办了皮影专栏,发表了大学生撰写的传承心得50余篇,极大调动了师生对皮影文化的学习研究兴趣。

(二)加强扶持戏曲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巨大,学校重视并积极帮助大学生创建“皮影社”戏曲社团,加大戏曲社团在投入资金、场地设施、师资资源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陕西师范大学皮影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除了教育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外,田家炳基金还投资三百万建立皮影博物馆。皮影戏是非遗技艺,社团有雕刻和演艺两个班,演艺班又分碗碗腔和阿宫腔两个班,组织学生写剧本,登台表演,尝试扮演各种角色,演绎人生百态,领略曲艺奥妙。社团一直坚持举办以“影动芳华 古韵新唱”为题的“皮影艺术与实践”课程结业暨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汇报演出系列活动,还举办参演各种文艺汇演。学校大力扶助校园皮影社团发展,让一些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升华其爱好与提高专长,使皮影文化受众更广阔。还利用微信公号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皮影戏实践心得、剧本创作评比、表演观后交流等活动,助推学生更深入了解掌握皮影艺术,激发其艺术想象力。

(三)加强戏曲工作坊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建设。近年来,陕西师大先后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华县皮影”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汪海燕,陕西东路皮影(碗碗腔皮影)著名艺人李世杰等进校园举办演出,为皮影爱好者开设讲座,“手把手教学员和学生练习雕刻皮影等传统技艺,让学员和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5月,邀请陕北靖边皮影剧团来学校演出,让师生饱览皮影艺术的魅力”。[1]“2016年以来学校精心组织,由文学院牵头,美术学院等单位协助,承担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已举办了皮影、剪纸、社火脸谱等陕西传统工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训班十七期”[2],培训学员800多人,其中皮影学员70多人。特别是皮影相关五门课程的开设,增进学生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感悟,学员周郎的《原始人身上的兽皮到现代人手里的皮影 —我与皮影传承的故事》分享了一个月学习皮影的心得,在沉浸式教学实践中感悟出了“真诗在民间”,对皮影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直观生动的感悟,很好地体现了戏曲文化美育的特点。

(四)加强对所在区域中小学和社区的戏曲文化辐射。基地还“充分依托特色学科优势和非遗‘研培计划资源优势,与‘双百工程及‘两联一包扶贫任务有效对接,在扶贫点——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杨家院子打造陕西首个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小镇——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岚皋皮影振兴被作为非遗文旅小镇的主要项目之一。另外在该小镇建设的巴山非遗体验馆(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建筑),面向广大游客和大中小学生拟开设皮影、陶艺、活字印刷、木版年画等非遗体验项目”[3]。大学生皮影剧社每年举办皮影艺术进校园专场汇报演出和大学生皮影雕刻成果展览,并应邀参加全校公共艺术展演、迎新晚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皮影艺术剧社先后走进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绿地浐灞小学,以及高新区第六初级中学、莲湖区大兴小学、莲湖区唐都花园社区、长安区韦曲街道府东社区、铜川市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等单位进行交流演出,运用皮影戏为中小学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美育系列活动,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和社区一起传承皮影艺术。这些活动反响热烈,为中小学美育和地方群众文化活动增光添彩,也为皮影戏文化普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陕西电视台《都市热线》等媒体曾予以报道。

(五)加强戏曲基地建设成果对外展示交流。由陕西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音乐学院主创、参演的舞蹈《秦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精彩亮相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陕西皮影作为重要元素进行呈现。还组织皮影艺术协会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先后获得陕西赛区金奖、铜奖和国家级铜奖等。多所兄弟院校和中小学社会实践和暑期调研组队来到基地参观交流。基地建设团队也积极“走出去”,2021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陕师大组成“皮影基地”暨“研培计划”工作调研小组,分别前往渭南华阴、华州、大荔三地,对当地皮影的传承发展及流布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对这些地区的陕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往期学员进行回訪,了解学员发展近况和相关困境及问题,便于进一步推进“研培计划”。“十四运”的四个陕西国宝吉祥物也是基地特聘导师汪海燕用皮影艺术完成,铸就了“光与影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优秀戏曲作品,既宣传了陕西,成为陕西的形象名片,也很好地弘扬了皮影戏文化,让皮影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二、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的美育创新路径探析

陕西师大皮影基地积极开展皮影艺术传承教育活动,形成了“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工坊实训、学术引导、成果展示、社区辐射”“六维一体”的协同推进模式,将非遗传承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沉浸式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用美的形式浸润大学生美好心灵,取得了显著效果。[4]陕西师大皮影基地建设成果为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的美育创新路径提供了切实有益的参考思路。

(一)充分利用网络数字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多元化的戏曲美育课程体系。数字化时代给戏曲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陕师大皮影基地的建设经验给了我们启示,充分利用网络数字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化多元化戏曲课程体系是实施校园美育创新性路径的首要条件。传统戏曲文化是有浓厚地域色彩文化的符号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作为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和校园美育的重要场所,建立立体多元化课程体系要坚持“三步走”的原则:第一步是充分利用幕课平台,开发包含网络、影音及线下等多种媒体的教学内容;第二步是利用VR技术的发展,结合戏曲实践性强特点,“请名师,办讲座”,与非遗传承人、剧场等合作,建戏曲工作坊,加强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空间”,以降低对传统实体空间的依赖度;第三步是结合现行的学校课程设置,将适应数字化带动的多元性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法紧密融合。多开设实践性强的《戏曲鉴赏》等通识教育课,让学生在名作鉴赏中深刻体验戏曲文化的动人魅力,培养学生主动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的意识,使高校戏曲文化传播渠道日趋丰富。

(二)坚持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美育内容和途径。传统戏曲文化要与高校文化阵地相融合,必须走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路子,加大传统戏曲的创新力度,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戏曲文化,主动传承优秀戏曲文化,这是实施校园美育创新性路径的必备条件。首先戏曲传承要与时俱进,要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把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不断创新表演形式,才能适应和推动戏曲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传承。皮影大师汪海燕与她的父亲—国家级皮影传承人汪天稳大师曾经为皮影在当代发展的出路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海燕老师从当代年轻人审美需求出发,把传统皮影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走跨界创作之路,与OTT、Burberry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汪海燕创作的皮影走上各路的时尚大展,让年轻人感受到皮影经久不衰的美,特别是通过佳能云打印小程序与自己的简易版皮影结合,让传统非遗技艺变得趣味十足。她用皮影制作的《绝代双骄》武侠3D国漫突破次元,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鲜活力。iBox携手汪天稳大师,以皮影为蓝本,推出系列数字藏品,打造皮影元宇宙主题藏馆。其次要创新传播方式。像陕师大通过微信公众号皮影社、醉美乡愁、协同网、慕课、快闪等新媒体传播方式,迅捷便利地宣传了皮影艺术,在年轻人中反响热烈。

(三)发挥学生社团、工坊的教学、社会实践效能,打造美育育人特色品牌,构建戏曲美育的“请进来、走出去”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传统戏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戏曲美育的“请进来、走出去”长效机制是实施美育的内在动力。戏曲过去是师徒口耳相传,对身法步程式化表演要求严格,陕师大把皮影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让他们手把手教学生学习皮影,从皮影唱腔、皮影乐器演奏、签手技巧、影人雕刻等方面进行现场教授,以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传承非遗、宣传非遗,并最终打造皮影优秀原创剧目,对传统剧目进行保护与传承,达到“让学生掌握一门非遗技能”的目标。这种“请进来”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现场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对戏曲才艺有直观生动感受,产生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能的积极兴趣。皮影社学员还通过走出课堂、接触社会的“走出去”实践活动,以表演、调研等方式在中小学、社区美育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增长对戏曲文化魅力的直观感悟。此外,加强以“学生骨干、指导老师、党员”三支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学生戏曲社团长效机制的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发展模式,使学生戏曲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促进身心健康的文化家园,激发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欲望,培养其反哺、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力达成美育目的。

(四)建立成果展示与社区辐射的激励机制,走校企结合、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道路,扩大戏曲美育传播面。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国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资源。高等学校建立戏曲教学成果展示与社区戏曲文化辐射的激励机制,走校企合作之路,依托多元的戏曲文化创作、连接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以及游客主题文化旅游体验等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道路是实施美育的外在动力。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要以产学研合作为渠道,创造一个包括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环境,形成一个有效的开放式文化活动平台。陕西师大皮影基地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创作皮影文创产品和优秀原创剧目,积极与兄弟院校、周边中小学、社区等联手打造其皮影艺术品牌,促进相互交流,尤其是与华县皮影非遗传承人汪氏父女合作,走學术引导、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之路,持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对打造其美育特色品牌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对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陕西华县皮影戏经由陕西师范大学的传承创新,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但也还面临一些发展困境,需更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激励政策,但是陕西皮影这门技艺依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另外,传承主体老龄化、表演剧目为数不多、老式皮影表演与当代审美脱节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也是各类传统戏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调研思考,笔者对陕西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人工智能(AI)领域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群众的智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但许多传统工艺却濒临灭绝,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推动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则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传统与现代美相结合的新设计。要重视和顺应对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现代化、活化发展的整体大趋势,为传统剧目及人物形象注入新生代审美意蕴,从个性化、艺术化的服饰设计到戏中人物的特征及其联合行动、传统色彩的搭配、光影结合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三)探索新形式的传统戏曲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验。为参与者提供一种通过现代通讯工具体验传统戏曲艺术的方式,并引入新颖的互动体验,才能有效扩大传统戏曲文化的受众面。

(四)依托本科专业目录积极开设相关非遗类专业。由于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较大,分支庞杂,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发展缓慢,如何将它们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去,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育领域。

综上所述,笔者以陕西师范大学皮影传承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基地建设进行实地调研,探讨了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在数字化时代的美育路径创新思路和途径,尝试为高校作为重要文化阵地更好地保存、传承、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实现美育功能,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2][3][4]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964876,2019-11-15.

[责任编辑 李 帆]

[收稿日期]2022-10-11

[作者简介]唐瑛(1970— ),女,湖南省永州市人,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科联2022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陕西高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美育路径研究(2022HZ093)”;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戏曲通识课美育创新路径研究(SGH22Y1308)”; 西安石油大学校级第五批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戏曲鉴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美育高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美育教师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