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文言文的教学

2023-06-15 00:30金志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文言文

金志芳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对小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数量大幅增加,且开始时间提前。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编排有文言文。文言文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乐学、易学,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师需要重視的问题。在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推门、方法铺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通过适当拓展,让学生轻松、有趣地踏上文言文学习之旅。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47-03

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其中文言文编排了14篇之多,且起步早,在三年级上册就出现第一篇文言文。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仅在高年段选编了4篇文言文,两相比较,统编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兴趣为敲门砖、诵读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教给学生轻松易学的方法,引领学生踏入文言文的殿堂。下面主要探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中的两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的教学。

一、兴趣推门,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学生,虽说语言积累不如高年级学生多,但对新事物、新知识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导入时不故作高深地强调文言文的深奥与晦涩,而是用学生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展开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根据文言文的不同定位、不同主题来设计导入内容。如《司马光》一文,只要细究就会发现统编语文教材编者的“排兵布阵”是用心良苦的。首先,《司马光》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也就是最后一个单元,此时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已经比低年级时有了大幅度提升,把文言文放在最后一个单元便是把理解的难度降到了最低;其次,课文标题由之前人教版的《司马光砸缸》改成《司马光》,由突出叙事变成了突出人物,是为了配合单元主题“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这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司马光是谁?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导入时便可以从司马光的人物介绍方面进行设计。“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这个人可厉害了!传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是个学霸。同学们想知道他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联系自身,先激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阅读兴趣,再引入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守株待兔》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本身也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极富故事性和趣味性。学生在经过上学期《司马光》的学习后,已经对文言文形式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提前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再在课堂上复述。

《守株待兔》这个寓言讲了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天他偶然中得到了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兔子,从此以后,他便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天到晚守着那棵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着奇迹的出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并说出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之后,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就完成了一半。有些教师习惯让学生看着文言文进行逐字翻译,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而且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复述故事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复述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感受文言文蕴含的道理。

二、方法铺路,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文言文的年段,教给学生一些简单好用的方法,可以为他们奠定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一)单字成词,串词成句

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单字成词。三年级学生的组词能力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他们敢想、敢说,对于简单的字可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组词的方法去猜测其意思,再把词语串成完整的语句。

比如,《司马光》的第一句:“群儿戏于庭。”群:一群。戏:游戏。庭:庭院。

学生凭借日常的词语积累进行组词就可以把人物、数量、事件、地点基本推测出来。这时,教师再相机表扬鼓励,由词到句,能带给学生一种学习闯关的愉悦体验。

再如,《守株待兔》的前两句:“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耕:耕地。田:田地。

同样是凭借组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生就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耕田的农民。

三年级的两篇文言文,一方面字词都比较简单,大多是学生会认、会写的字,另一方面几乎没有出现古今异义的字词。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猜测,目的是理解文言文故事内容,而不是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另外,对于一些在文言文中意义比较固定的字词,教师可以直接把意思和用法教给学生,不要兜圈子,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于”和代词“者”。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于:在……。

教师拓展:①戏于校:在学校游戏。②食于家:在家里吃饭。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者:……的人。

教师拓展:①学者:学习的人。②作者:写作的人。③老者:老人。④舞者:跳舞的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词性、语序、语法太晦涩、深奥,所以教师直接教给他们用法更实用。至于举一反三的拓展性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考虑,是直接出示还是让学生尝试进行说话练习。

(二)借助注释和插图,猜测文意

统编语文教材的插图融合了中国绘画艺术,且分布在各册教材课文之中, 整套教材的插图流露着浓浓的中国风。这样可以变插图为绘本,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图文结合阅读。同时,课文中对于重难点词汇也都有相应的注释,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辅助文言文的阅读。

《司马光》:“一儿登瓮。”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课文中的注释是文字解释,比较抽象,但插图则完整地绘出了瓮的大小、高矮、形状、颜色。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可以猜出以下信息:

(1)瓮比小孩高,一旦跌入,瓮口太小,难以爬出。

(2)司马光观察到了瓮的这一特点,懂得用石头砸破瓮的肚子处,水很快就能从这里流出来。在别的小孩手足无措时,司马光已经用了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救了同伴。

图文结合,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另外,有的学生质疑这么高大的瓮小孩是如何登上去的。插图中,水瓮旁边画着一座假山,学生只需稍加观察,便明白原来是小孩贪玩登上了假山才导致坠入水瓮中。

《守株待兔》一文的插图则占据了书页一大半的篇幅,图中清晰地画出了树桩、耕者、农具。尤其是对耕者的衣着打扮、表情等都进行了细致刻画,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农民的形象。而农具的绘画更是画龙点睛,因为《守株待兔》全文中最难理解的就是“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译文是“于是放下农具,而守候在树桩边”。如果光靠注释,学生或许只能明白句意,但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体会不到耕者的可笑。尤其是“耒”这个古代农耕用具,既不是锄头也不是镰刀,就算是教师也未必能准确描述这个古代农具。但是通过课本插图,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一个衣着简陋的农民坐在田间,笑呵呵地盯着干枯的树桩,眼里饱含着不切实际的希望,而农具“耒”被随意地丢在旁边。插图加注释,一个只想不劳而获的耕者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

(三)想象补白,增加趣味

文言文的内容言简意赅,往往篇幅短小,在叙事上会省略很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人物对话。虽然留下的都是精华,但是根据三年级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想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并领会其中的精妙,还需要展开想象。统编语文教材对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是观察加想象。大量留白的文言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的课内资源。

《司马光》一课中,可以进行想象补白的地方不少于三处。

1.群儿戏于庭

师:古代孩子在庭院可能玩什么游戏?

(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回答)

2.众皆弃去

师:所有孩子都跑走了,跑去叫人还是躲起来?怎样跑的?

(引导学生想象动作)

有的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跑,有的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呼喊,有的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跑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想象对话)

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得活

师:小孩被救后,大人们会怎么夸司马光?小孩们又会怎么夸司马光?

(引导学生对人物品质进行概括)

司马光,你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我们要向你学习。

《守株待兔》一课中可以进行想象补白的地方也不少。

“冀复得兔”:抓住“冀”这个重点词汇,通过想象耕者等待兔子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身为宋国笑”:宋国人会怎么笑这位耕者?怎么劝说?可以加上第二单元关于提示语的训练点进行想象补白。

宋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补白不仅给文言文学习增添了趣味性,还丰富了故事内容,清晰了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天马行空的想象过程中,学生忘记了文言文的枯涩,记住了发挥想象的快乐。

三、熟读成诵,传承经典文化

文言文诵读是读和诵的两个过程,熟读方能成诵,这与古诗学习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可分三步展开。

(一)读准字音,打好基础

把字词的音读准。这一点,学生可凭借自身的字词基础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教师只需提示重难点的生字词,并及时进行检测即可。

(二)读清句子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文言文的停顿不同于古诗的韵律那般显而易见,三年级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但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字数很少,如《司马光》一文只有30个字。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后,根据句子内容进行断句。如: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

因/释其耒而守株。——《守株待兔》

(三)读出文言文的深意

比起古诗的抒情性,古人在文言文上更强调文以载道的作用。文言文蕴含的道理是最终想传达给读者的精髓。所以在读文言文时,应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后,在讀准字音、停顿的基础上,再带着感情去把文言文读好。比如,《司马光》除了要读出情节的紧张刺激,还应带着对司马光机智灵敏、勇敢善良品质的赞颂去读;《守株待兔》要读出寓言所蕴含的不要只想着不劳而获,应该脚踏实地的道理。

熟读成诵在古诗文教学中早已运用得相当成熟。教师在设计背诵环节时可以多一些层次性,从填空形式的背诵,到看图想象画面背诵,再到全班一齐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感,这对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汉字文化方面大有好处。

四、适当拓展,阅读更多小古文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教材的示范作用,把课文当作范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后,趁机推荐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小古文,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作为参考,已出现的《论语》《墨子》《孟子》《荀子》这些经典古文可以带给教师一些教学提示。其一,可选取篇幅短小的古文,甚至是短句进行拓展阅读,如家喻户晓的《论语》等。其二,从成语、寓言入手,从学生已拥有的阅读书目中选择一些篇章推荐阅读。如《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中将学习内容分为“从成语学古文”“从寓言读古文”“从文化读古文”等几个类别。三年级学生对成语、寓言早有了解,教师可从中选择相应的文言文让学生阅读。其三,可鼓励学生以小游戏的形式,模仿古人说话、写作,尝试把一些现代所说的句子转换成文言文。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课外拓展训练,学生就能真正“悦读”古文,传承经典。

总之,在三年级这个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年段,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标,以诵读文章为根本目标,以提供学习方法为辅助手段,去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变阅读为“悦读”,使学生能主动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文言文学习最大的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温儒敏.部编语文教材,新在哪里[J].小学语文,2016(11):10-11.

[2] 李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与运用策略:以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 [J].小学教学研究,2017(32):80-8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三年级足球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
对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Fun time板块教学的思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