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023-06-15 00:41廖飞周晓玲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廖飞 周晓玲

【摘要】本文论述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出“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建议从“德育浸润”“资源建设”“方法融通”和“精准评价”四个方面建构“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67-06

新时代,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内涵和人才适应力,我国教育部门相继提出了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两大教育改革举措。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新文科则力求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建设的重点是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新文科的“新”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前提,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而新文科则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文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是面向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中学一线英语教师的使命。就课程的学科属性和知识特征来看,其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底蕴和条件优势。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应构建“德育浸润”“资源建设”“方法融通”“精准评价”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师德涵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必备的关键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好老师的课程目标。

一、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新文科的内涵概述

新文科是一种基于传统文科而又超越传统文科,以新时代、新经济与新产业为背景,融合了理、工等诸多外部学科要素的包容性学科框架,是指在原有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以及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满足国家的建设需求。2020年11月,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时代新人,守正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没有守正,不知来路;没有创新,没有出路”。守正就是要遵循、传承传统,遵循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传承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创新就是要推进融合创新,包括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与相近专业集群融合。

可见,新文科并不是要将已有的文科教育全盘推翻,而是在原有教育教学成果基础上,通过融合文科专业、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相近专业集群的方式,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概述

我国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局面,旨在发挥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语序上的简单调整,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层面,实现“三全育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依托或借助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实践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教师教育课程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的使命,是实现师资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课程思政、新文科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等问题,致使所培养的准教师难以满足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以笔者所教授的“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痛点问题:一是课程教学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有所欠缺,未能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二是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以教材为主,缺乏教材的相关配套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四是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评价精准性不足。

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课程教学现状,“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初步形成(见图1)。如图所示,在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团队(以下简称课程团队)针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课程如何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第二,课程如何体现新文科的“新”?对第一个问题,课程团队提出了自主开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解决方案;对第二个问题,课程团队决定通过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守正创新。

三、“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开展思政教学,可以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图2是“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小圆环部分由“德育浸润”“资源建设”“方法融通”和“精准评价”四个方位组成,这是构成该教学模式的四梁八柱,代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着力点。小圆环往外拓展出四个箭头,箭头中分别标注着“师德涵养”“专业知识”“关键能力”和“学习态度”,它们代表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专业知识”和“关键能力”是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师德涵养”和“学习态度”是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从教学目标上体现了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融合。四个箭头往外是一个大圆环,在大圆环的四周和中心标注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简要概括该教学模式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落实课程的“德育浸润性”“资源丰富性”“方法融通性”和“评价精准性”帮助学生实现“师德涵养”“专业知识”“关键能力”和“学习态度”四个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本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总目标。

(一)德育浸润

育人先育德,师范生师德教育是助推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开创新局面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课程思政要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对此,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在方法上应体现浸润性,思政元素的融入应具有隐蔽性和不易察觉性。基于课程的教师教育特色,“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方法的浸润性表现在嵌入式育人、内生式育人、示范性育人和环境育人四个维度。

1.嵌入式育人

嵌入式育人是指嵌入与本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强调思政元素的外来性,即所嵌入的思政元素是从外部获取的、支持专业教学的一种补充素材。课程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课程之外的资源却是无限并且不断更新的,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增加课程的深度和温度,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需要明确的是,准确把握嵌入素材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是有效开展嵌入式育人的必要前提,强行嵌入无关内容只会适得其反。

“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选取贴合课程教学主题的思政元素,如从英语专业学习的角度选择坚定民族自信、尊重文化差异等思政元素,从文化角度选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从教师行业角度选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思政元素。适当地嵌入外源性思政教育资源,既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也能够增加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及政治觉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师德涵养。

2.内生式育人

内生式育人是指通过对课程内容中自带的思政元素进行适当拓展,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其与嵌入式育人恰恰相反,强调的是思政元素的内生性,即从课程内容中挖掘获得的思政元素,而不是从课程外获取的思政元素。内生式育人与嵌入式育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第四单元Lesson plannning(备课)中涉及“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为了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授课教师对这一课程内容进行了德育渗透,由此挖掘出爱岗敬业、认真备课等思政元素,并设计了若干步骤逐渐融入这些元素,提升课程思政内生性育人效果。以下为笔者设计的针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内生性育人教学步骤(见表1)。

3.示范性育人

示范性育人是指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率先垂范,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的一种育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中指出,好老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极大的影响。“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师范生,是未来的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无疑就是学生走向教师岗位过程中最好的榜样和示范。

示范性育人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激励性用语以及积极的教學态度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提前到达教室做教学准备、教学中对学生循循善诱、课堂中随手捡起学生掉落的笔、轻轻拍醒犯困的学生、给予学生肯定的眼神、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同等的发言机会等,这些言行点滴在无形之中向学生展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如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公平公正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同的品质。除课堂教学行为外,教师还有很多看上去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言语和行为也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教师严谨务实的学术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拼搏的人生信念等。总之,要想将示范性育人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努力塑造“研有成果、教有特色、形有神韵、学有专长、德有垂范、行有美感、言有个性、貌有品格”的教师形象。

4.环境性育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变化。环境性育人是指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包括线上环境和线下环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受到环境的隐性影响,从而发生心理和行为的正向变化。

以笔者所教授的“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该课程建立了完整的在线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营造了良好的线上学习环境,这有助于推动环境性育人目标的实现。表2展示了“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在线课程各模块的资源类型和潜在的教学方式。

在线下教学中,“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团队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营造育人环境。在校内,课程团队构建了“班—院”二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机制,以信息技术引领师范生技能考核方式改革,实行“班—院”二级考核制度。主要考核项目包括英语语音、英语课堂用语、英文板书、英文歌词改编、英语教学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名师授课模仿、说课、微格教学等。考核流程为:学生上传考核视频—班级同学互评—班级评审小组初评—学院考核小组终评(优秀、合格、不合格)—颁发合格证书。同时,把考核训练和学科竞赛有机融合起来,组织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板书大赛等系列比赛,营造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此外,课程团队还不定时邀请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入校开展讲座,举行师范生师德教育主题班会、师范生师德教育演讲比赛、师范生教育经典诵读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校外,课程团队与市属十余所中小学开展合作,利用教育见习、实习等机会,组织师范生到学校实习基地开展寻找“我身边的最美教师”、聆听优秀班主任育人先进事迹以及课堂观摩等活动,以此增强师范生的师德修养,使师范生厚植教育情怀、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从而助力线下环境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资源建设

为了解决课程教学资源形式单一的问题,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了多种适合“00后”大学生的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包括教材配套解析、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和短视频资源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的需求。

1.教材配套解析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王蔷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该教材为全英文撰写,理论性较强,对英语专业师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方便学生开展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课程团队在参考了多方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整理了配套教材的中文解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2.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将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慕课的继承、完善与超越。“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发SPOC的目的是摆脱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可供課前、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程学习资源,从而加深课程深度、拓展课程广度以及增加课程温度。“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SPOC建立在超星尔雅平台,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微课视频制作精美,交互性好,具有防刷屏功能。SPOC针对课程的重难点提供了相对应的系列微课视频,在视频中融入了案例分析,把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了提高微课学习的有效性,SPOC注重微课的交互性,在每个微课视频中插入1—2道测验题,当播放到测验题时间节点时,就会弹出测验题,学生只有正确答题才能继续进行播放学习。通过这种技术手段,既能防止学生刷屏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注意力。

第二,大数据监控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自主性,使其学习质量有保障。SPOC记录学生在线学习各项数据的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例如,教师通过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可以清晰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数”“视频学习时长”“章节学习次数”“在线测验答题情况”“目前总成绩”等学习数据,对学生“学与不学、学了多长时间、学得怎么样”了如指掌。此外,平台还支持教师对在线学习成绩未达标的学生及时发送“教学预警”,有效监控和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同时,SPOC也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线下教学策略。

第三,课程结构完整,教学资源丰富,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线课程涵盖了课程介绍、团队成员简介、思维导图导学、授课视频、习题、拓展学习资源、课后讨论、课后作业、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等内容。丰富的视频、习题和案例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前、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需求。

3.短视频推送

短视频平台本为娱乐而生,但随着众多教育培训类短视频的发布,也让众多用户看到了短视频的教育价值。当前,短视频App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平台联动机制,这使短视频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短视频既可以在各类短视频App平台发布,还可以分享至微信、微博、QQ空间、网络论坛等社交平台,实现跨平台传播。此外,短视频平台不仅在移动端有网页和App,在PC端也有网站和软件,即同时具备了大小屏传播的条件,能实现作品的跨设备传播。

基于此,课程团队与历届学生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共建了“青年英语教师成长营”公众号,将其作为师生共同成果的展示平台,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职前职后的贯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青年英语教师成长营”公众号自2021年6月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发布92个视频,内容涉及备课、说课、上课、考研、英语杂志介绍、英语课堂教学用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等,总播放量达到9.4万人次,其在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起到了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方法融通

为了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课程团队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形成融合了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如图3所示,课前,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配套教材解析和在线课程的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并完成相应的在线讨论、测验。教师则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并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制订课中授课计划。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之后,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践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课后,通过个性化拓展学习和知识检测巩固和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精准评价

为了转变传统课堂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提高课程评价的精准性,课程团队依托信息技术重新构建了课程的评价方式,形成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精准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

课程成绩=形成性评价40%+终结性评价60%。其中,形成性评价=课堂表现50%+在线学习50%,课堂表现包括考勤、发言、小组活动等(依托线下智慧教室提供数据支撑),在线学习包括章节学习情况、任务点完成情况、测验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依托SPOC后台提供数据支撑);终结性评价=笔试50%+课堂模拟授课50%,笔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课堂模拟授课采用录制无生试讲视频的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教师利用智慧教室、在线课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能够精准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确保了课程评价的精准性和公平性。

“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笔者在“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得出,具有一定的校本和学科特色,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初步印证,期望能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启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颇为艰巨的工作,需要针对不同学科、学校和课程的特点,基于某套教材,发挥集体智慧,逐个单元挖掘适当的思政元素,积累成功教学案例,逐步总结形成可供推广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

[3]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4]安豐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6]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7]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8]田学红.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

[9]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10]王婧馨,康秀云.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

[11]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

[1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

[1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15]畅军亮.短视频APP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4).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21JGZ17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飞(1993— ),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周晓玲(1967— ),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论、智慧教育研究。

(责编 黄建清)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