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3-06-17 04:26王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王健

[摘           要]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并且推动着不同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同样也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收集方式,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果进行展现。而且当代大学生具备的新特点,也需要立足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价值,紧抓当代大学生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不断突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大数据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大数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现状,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大数据;大学生;思政教育;出路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17-04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了移动网络设备、智能终端等,这给我国大数据技术奠定了发展基础。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国家治理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阵地,大数据的应用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能帮助思政教育走出发展困境,找到新的出路。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一)有爱国情怀且理性有担当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是“00后”,这些大学生都成长在我国高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对社会、国家更加关心,而且更善于独立思考,不容易盲目从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富裕,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会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迷茫,但在具体生活当中普遍都具备独立思考意识。而且,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认可主流价值观、传统美德等,也普遍关注国内外的热点新闻,对国家有较强的认同和责任感[1]。

(二)接受能力比较强

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都比较早,甚至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长大,能够合理地应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资料、知识等,所以其学习能力、主动搜集知识的能力较强。同时他们身上的时代特点更加鲜明,同比“80后”“90后”两代人而言,“00后”更加自信、国际化,而且在各种新事物面前有极高的接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中的新知识、新问题时有较强的兴趣,也能从其中接受不同的声音,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更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三)独立性强、集体精神较弱

在我国民族价值观当中,集体主义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大学生大都是“00后”,伴随我国快速发展而成长,享受到我国高速发展的红利,但他们被长辈过度溺爱,而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网络中各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普遍具有极强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集体意识相对则比较弱[2]。

(四)学习方向性和目的性强

同比我国早期大学生的学习目标而言,當代大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比较强。这是因为在当下充分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社会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所以其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努力获取专业技能,不仅是为了拿到大学毕业证,更是为了在未来的社会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在职业发展当中获取更多机会。这种立足现实、功利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奋斗目标明确,更容易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若引导不当,则可能导致学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集体或者国家做贡献。

(五)学习态度比较好

当代大学生在高校中非常重视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当代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就已经感受到了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大学生希望在校内经过努力获取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期望在未来进入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其次,我国2018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这对高校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2018年之前,学生经过三年高强度的高中学习,在进入大学后骤然失去管束,生活和学习方面会产生迷茫的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报考的专业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学期考试的时候容易出现挂科的现象,而学生对挂科现象的重视度也不足。2018年之后,受外在制度的约束,大学中屡屡出现学生因为挂科而失去毕业证,甚至出现降级的事例,这使得新生一入校便不敢放松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态度得到了转变。另外,高校逐步取消“清考制度”,也促使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标准更为严格。所以,该文件的颁布,对转变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也有很多大学生认同成绩越高越好,或者是争取学校的奖学金,这同以前学习态度消极的情况截然不同[3]。

(六)行为和思想出现不一致

大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基本成熟,但是心理方面却处在高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具体而言,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利用大数据,所以比较依赖网络大数据。另外,大学生所处阶段正处在“三观”成型的关键阶段,所以大学生身上既有成熟的一面又有幼稚的一面,同时对社会也比较缺乏经验,这就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筛选能力,同时也容易被网络中的不良思潮所误导。同时,大学生在互联网思维方面的缺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迷失在网络世界,其思想和行为出现不一致的问题。这体现在大学生在主流意识方面正确,有正确的政治、理想信仰,同时,大学生也会受网络中不良思潮的影响,忽略了书本的学习以及在现实世界中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当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在认知、道德方面容易出现偏差,而且思想和行为方面也会出现严重不同步的问题。

二、大数据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

网络世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是无限大、无限精彩、充满乐趣的世界,所以网络中的事物对大学生的“三观”影响非常大。大学生本身比较容易接受各种新事物,是关心国内外形势的活跃群体。但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比较幼稚,所以在自我约束、事物认知方面比较薄弱,容易被网络中不良文化诱拐。高校的思政教育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产生高尚的理想、信念,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的成才发展非常重要。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化带来了机会。网络信息在传播中展现的便捷性,以及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专业性和巨大的储备等,都对思政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而且这些信息资源覆盖面非常广,传播效率更加迅速。大学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利用网络设备导入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话题等,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所以,对网络资源进一步创新,进而形成思政教育工具,为当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还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4]。

(二)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拓展,国内外的经济和知识的交流越来越多,而且大量的国内外信息也在网络中快速传播,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受国内外教育体系和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促使思政教育环境需要不断创新。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大数据时代已经走到了人们面前,而社会也展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而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等也需要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存储,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海量的教学素材,解决了思政教育内容单一、枯燥的情况,同时也在多种信息、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且有共性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网络世界的开放、自由等特点,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网络道德教育则逐渐成为思政教育中重要且比较新颖的课题[5]。大学是学生“三观”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千变万化的网络世界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起来。

(三)提供了新的思政教育载体

好奇、热情是大学生最显著的标签,而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适应大学生特点,并且保持教育的活力,就需要创新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导、塑造大学生的“三观”。就具体的思政教育而言,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立足教育载体,进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不断创新,如微信、网课都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拉近学生和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另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摆脱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地点上的局限性,让教育更加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将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便捷,而且思政教育中的主客体也会根据教学情况进行相互转化[6]。所以,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构建师生之间的新型教学活动关系,同时也能塑造更加平等的交流、教育环境,从而挖掘思政教育的潜力和价值。

三、大数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大数据背景下,不仅仅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大数据的应用让网络平台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同时新的网络育人形式也成为重要的思政教育手段。网络环境下,思政育人方式和传统的思政教育有很大差别,不仅需要思政教育人员会预知问题,还需要针对问题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方式。但是从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情况来看,部分教育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基本都是在问题暴露之后才会被动解决,没有实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问题进行预测。同时也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处理比较复杂的数据时敷衍了事,无法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思政特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这就造成解决问题的难度骤然提升。其次,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大量的数据信息不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来源,还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了新危机。虽然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更加庞大,但也会让大学生沉溺在庞大的数据流下,造成对网络的依赖,在网络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就造成当代大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并逐渐迷失自我[7]。同时,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经常会留下个人数据,如基础信息、隐私信息等,这些数据在网络中是否安全还不确定。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在法律规定不明确之前,就会给大学生造成伤害。所以,大数据应用不当,就会使得大学生思政沟通弱化,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从这些可以看出大数据造成学生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二)对思政教育理念产生冲击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依赖的是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但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中的各种信息非常庞大且繁杂,大量的信息使得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理念落后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为了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跟上时代发展,思政教育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合理应用大数据思维模式处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从具体的思政教育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仍旧是由思政专业教师和輔导员负责,而且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工作人员的大部分教育理念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但这种方式缺乏通过大数据思维引导教学,这就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大数据面前茫然无措,甚至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出现抗拒的情况。但是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看,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政教育理论、专业能力以及大数据技术能力,才能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开放教学思路,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四、大数据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加强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基本的大数据思维,这样才能在大数据背景下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理念。以往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中,教育人员因为缺乏基础的大数据技术,所以无法在网络中快速获取精准的信息,所以和学生的思维观念出现了脱节的问题,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主观性比较强,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效率。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各种客观时间,使思政教育中的观念、决策等更加科学,避免因为主观性太强而降低思政教育效果。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具备数据意识,并重视数据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教育模式、理念,并且在具体教学当中能够合理应用这些数据。另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也要提升自身的大数据素养,对数据具备敏感性,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到关键的数据和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而立足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方向,实现为网络思政教育做好数据参考,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效率和效果[8]。

其次,高校也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伴随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也需要不间断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让思政教育更加贴合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要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先将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政教学进行联动,在专业课上切入学生普遍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事件等,通过这些现实案例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网络世界,并且了解网络世界中的规范、规律等,从而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先进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另外,高校也需要立足大数据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人们生活和工作后,大学生对网络愈发依赖,而且网络中的不良消息、思潮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甚至误导学生的价值观。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从而切实了解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等,进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从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

(二)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需要构建自己的思政教育平台,从而聚集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高校也要掌握网络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网络平台,进而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政教育形式。在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当中,高校要对所有的思政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评价价值,从而让学生能够从思政教育中感受到获得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也要加强互动功能。网络平台的应用不能仅限于学生信息的采集,还需要在信息分析之后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状态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刺激学生积极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

另外,高校优化校园网络是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联动教育体系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理念,提高网络平台的协作能力和宣传能力。只有高校重视平台的宣传能力,才能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才能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的价值,如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新内容,让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也使得思政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创造和谐的思政教育宣传环境,推动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净化思政教育网络环境

对高校而言,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立德树人,也只有结合理论和实践,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而只有提升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才能在校园内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同时,高校也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这就需要从立足网络主题创办趣味校园活动,到引导学生对网络中的热点话题分析,进而通过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实现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的目的。另外,高校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提供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实践当中感受思政教育内涵,进而在网络中进行相互交流,扩大思政教育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要严格管理校园网络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文明的学习氛围。高校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进而规范网络信息,做好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同时,高校要合理使用网络进行正能量宣传,让学生受到主流文化、信息、思想的熏陶,避免不良思潮和价值观侵蚀学生的思想。最后,高校也需要建立舆论观察部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等,提高舆情预警能力,为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做好基础准备。

五、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虽然层出不穷的网络技术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途径,但也给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要积极掌握大数据技术,主动寻找应用方式和应对策略,立足时代背景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抓时代发展机遇,从思政教育困境中找到新出路。

参考文献:

[1]周映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37-39.

[2]孙艳.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与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75-276.

[3]何飞红,何青松.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1):148-151.

[4]李丽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62-65.

[5]武昭阳,陈阳,贾红达.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2):13-16.

[6]胡克勤.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業学院学报,2021,34(24):117-118,122.

[7]张杰.融合大数据技术 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12):139.

[8]董前程,赵培琳.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8):51-54.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