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3-06-17 04:26黄斯密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黄斯密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重视劳动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主要阐述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分析温州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等,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25-04

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从古至今,劳动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增加了人们的精神财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1]。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记载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载自《非乐上》)。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伏羲氏时期,每年农历二月二为“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使整个社会高速运转,社会却变得越来越浮躁,人们急于速成,期望不劳而获,同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让年轻一代对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理想产生了怀疑。在大学生群体中,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劳动的认同度普遍较低。通过对温州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主动进行劳动的意愿较低,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劳动。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一脉相承,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技能。因此,应当增强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劳动最光荣蔚然成风,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背景以及意义

党的二十大创新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一体化规划,统筹安排和部署,明确了教育在新时代的任务和使命,彰显了其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劳动教育作為“五育”之一,重要性日益彰显。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施进行了细致部署,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劳动教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对重视劳动教育、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持续推进劳动教育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二、温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温州市现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近6万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各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基础,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青年一代展现朝气蓬勃的劳动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掌握精湛的劳动技能。而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育人意义。高职院校以注重实践性教学为办学特色,普遍拥有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建有种类多样的实训基地,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以专业实习实训、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劳动教育新载体,将其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既提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温州市高职院校通过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构建了不一样的思政课堂。其中,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将思政课开在了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内,在该校的实践基地——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的玻璃温室里,开展了以“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主题的特色思政课程,将劳动实践与思政课程相融相嵌,通过创新课堂的方式诠释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构建一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技能,又拥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现代社会要求培养的新时代劳动者既要继承老一辈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传统劳模精神,又要有敢闯敢干、勇于创新,不断进步的奋斗姿态,践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新青年劳动教育的新内容。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校通过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建“园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又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容相通,同构同建,依托学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双创”精神以及“双创”能力,促使大学生学习“双创”劳动知识,掌握“双创”劳动技能,实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同力同行。

(三)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富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特色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坚持、磨砺心性,达到消除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人心荒废”现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性地推出了准警务化管理制度。准警务化管理由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和宽柔的“X”个深化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日生活制度”指的是学生要严格践行一日生活制度,在校期间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表学习、生活,主要设有11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标准。“X”个深化包含深化思想引领、学生事务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三个维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帮扶学生实现目标,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劳动周、主题劳动研学实践等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德育管理等各环节,在师生中营造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氛围,把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渗透到育人每个环节,塑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四)开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才能出真知,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劳动实践活动的支撑。但是,现代社会,青年一代能接触到的劳动实践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大自然、与土地隔离得太远,无法深刻体会前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艰苦朴素思想。因此,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有机会走进田间地头,亲身体会脚踩泥土的感觉,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劳动的细节,让劳动精神在泥土中生根发芽。通过劳作,让学生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馈赠,意识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真实写照。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于2020年10月成立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以班级为单位,认领劳动教育“责任田”。通过开展各项劳动主题教育,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劳作。春天种芥菜、油菜花,冬天种油冬菜、白萝卜,从除草、松土、播种到施肥、填土、浇水,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劳动过程。在迎来蔬菜大丰收后,油菜花田变身成网红打卡点,芥菜、土豆等蔬菜,在食堂师傅的协助下被同学们做成一道道佳肴,让同学们真正享受到了自己劳动的果实,感受劳动所带来的乐趣,感悟劳动创造的价值。

三、温州市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构建不足

《意见》实施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体系,并进行积极推广,但是个别学校还未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且在劳动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缺乏全面、深入、系统性的认知。学校管理层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缺乏深入、细致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无法与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无法与各校的专业发展特色相结合,课程标准定义不清晰、课程建设存在碎片化。

(二)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根據《意见》的指导方针,劳动教育应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内容。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置欠科学等问题。劳动教育主体课程基本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即过于重视理论内容的学习,缺乏劳动实践或劳动实践课时少。虽然部分学校也开展了劳动技能大赛、认领责任田、校园扫除等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但一般局限于单次的活动,活动时间短,且缺乏持续性,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日益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师资问题是第一要务。当前,各校劳动教育师资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教育教师人数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的供给难以保障。现阶段,各校劳动教育教师绝大多数由思政课教师或其他通识课教师兼任,无法满足学校全面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二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工程,这就要求有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其提供支撑。但目前各校专兼职教师中,没有或很少是从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毕业,没有劳动教育的学习背景,缺乏对劳动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系统掌握。三是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专门研究,导致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笼统,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特点。部分学校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甚至长期没有更新的现象,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对学校开展好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激励的相关制度,或没有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劳动教育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同时,各校对劳动教育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也没有给予支持或倾斜,减弱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四、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体责任,做好全面统筹规划

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劳动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党对育人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对学校人才培养也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正向作用。由此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因此,学校领导层应当高屋建瓴,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责任,做好全面统筹规划工作,为做好做实劳动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劳动教育真正出成果、出成效。一是增强学校领导层责任意识。各校通过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以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为组员共同参与,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的工作格局。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有力开展,确保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二是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各校应当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达到一定的课时量,杜绝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流于形式等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争取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文化。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根据各校实际,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落实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作为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的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将其列入部门述职、实绩考核、干部评价等工作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积极性,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各高职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当理清培养思路,明晰培养路径,明确各专业、各阶段的劳动教育要教什么、怎么教。同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互融互促,探索构建思想政治课、实习实训课、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在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劳动任务清单和任务指标,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此外,劳动教育课程要在“多”字上做文章,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劳动教育要同时兼顾专业性和创新性,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开发更多趣味性强的劳动教育新课程并定期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劳动教育课堂中,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达到育人的目的。各高职院校可以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与瓯塑技艺、瓯绣技艺、瓯窑技艺、应急防护、医养康护、动植物养护等各类特色劳动实践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中。

(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如果说劳动教育是淬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那么劳动教育教师就是大学生人格品性锻造过程中的技能大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首先,各高职院校应当配足配齐劳动教育教师。一是要将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招聘纳入学校年度招聘计划,招收具备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在校内择优选调一部分教师担任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结合教师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优先选拔有劳动教育相关经历或教学经验的教师,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产业学院等社会资源,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开拓校企合作新方式。其次,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定期培训、专题研讨、教师助讲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意义、内涵、实施方式的深刻认识,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最后,用劳动教育教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鼓励教师通过申报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编写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发新课程等方式,对劳动教育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各高职院校要坚持且正确地实施劳动教育,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何才能促进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合理、目标清晰地开展劳动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与开发一套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重点关注的是劳动实践活动,希望学生在劳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些非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要求构建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指标多元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实践内容等进行针对性评价,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考核的重点。结果性评价是对学生达成劳动教育目标的评价。另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工作激励机制。通过评选示范课程、示范实践基地、优秀教材等方式,对优秀劳动教育教学成果予以奖励。对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应当进行经验总结,并加以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给予劳动教育开课院系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对劳动教育教师在个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岗位提任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从事劳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惠斌.《哥达纲领批判》李达译本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4]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

[5]潘维琴,王丹.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5):72-76,91.

[6]王冬青.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9):58-59,62.

[7]仇懷凯,刘烨,陈军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5):20-25.

[8]王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示范、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9):27-30.

[9]董慧,邱小健,欧阳小宇.回顾与展望: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10—2020年)[J].改革与开放,2021(13):61-67.

[10]李馨宇,杨爱萍.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三重维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3):40-45.

[1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