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机制研究

2023-06-17 04:35林玉琼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协同育人

林玉琼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党建工作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宗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有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29-04

2021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开大学,在参观校史馆时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与其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能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学,丰富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同时,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发展史,尤其全方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国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进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政素养高的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是一致的,都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党史知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在协同育人方面具有天然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能真正做到协同育人,将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能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学生党建工作,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思想要求进步、各方面表面优秀、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引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头脑,丰富学生的学识,增强学生的自信,不断强化学生的获得感、存在感和方向感,引导学生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学生系统讲授党的理论知识,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党史学习教育,帮助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全面了解党史、党情,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积极情怀,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成为黨的建设的后备军,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部分领导和教职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而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委组织部或二级学院(系)辅导员的事情,跟自己关系不大。而且,有的领导和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建工作是两条平行线,二者之间不存在交融点。因此,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或学生党建工作实施方案中,几乎不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之间存在“分工也分家”的现象,彼此间协同育人的氛围尚未形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融合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隶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实施,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具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实施,而学生党建工作由学校党委组织负责,具体由各二级学院(二级教学系部)组织实施。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制等原因,两个部门没有形成相互融合、协同推进的局面,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建工作者沟通交流较少,存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特别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几乎不会参与到学生党建工作中,只有受学校党委党校聘请,才会参与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和学生预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担任培训课程主讲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多数学生党建工作者因个人专业背景原因或机制方面等原因很少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问题上,融合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务工作者在协同育人方面依然是“形同陌路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但在如何推进、如何实现协同育人方面缺乏应有的机制:一是学校党委组织部包括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缺乏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目前,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全员育人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这个问题的存在,除了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外,还缺乏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务工作者之间缺乏协同育人的理念,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务工作者均是各忙各的,双方觉得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同时也没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向对方汇报或让对方知晓,双方在如何协同育人上缺乏信息共享。三是激励机制尚未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务工作者都不愿意承担本岗位之外更多的工作。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策略

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或完善协同工作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协调育人工作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工作作为“书记工程”来抓,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各方面齐抓共管,推进工作落地。建立学校与二级学院(二级教学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二级教学部门)以及二级学院(二级教学部门)之间协调育人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同谋划、同推进,形成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推进的协同育人格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标。如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校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学校教务科研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联动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过程监控、成效评价或项目验收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学校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建工作者交流沟通平台,建立学校师资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师资库成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或工作坊活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务工作者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学校教务科研部门在研制年度教学科研项目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項目纳入其中,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学校党委组织部及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学校党校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等相关课程内容纳入其中,将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形成协同。

(二)加强队伍建设,构建“1+N”的协同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建工作者协同共建、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高职院校应重视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师资资源,建立一支思想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协同育人意识强的师资队伍。建立“双导师”制,为每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配备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健康成长。学校党委党校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党校教育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的修订,进而完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同时,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讲党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深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提升其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以教改项目立项方式,构建“1+N”的协同育人模式,即一名思想理论课教师与多名学生党务工作者结对共建,共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学中,使学生在教育培训中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提升综合素养,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而且,通过“1+N”结对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建工作者不论在政治理论方面,还是在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方面,将会有质的提升。

(三)建立学习交流制度,提高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局面尚未形成,主要原因除了顶层设计不到位之外,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建工作者专业背景或其他因素,使其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尤其是专业背景的原因,使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或学生党建工作者难以介入对方的工作内容,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如每个月固定时间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务工作者的学习交流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务工作者进行交流分享,或以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建工作者进行分享交流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或经验分享。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交流,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者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通过学习交流,使彼此间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共同育人的意识。另外,通过学习交流,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务工作者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

(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教学与党课教学的自然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还体现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的协同。笔者认为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教学,在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通过两者相融,抓好抓严抓实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等,引导学生加强政治历练,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着力解决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入党问题。

(五)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协同育人有效落地

为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有效落地,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如协同育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育人主体之间的职责职能,制定协同育人工作任务清单,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个人。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如制定和完善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纳入各二级教学机构和学生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与各二级教学机构的绩效挂钩,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完善教改科研制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纳入学校教改项目,并给予一定经费和研究周期,通过教研结合,促进两者协同发展。利用绩效杠杆,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工上浮一定工作量,在全体教职工中形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定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情况进行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成效作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绩效考核、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在党校科研表彰奖励工作中,应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要求,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建立督导制度,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督导制度,切实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支持力度,学校在年度预算中应统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支持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资料和教学实践投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有序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四、結语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三全育人”工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党建工作,以课程思政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并取得成效,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人民周刊,2022(8):23-25.

[2]张超纪.新媒体视域下医学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22(10):123-125.

[3]李翠莲.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2):168-169.

[4]高爽.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3):35-38.

[5]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N].光明日报,2007-01-01.

[6]干嵩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体会[J].教育艺术,2019(6):4-7.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理论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协同进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