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渔歌的发展问题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3-06-21 19:40杨奕
艺术评鉴 2023年2期
关键词:发展问题创新路径

杨奕

摘要:江西渔歌依存于江西的自然、人文环境,以音乐的“符号”记录下江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环境、审美倾向、生活习惯等已发生巨大变化,江西渔歌的传承也随之显现出自身问题。可见,进一步思考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在创新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教育链传播、群众文娱活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三个不同领域创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十分必要。本文从江西渔歌概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当代创新路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总结江西渔歌的当代创新发展情况。

关键词:江西渔歌  发展问题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011-05

渔歌这一体裁是中国水文化的音乐符号。水,乃生命之源,滋养万物,至清至美,至柔至刚。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往今来,中国的水哲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渔歌伴水而生,赋予了典型的“水”特性。无论是海边渔歌还是湖滨渔歌均体现出悠扬辽阔、自由延展的基本风格,这种“悠扬辽阔”有别于高腔山歌之高亢、嘹亮,也有别于小调的温婉、秀气,更体现出水的婉转、舒展及清新。中国内陆的渔歌,根据其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方言、习俗等人文环境的不同,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风格差异。

江西渔歌是江西境内水边群众这一特殊群体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其以质朴生动的语言,诉说着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反映出千百年来这片红土地上的渔耕文明、风土人情,更记录了岁月更迭、日新月异。

一、江西渔歌概述

笔者将江西境内各地渔歌统称为“江西渔歌”,归属于民歌范畴,以便于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这一类地域文化的发展进程。文中所研究的“江西渔歌”,既包括民间直接称为“渔歌”的民歌体裁,也包含山歌、小调、号子三种主要民歌体裁中与水相关联的传统民歌,以及新时代环境下,改编、创作或以各种综合形式、创新形式存在的与水文化相关联的新民歌、新艺术。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润,雨量丰富,有着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境内河湖环绕,水环境得天独厚,是我国中部重要的渔区及水上交通枢纽。其自然水环境主要有两大特色:第一,境内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区为主,水绕山而行山水交融。第二,赣北有境内唯一的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该平原有较多湿地,旱时为地,水多为湖,随季节变换周而复始。故此,江西的水更多地体现出“山水共依”及“流转变化”的特征。在这种环境滋养下的江西渔歌,其风格兼具了“水”与“山”的共同属性,突出“以柔为主,刚柔兼备”的总体风格,在明亮、清丽、爽朗之中带着辽阔悠扬的湖滨水乡特色。因此,在江西各地的馆藏资料及已出版的传统民歌曲谱中,大量的江西渔歌曲谱均标有“山歌风”或“山歌哩”等风格注释。

江西渔歌依水而生,傍水而养,随水流传,有水的地方即有渔歌。但总体上看,渔歌仍以环鄱阳湖地区(南昌、九江、上饶等环鄱阳湖带)为主要分布地,且渔歌的称谓最为稳定、明确,特征也最鲜明、典型。其中,鄱阳渔歌已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西中部如宜春、吉安等地则分布较多的水上号子,例如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已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赣南山区,部分山歌也带有较浓的水环境音乐气息,如赣南客家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歌曲以山歌体表现出水上行歌的画面。江西渔歌有着内陆渔歌的共性特点,亦有着江西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宝贵的音乐、文化价值。

二、江西渔歌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科技高速更新,各种文化碰撞,都给了传统艺术的发展以新的启迪。江西渔歌感受着时代大潮的冲击,逐渐显露出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渔歌的保护性传承方面,体现出传承人面临断层的问题。目前,江西渔歌的传统艺术传承人大多年龄偏大,趋于老龄化,年轻主体较少,即使受国家倡导保护和省内政策扶持,但响应效果不佳,传统的原生态渔歌作为所有现代艺术的素材基础,传承面临着断层危机,当代年轻群体对传统渔歌的传承热情亟待提高,现有的机制仍显动力不足,还需通过各种激励、帮扶政策等持续推动,或转换思路从其他方面予以补足。

其次,在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的传承方面,存在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传授的不良问题。教师教学依据个人能力进行教授的随意性较强,教学中缺乏实景素材进行真实感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多于音乐体验,故而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特色教材的编写,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也使渔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重复或脱离现实环境而显得空洞乏味的现象。

再次,在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推广方面,江西渔歌作为地方特色传统音乐,本有着不错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创新形式开发较少,在群众文娱生活中的参与比例逐渐下降,如不及时进行紧跟时代发展的新颖的形式更新,将慢慢脱离群众,乃至终被遗忘。

最后,其在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仍具有极大的推广空间。譬如当下热门的实景演出中,江西本土传统音乐在当地大型实景演出中运用的比例并不高。在与水相关的如鄱阳湖、仙女湖、龙虎山等地演出时,除了鄱阳湖以外,其他并未体现渔歌等传统水音乐特色,水音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未展示出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實景演出作为跨界文化产品,融入更多地方特色音乐能使演出的地域指代更加明晰,形成有辨识度的音乐符号,更能有利于扩大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其传承发展。

三、江西渔歌当代创新路径研究

对于自身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江西渔歌在时代中沉淀、迁移、焕发,在其传统艺术精髓的根基上,从不同领域进行了创新发展的各种探索实践,以寻求解决发展问题的多种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其主要探索实践可归纳为教育链传播、群众文娱活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三条主要路径,过程中伴随着千姿百态的呈现形式,刻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教育链传播

对江西渔歌的保护、传承,首当其冲便是传承人群体的扩充。依托传统艺术传承人的口传身授,效率低且形式单调。而学校教育环境则是最好的规模化培养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推广的高效方式。

教育推广兼具其“个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体现出“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特征。艺术只有融入当下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体现出传承的生命力,真正符合“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要求。将教育环境中的各环节形成有序传播链,不仅可以整合多方资源,更能将教育传承的优势更好地体现出来。教育传播链的创新实施路径围绕教育的主体展开,呈“基础学习——改编创作——社会推广”的递进式进行,其中,官方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主体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影响着创新发展的成效。

教育链传播重要的是其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进行文化宣讲,更是将渔歌音乐文化创新成果向社会面推广。在这个路径中,基础学习是对传统的吸收,改编创作是对传统的创新与升华,社会推广是教育的外延影响力及价值体现。

此创新路径之初始,官方职能部门作为管理层,也是创新路径的宏观调控者和布局者,需具有广阔的眼界、深远的定位以及对传统创新定义的时代解读。由此,方能对推广的最终效果有预设和判断,才能及时调整环节中的疏离,完善不足。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体环节中的实行者,关系着创新路径开展实效,承担着将传统发扬光大的主要任务。

此路径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1.基础学习

对于传统渔歌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学生需要,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同样需要学习。只有教师自身能够对传统区域音乐有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输出。教师的学习培训多由官方部门(教育局、文化馆、文化艺术研究所、学校等)进行组织,使培训更正规化、严谨化。培训内容围绕传统渔歌的音乐文化本体进行的同时,注重加强音乐教学能力提升,主要包括基础的音乐创编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构建能力。此外,教师在进行系统学习后需及时归纳总结,积极进行教材建设。教材的编写工作邀请民间艺人、传承人等合作进行,使教材更好地保留传统渔歌的原始特色。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应该注重课程网络教学库建设,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媒体素材通过资源库开放、共享,建立网络特色的课程,实现多渠道教学资源供给,确保区域音乐文化传承有序发展。而学生的学习,则主要包括当地传统渔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两个方面,学习有课内和课外(研学)互动,使之充分感受地方传统音乐的魅力,加强学习本土音乐的热情,提升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

2.改编创作

改编创作是使传统进行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和形式发散两个方面。作品创新的根基依然建立在渔歌的艺术“基因”之上,进而寻求变化发展。其中亦包括专业性和群众性两种类型。专业性的作品,有着更高的音乐创作手法、音乐审美、音乐形式的要求,多依托于高等院校的师生、专业人士等进行,作品更加艺术化。例如通过现代作曲技术对江西渔歌素材整合、重构形成全新的诠释,折射出时代风骨。面向群众性的创作则更具亲和力,生动易懂、贴近生活。此外,非音乐类的作品亦是作品创新的发散延伸形式,其包含面较广,譬如:文学、美术、体育、摄影、服装设计等对于渔歌的阐释,以及渔歌元素的运用。

3.社会推广

教育创新路径的最后便是延伸出教育行为的扩大化外延,此时可将传统渔歌的教育创新看成一个教育行为的立体网络和整合性事件,进行面向社会的全面推广。其实,学校学习和创作亦为推广,但这种推广更多地局限于教育内部的消化,有对年轻一代教育的长远意义,但此时并未对各行各业产生较大的外放效应。因此,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产生社会层面的影响。而从学校教育内部角度来看,主要的实施途径有两个:美育活动、校企合作。美育活动为精神层面,有面向社会的书籍编撰、文化展览、比赛、宣讲、文体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可直接与群众文娱活动联系起来。而校企合作则是传统文化输出方式中最简单且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一种推广方式。其通过各种校企共同开发的文创产品、演出品牌等将传统渔歌中的元素形成标志名片,呈现于大众。校企合作亦可促进渔歌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二)群众文娱活动

群众文娱活动是活跃大众文化最有效的群体性社会活动,本文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自娱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产业营销相区别。人们通过此类文娱活动来丰富生活、调节精神。群众文娱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是推广、宣传传统文化的常用方式,具有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承传性的特征。江西渔歌借助文娱活动创新,充分进行形式、内容、方式等创新发展,形成了将当代文娱活动特点与渔歌自身“基因”融合的创新路径。

江西渔歌的自身“基因”及其艺术上的标志性特征,构成其区别于江西其他传统音乐的艺术元素,形成自身辨识度。例如,渔歌中“56i5”豁然开朗的起始音调,切分及附点节奏表现出的水波荡漾画面等,为当地文娱活动提供了创新的素材来源。

群众文娱活动具体创新路径为:原始素材——加工改编——娱乐运用。路径中“原始素材”为创新基础,“加工改编”是创新方式,“娱乐运用”为创新形式和结果。实施主体为普通群众。“加工改编”大都依靠创作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数字技术等一系列手段,形成新的曲风,带来听觉上的新鲜的感受,更加贴近当代大众欣赏审美需求。其中,有专家、业内人士的专业创作运用于群众文娱活动,也有普通群众的自发行为。普通群众改编作品具体操作手法大多简单易上手,依靠普通软件即能完成,如曲目拼接串联、新编填词、配乐电子音效伴奏等。虽然此类作品技法简单,却更能体现大众对于区域传统音乐的热爱,体现传统音乐的传承意义。

改编后的渔歌多运用于日常歌舞娱乐活动,如广场舞、群众合唱、社区活动等。具体包括实体环境中的活动和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推广活动。对于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既有群众个人行为、自发组织,也有依托社区、社会团体等组织。例如:社区广场舞大赛、群众歌咏大赛、网络宣传投票等,呈现出形式丰富、变化灵活、貼近日常生活等特征。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起到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渔歌在群众中传播的重要路径。

(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渔歌作为原生态水文化符号,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虽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会冲淡渔歌的记忆,但是闲暇时分水边垂钓漫步,仍有着对祖辈渔歌的深深情怀。而这种心理需求便是文化附着于市场的宝贵价值。把江西各地的渔歌资源进行整合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掘、利用和价值再造的过程。通过对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资源根据市场的需要加以集中优化,使之形成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本,以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自我升华。其中市场需求导向的形成,离不开政府、机构、群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传统文化自身价值则是整个发展的源泉。而科技进步,数字媒体快速发展,则为渔歌融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打通了艺术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跨越发展路径。此路径实施中最强劲的市场推动力目前多来源于相关政策扶持,以及平台资源共享,以促成渔歌的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实现利用、制作、储存、推广上的“产业化”,使其在当代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1.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创新

江西山清水秀,风景名胜得天独厚,一直为我国中部生态旅游大省,其中与水相关的风景名胜就有20余项。另外,江西省还建成了4个国家级水资源生态功能保护区,9个省级水域自然保护区,2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而这些自然保护区如今也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热点。在这些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项目中,近年来正逐渐兴起一种新型的文化消费产品——大型实景演出。这是一种综合艺术表演形式,为旅游、演艺业联合推出的文化产业项目。演出以当地山水为舞台背景,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真实山水与模拟场景融为一体,演员在自然山水中表演,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2014年6月,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推出以“渔”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将原生态渔歌穿插其中,与渔鼓、渔舞、鸬鹚捕鱼等鄱阳湖上真实的渔事活动一同勾勒出一幅江西民俗风情画卷。此后每年五六月份,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都会开展此类实景演出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及摄影爱好者观看,成为鄱阳湖热门的生态旅游项目之一。

实景演出蕴含了江西特有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生态,表现了这方水土上百姓的情感、情趣和理想追求。演出中渔歌音乐作为配乐,虽然和光电、朗诵、舞蹈、绘画等一样,都是整体造景的素材之一,但是,其糅合了传统、现代、流行、时尚、科技等多种元素的全新尝试,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为渔歌艺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较成功的创新案例,探索了可行性发展之路。

2.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

在与文创产业相关联的产品中,渔歌元素通过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争取社会资源,采用创新灵活的手段,实现各种形式的转化,获得更大范围的利用和开发。以工艺美术类文化产品“陶瓷画”为例,江西是我国陶器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瓷美术是瓷文化的展示内容之一,“南昌瓷板画”“景德镇陶瓷美术”作为江西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对江西的形象展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渔歌通过植入“陶瓷画”进行艺术构建的再造与创新,将陶瓷艺术载体与音乐文化内容融合。譬如,在瓷画中引入与水相关的题材,描绘渔民捕鱼、欢歌、庆祝的场景等。与音乐艺术的听觉形象及时间延伸特点不同,陶瓷美術通过塑造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展现“渔歌”这一题材的“水性”之美,并衍生出渔歌音乐的画面感(遐想空间),产生声音的心理迁移,保留了音乐美的瞬间和永恒,从而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渔歌艺术的影响力。

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近几年逐渐兴起热潮,越来越多的产品层出不穷。传统渔歌元素随着跨界融合,通过其他的表现手法,形成新的产品,达到价值传递,走出传统文化多元创新之路。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新艺术形式更有利于整合当地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形成文化产业链,创造文化经济价值,亦有利于世界各地更多地了解江西,把当地的人文风貌及传统文化精髓推广出去。

四、结语

作为祖祖辈辈骨子里的传统音乐,渔歌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已经深深地印刻进一方水土的记忆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江西当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西渔歌和诸多“非遗”传统艺术一样,在曲折中传承,在变迁中发展。面对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时,江西渔歌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行了各种尝试,包括形成教育链传播、群众文娱活动参与联系与文化产业融合等。创新传承中他们或许改变了自身原本的样貌,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容,创造了更多表现形式,不断以新的面貌、新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但其艺术的“根”未变,艺术的“情”未变,他们渗透于民族血脉,生生不息,谱写出了“活态传承”的蓝图。

参考文献:

[1]侯新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探索——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5(10):185-187.

[2]叶耀.鄱湖渔歌活态传承新路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18-124.

[3]吴清华.传统音乐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有效性策略[J].音乐形式,2019(11):55.

[4]孟凡玉.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02):86-91+102.

猜你喜欢
发展问题创新路径
对灵璧县近期发展的研究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基于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私募股权基金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