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思考

2023-06-21 05:41高霞
艺术评鉴 2023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挑战

高霞

摘要:侗族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特别是侗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侗族过去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歌遍成为承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它集中体现了侗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侗族人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山地河谷环境中,使侗歌这一侗族的重要文化形态得以留存下来。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侗族音乐的良好传承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对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侗族音乐  传承与创新  挑战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4-0057-04

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侗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既有新的契机,也有新的挑战。侗族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以及源远流长、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艺术遗产。我国拥有的音乐资源种类繁多,从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来看,因为受到现代技术和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人才老龄化、传承断层、创新不足等问题。侗族音乐的继承和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传承下去,进而充分展现出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要解决当前侗族音乐传承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单一化”“保护”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就要制定侗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发展路径。为此,本文基于侗族音乐为考察对象,着重对侗族音乐传承和创新中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就侗族音乐的表现而言,其主要特征有:其一,多声部的音乐表达,它具有整体感强、节奏快、声部变化大、多声部变换时立体感明显、旋律丰富等特点。侗族乐曲采用衬腔手法,将复调的旋律拉长,使曲调更加高亢、厚重,听者能从中体会到蕴涵的纯朴民情。其二,就侗族音乐的调性与调型而言,羽音、宫音、商音、角音、徵音是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徵音的音高问题,在演奏全曲时需要赋予歌曲收束感,让节奏的延展具有条理性。而且,五声音阶所演绎的乐曲具有独特的韵味,是侗族音乐中最宝贵的精华。

二、侗族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

(一)大歌歌班

侗族音乐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以“全民习得”为根本,多声部是其基础特征。因此,“歌队”诞生于侗族人民之中。所谓的“歌队”,指的是同龄、同性、同乡的歌者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侗乡女子歌团均有“堂翁”,女子歌团一般在学唱两三年后才会稳定下来,一支未满十八岁的女子歌团实际上是一支待婚的女子隊伍。男歌手则不同,基本上男歌手都有自己的“鼓楼”,但他们未必个个都擅长唱歌。由于男女生理上的不同,女子歌队比男子歌队更早成立。

(二)师徒相传

当儿童长大后进入学校,会由专业歌师教歌。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跟随专业歌师学习歌唱,但男女生的教学方法却不尽相同,且男女歌班的学歌程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背歌词至混声部合唱的过程中,都需要经过长辈示范、分声部练习等阶段,有所不同的是,男性歌班注重学以致用,女性歌班注重循序渐进。

(三)亲子相传

孩子进入歌舞团之前,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个人生导师,他们认为,为子女组建一个歌舞团是自己的职责。在侗乡,女儿满月时,家里会请来法师和亲友,为她唱歌送祝福。在学侗歌时,光靠老师是不够的,如果家中有女儿,那么母亲必须事先统一、整齐地给女儿排练和示范侗歌。而男孩子则比较少依靠父亲,其大多是跟着歌唱家学习。因此,侗乡人经常用“抱着孩子,唱着歌”来描述侗族母亲教授女儿侗歌的画面。

(四)民间自然传承

侗族音乐民间传承的主要对象是侗族人民,在侗族,音乐就是生命,侗族人民的祭祀、婚嫁、丧葬等风俗仪式中,都有侗族音乐的身影,当地的人们在劳动之后,或者休息、聊天的时候,大都会唱歌,这是侗族人的一种“交友方式”。侗族人民借助“以歌代文”的表达形式,将本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特色传承下去,就像侗族民歌里所说的:“汉有文字传书,侗族无文字传歌,祖宗传给父亲,父辈传给子孙。”

三、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遇到的挑战

(一)现代科技文化冲击

科技是不断进步的,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大众所喜欢的音乐也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各地区开始普及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共享,这使得音乐艺术得以快速传播和创新,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在当前大数据应用日益广泛的时代,网络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大众能通过网络接收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同时受中西方流行音乐、现代音乐文化,以及别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难以有效流传和发展。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侗族音乐文化一直处于濒危状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有很多,农闲时已不仅仅是唱侗歌、弹琴,这给侗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使侗族音乐得以传承并焕发新活力。同时,虽然现代技术大大冲击了传统侗族音乐,但为其发展创造了很多良好的契机,因此我们需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地方政府可利用科学技术为侗族音乐良好发展创造展示平台,与企业对接,进而使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均获得良好的扶持,然后对侗族音乐的保护及传承工作加以全面推广,促使其综合竞争力有效增强。

(二)民间自然传承人减少

任何形式的文化传承均需要以人为主导,侗族音乐传承也是如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侗族音乐真正的传承者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第一,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流动加快,乡村人口越来越少,不少侗族乡村青年外出务工,当地人口锐减,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越来越少。第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和传承侗族音乐,并且对相关传承人进行了一定的补助,但部分传承人只在闲暇之余,或者需要的时候才会传授侗族音乐,这会对侗族音乐的良好传承产生不利影响。第三,由于现代化技术冲击,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电视、电脑等,侗族也是如此,当地的孩子们只要有时间,就会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这不利于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四,受到汉文化的普及和影响,会侗语的人越来越少,真正传承侗族音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第五,欠缺对侗族音乐的足够重视,部分侗族青年误以为传承侗族音乐文化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职责,缺乏积极参与、主动传承的自觉,这对传承侗族音乐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以侗族音乐为主题的旅游链尚不完善

侗族音乐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融入外来文化,传播侗族文化精华,所以,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一套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本地的民族文化传播给更多游客,让他们对侗族音乐、侗族习俗、侗族风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使侗族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在汉语普及的背景下,可以将汉语作为载体,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侗族音乐文化,例如利用现代乐器对侗族音乐进行改进,使侗族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文化相结合,使侗族音乐具有与时俱进、创新性的发展趋势,这有利于广大民众增加对侗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另外,可以基于侗族文化打造与侗族音乐传承相关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四)人才老龄化、传承断层挑战

侗族当地以农业和林业为主,人口稀少,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侗族农村的青年要么去打工,要么去外地学校读书,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传承侗族音乐。侗族的传统音乐大多依靠村民的口耳相传,但因为没有健全的传承体系,所以流传下来的人并不多,名气也不大。侗族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难以与年轻人产生审美上的共鸣,加之当代文化日趋多元,愿意学习侗族音乐且自愿传承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导致侗族音乐出现人才老化、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问题。由于老一辈侗族音乐传承者年事已高,甚至有些传承者故去,他们口耳相传的一些侗族音乐也随之消亡,因此,当地在推广侗族音乐时,可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为其良好传承提供接班人,为侗族音乐提供后备力量。

(五)学校教育传承模式还有待完善

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侗族音乐面临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其一,学校教育脱离了音乐文化原有的生态环境,脱离了社会生活,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空间,因此,在教学研究中,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而非传统的培养与习得。其二,侗族的学习实践相对较少,且形式也十分单一,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活动难以充分展现其完整的音乐文化。其三,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缺乏可参考的成熟经验,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以及总结。其四,缺少教材,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持。这些问题将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对策

(一)需要建立完善的传承保护机制

在继承以及创新侗族音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传承机制,将民族特色文化充分凸显出来,为有效开展日后的传承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第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组建侗族专业音乐保护协会,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充分展现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为侗族音乐继承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第二,需要大力建设侗族音乐相关的音乐库以及专业网站,对民族特色音乐加以推广,实现资源的良好共享,促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了解侗族音乐,进而积极投身于保护侗族文化的行列中,促使侗族音乐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第三,建立与侗族音乐密切关联的资料库,以深入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有关音乐作品,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将重点保护的侗族歌曲目录列出来,防止其流失,并从整体上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树立持续发展理念

为使侗族音乐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一,保护侗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二,在侗族音乐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明确,侗族音乐文化要想得到继承和发展,绝不能离开孕育其的自然、人文环境,民间自然传承方式是其他传承方式不可比拟的。在这一前提下,才可能更好地促进侗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当前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要加快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原生态的侗族文化环境,甚至可以划定具体的文化保护区,进而更好地保护侗族音乐。其三,贯彻落实侗族音乐文化核心价值观,只有将当地的精神理念贯彻下去,才能使侗家音乐文化得以长久保存。若只采取“封闭式”继承,会很不利于其发展,这将使侗族音乐文化与时代脱节,所以“封闭式”继承这一方式并不可取。在对侗族歌曲进行传承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所以在继承与发展侗族音乐时,我们应在保留侗族音乐文化特点的前提下,恰当地将新元素融入其中,促使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为顺應音乐文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建设以侗族音乐为主体的旅游项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陷于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浪潮之中。首先,可以将侗族音乐和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凸显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能忽略民族因素,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将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旅游开发的优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可以修建文庙、水声喷泉等,凸显少数民族特色。最后,通过多层次的发展,形成一系列产品,把单一的旅游资源立体化,以景区为依托,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实现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拓展旅游线路,将具有侗族特色的侗绣、蜡染等产品印制成纪念品,同时还可以在景区的广告牌上做广告,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而且还有利于传承民间艺术。在手工艺品、服饰、配饰等方面,要在原有的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争取把侗族工艺品更好地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四)利用外来文化和科技力量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

从以往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工作经验来看,侗族文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过程中,可以略微改变原有的音乐文化。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侗族音乐文化传播,比如利用编曲软件,把侗族的音乐编成曲子,便于专业人员录制保存,也可以用电脑存储,便于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推广侗族的音乐文化。

(五)加强传统侗族音乐文化的生态保护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要从多个方面保护侗族的音乐文化,要充分凸显侗族音乐特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发展与传承的关系,为其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使之获取更加全方位的保护。第一,要划定侗族音乐保护区,将各个方面群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做好音乐传播工作,將地方特色充分凸显出来,促使传承效果有效提升,创造更加良好的音乐传承条件。第二,对传承者的指导及保护予以更多关注,充分尊重其实际意愿,予以必要的技术以及经费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将遗产抢救工作做好,促使传承质量有所提升。

(六)积极动员,全面参与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形式进行的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其范围广泛、历史特征明显,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民族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誉为历史和文化“活化石”,其与国家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声音、动作和技术实现文化的传承。侗族音乐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好保护工作。至今,我们出版了大量关于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优秀著作,如《侗族民歌选》《侗族大歌》等。还可以建立侗族文化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掘侗族优秀文化,努力培养侗族传统音乐人才,大力开展侗族音乐文化研究,为继承和发展侗族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侗族人民不但建立了侗族音乐文化网站,而且依托主题公园展示侗族特有的民俗风情,为广大的民族音乐爱好者提供观赏平台。

(七)发挥学校的参与作用

侗族音乐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有很多种形式,其中,“人”的教育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大众认识度的关键所在。在侗族音乐教学中,应加强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音乐特长,开展以侗族民间音乐为主题的调研、采风、曲谱整理,以及音视频采集等工作,进一步扩大侗族音乐影响力。

五、结语

侗族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历史价值,且内涵丰富,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侗族音乐文化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地方应基于侗族音乐文化发展的现实条件,对侗族音乐进行革新和开发。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对侗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加强民族间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从而为地方社会进步作出贡献。针对侗族音乐传承而言,要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并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使侗族音乐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婷婷.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J].艺术评鉴,2017(09):22-23.

[2]黄向猛.传播,传承与创新——“非遗”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几点思考[J].当代音乐,2017(24):65-67.

[3]梁靓.湘西南侗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探索[J].喜剧世界(中),2021(11):55-56.

[4]王蕾.贵州侗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探究[J].四川戏剧,2022(07):130-133.

[5]张洁夫,范巧珍.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艺术评鉴,2022(01):1-4,9.

[6]赵一丞.改编民歌中侗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9(03):154-157.

[7]范巧珍,张洁夫.传承与创新——侗族音乐案例研究[J].时代人物,2022(17):4-6,22.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挑战
我来挑战(二)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生存 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