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产业为先导推动中国艺术会展高质量发展

2023-06-22 02:17刘卉元
中国商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艺术

刘卉元

中国艺术会展产业现状

从2004 年开始,我国的会展业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根据近20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数据,21世纪以来,中国会展场次和面积逐年增加。我国艺术会展行业兴起于北上广深等一线中心城市,并逐步向其他一二线城市扩张。目前,我国艺术展览产业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展览的影响力及创新水平都有明显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现代艺术会展行业仍较为落后,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主体混乱、市场需求供应不足、消费基础薄弱、专业定位缺失等。

创意产业对艺术会展产业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手段等新技术的发展,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渗透的领域也随之扩大,对艺术会展行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会展业都属于文化产业范畴,有着一定相似性,对概念表达、交互体验和文化传播有着共同的实施目标。艺术会展业可参与性强,打破了文化艺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感。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性、新鲜感、创造力和相关技术为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用多样的方式带给人们全新体验,使人们从中获得感官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艺术会展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艺术会展产业的重要性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十三五”时期提到“明确展览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定位”。“十四五”规划建议又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保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发展艺术会展业的过程中,国家要实现特色会展文化的构建,全面发挥会展业文化功效。艺术会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将各类艺术文化内容和产品进行展示,使人们获得感官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促进精神文明提升,增加文化消费,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提高艺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近年来,在国际性的艺术会展平台上,新的艺术产业理念、工艺技术、艺术潮流、有价值的文化艺术资料以及前沿的艺术交流贸易网络等都已经得到充分展现。现阶段,艺术会展在给中国各个城市带来开拓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活力和经济效益。在创意产业的支撑下,艺术会展产业将会成为促进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国艺术会展产业的发展形态

国际化发展形态 在创意产业的推动下,中国艺术会展产业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是中国更快走向世界的舞台和窗口,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例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中华宫等大型场馆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文化艺术类会展活动。2019年,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同期举办的水墨现场台北展博会、艺术台北、艺术未来及台北双年展取得良好的国际声誉;“艺术北京”“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大型会展已逐渐成为北京文化艺术产业的名片。以上大型会展活动都充分融合了创意产业优势,使博览会的线下展示效果得到提升,线上辐射面和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人们对艺术类商品的购买意愿有所增长,中国藏家、投资者的艺术品资产配置内容已经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发展形态。

民族特色发展形态 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会展业的联合发展已成为一些城市的重要战略。全国各省(区、市)近年来举办的大型文博会以及艺术相关博览会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其中不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如“2016年敦煌文博会”和“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些博览会的艺术会展部分尤为出彩。我国在艺术会展产业进行民族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区域文化底蕴的挖掘,发挥出了更强大的文化力量。民族特色地区要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及已有的民间产业,筹备组织专项目标的大型会展,推进本地城乡特色民俗经济发展。例如,2020年办举的首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以“山西三宝”为引领,多层次、广角度全面展示山西工艺美术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并通过线上展览和线下展销,提升自身影响力,促进了艺术商品成交。纵观全国,各地区的艺博会本土民族特色突出,近年来结合创意产业的线上展览和线上交易手段也起到很好的艺术推广、艺术互动及艺术市场培育的作用。

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形态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会展逐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少是独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的结合成为会展业新的关注点和发力方向,而会展业能够为创意产业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例如,近两年的“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数百个艺术机构群英荟萃,展示涵盖经典、当代及未来三大板块的艺术内容。2020年,该博览会作为上海疫情后的首个大型艺术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汇集各方资源的艺界盛会,还点燃了艺术产业复苏的希望之光,体现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会展产业形态。

中国艺术会展产业存在的问题

市场主体混乱 目前,我国艺术会展正处于从政府主导向民间组织转移的形势下,过去往往是例行公事,周期性地举办艺术会展,推动艺术市场发展和文化艺术影响力的效果不太理想。虽然很多艺术展会广泛应用创意产业成果,以此优化展会的展览成效,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统筹和组织,往往会演化成花钱的噱头。

消费基础薄弱 从根本上讲,艺术审美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是对于艺术产品进行市场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的艺术会展产业与西方相差甚远,但艺术产品市场却呈现出一种供给领域先于需求的本末倒置现象。近几年,国家文化和教育部门大力呼吁加强全民美育,提升全民审美能力和审美愿望,也是基于全民平均文化艺术素养偏低的国情。中国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文化艺术领域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升级十分重要,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全民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专业定位缺失 过去我国各地举办的各种艺术展会大都给人一种商品陈列展销会的感受。由于我国的艺术展会产业定位的严重缺失与混乱,难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展陈不专业和目标不明确的艺术展会必然会造成杂乱无章、形式大过内容等问题,这和我国的艺术会展行业在市场专业程度低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艺术会展产业发展策略的优化

不断完善发展方向 现阶段,我国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发扬中国历史人文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国际文化艺术会展、文化艺术商贸等产业,以创意产业为先导,努力推動中国艺术会展行业发展,在全球范围树立东方审美概念。

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首先,艺术会展专业人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艺术学识和跨学科应用能力;其次,从业者要精通整套的会展业操作流程;最后,文化艺术会展专业性强,需要组建具备多重能力和专业背景的工作团队进行能力互补。现如今国际会展产业链不断向我国会展业延伸,加之各种新兴技术的专业化渗透,参展者对参展效果的追求也越来越具体化,参观者对于参观体验和购买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创意产业在艺术会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艺术会展需要更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团队。

结合数字化技术提高艺术市场的质量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数字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会展公司要主动利用新科技和创意产业内容来提升会展业的竞争力,提升艺术会展的质量和品位,同时拉近文化艺术商品和普通人的关系,播种审美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经济发展。艺术会展要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做到行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施的智能化、会展组织信息的网络化及会展交互化,结合数字化技术提高艺术市场的发展质量。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要想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艺术会展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品牌的多元性发展尤为关键,要以文化品牌带动艺术的传播。发展中华文化品牌,必须充分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和元素,并赋予新时代发展意义和内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艺术产业链。着重建设一批类似于“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艺术北京”、“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化艺术会展。各个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特色,细分各种文化品牌市场,找准定位,建立差异化文化品牌集群,深入开拓文化艺术市场,推动中国艺术会展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会展业会展艺术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纸的艺术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爆笑街头艺术
会展业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