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6-28 11:23彭克慧程广利郭勤勤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大思政协同育人

彭克慧 程广利 郭勤勤

摘  要:“大思政”理念是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顶层思维,必然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挥育人功能,耦合思政课程的持续性与课程思政的深入性、思政课程的延展性与课程思政的专业性、思政课程的价值性与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巧妙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互补,进而达成军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理念;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军校;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140-04

2021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以“‘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题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由此明确提出“大思政”理念,为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大思政”理念是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顶层思维

“大思政”的理念最早蕴含于“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思想中,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建设的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高等院校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论及要求,使“大思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达到了顶峰。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特别重视思想强党,尤其关注政治建军,还十分强调“思政课堂”。如果说,2014年10月30日新古田会议的召开,是确保党的纯洁性建设、确保人民军队的红色血脉承继的新时代号角,那么,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是自高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正式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1],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思政课程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改革要求,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殷切希望。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随后于8月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至此,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的主阵地建设规范总体上确立了起来。同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核心要求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大思政”理念回归应用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契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非思政课程纳入“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同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系统实施提供指导。2021年4月7日《关于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见》的印发和7月1日《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的开始施行,为新时代军队院校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

作为任职导向更加明确的军队院校,育人需求有更高标准也更加迫切。因此,军校必须贯彻“大思政”理念,既要充分激发思政课程的“惊涛拍岸”之势,又要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之效,使军事人才培养时限紧缩、质效提升。

二、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军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大思政”体系中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两者彼此贯通,达到辩证统一。一方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却一致,即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在军队院校中体现得更加明确,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时刻准备着。另一方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定位不同,教育实施却相辅相成。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先导,而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深化和落实,两者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程是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它主要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鞏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战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新时代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其他学历层次相关的思政课程。与此相对应,军队院校的思政课程则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其他学历层次相关的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2]。国内外形势变化迅速、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较快、青年学生的思维敏锐,促使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说理透彻、联系实际,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解学生思想之惑、引青年立报国之志、领人才行复兴之路。

(二)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基础

课程思政中所涉及的课程,则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所有课程,即非思政课程。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非思政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3],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学类专业课程、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农学类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课程、艺术学类专业课程等七类。“课程思政”意味着专业课程也必须承担一定的思政责任。

首先,课程思政的思政责任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因为,高校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但无论学校情况多么复杂,学生的天然身份要求他们必须在课堂上接受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成为言传身教的主渠道。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具有引导、示范的“育人”功能。

其次,课程思政的思政责任体现在教师素质上。“经师易求,人师难得。”[4]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事实上,不仅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对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在“大思政”理念下,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师都必须肩负起“课程思政”的重大责任。他们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还要拥有传授的“术”,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用优秀的个人魅力展现正能量的人生之“道”,使青年学生的理想追求化作可知可感、近在身边的具象。

最后,课程思政的思政责任还体现在学科专业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连接从“人”到“才”的关节点。成“人”的意义在于以己之“才”回报生养之恩,在现代社会中要求每个“人才”都必然拥有职业生涯。因此,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人”分群、以学科对“人”施教,奠定不同的未来职业生涯。优秀的“传帮带”才能促使“长江后浪推前浪”,才能造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较之下,军校学员的职业规划更加明确,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也就需要更优秀的“带兵人”。

三、耦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补优势是构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都存在着“孤岛”现象,而课程思政也仅停留在“贴标签”“两张皮”的初始阶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2]可见,善用“大思政课”,就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一)耦合思政课程的持续性与课程思政的深入性

从意识发展规律来看,思想的变化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因而理论的灌输只能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思想活跃、变动性大。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不能保证“思政课程”主战场的持续作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体的青年学生就容易在关键时刻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所攻破。但是,仅仅依靠时间上的持续性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疲累甚至反感,只有通过课程思政,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如同加固铆钉般加深理解,才能强化理论灌输的效能。特别是对于公共基础课程,要“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以工科为主的海军工程大学特别注重对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遵照“坚持精神教化、凸显语文技能”的基本原则,学员通过教员精心选取的一篇篇文学作品,徜徉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巩固了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提升了汉语听、写、说的综合应用技能,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战斗勇气。

(二)耦合思政课程的延展性与课程思政的专业性

从教育规律来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教育教学的必备手段,所以,思政课程本身也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思结合、达成知行统一,使学员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双重驱动下,在实践中了解国家社会、分析现实疑惑、增长智慧才干、锤炼精神品格。诚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点,不是固有理论在实践中的终结,而恰恰是新的理论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生长点。因此,需要课程思政更具专业性地接过教育“接力棒”,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强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和思政性[3]。海军工程大学“工程水声原理”课程作为典型的专业教育课程,率先走在了课程思政的道路上。从2016年开始,工程水声原理课程的教员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员一道,共同探寻彼此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他们基本摸到了专业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门道。从2018年开始,他们将这一课程思政的做法扩展到水声专业,并逐渐形成了颇具专业特色的水声文化,使水声专业的学员既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凝练了专业精神,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声人”。

(三)耦合思政课程的价值性与课程思政的使命感

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教授正确的思想,引之走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将这一要求具体到军队院校,就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世界一流军事人才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基础,世界一流军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5]。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海军工程大学提出了“未来海军建设者和领导者”的培养目标,这就超越了工程技术的职业需求局限,占据了更高的战略定位。只有将思政课程的价值性和课程思政的使命感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又有效激發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职能,才能使军校做大做强,才能使大学成为大学。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综上所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的责任, 它是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必须共同担负的责任。在“大思政”理念下,只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共进,必能实现军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中国政府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2020-08-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 ntent_5538760.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令狐德棻. 周书·卢诞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7-01). http://www.gov.cn/zhuanti/100 zhounian/.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大思政协同育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