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爱吃的古代文人

2023-06-29 16:04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食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食单云林倪瓒

中国国家地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史记》中写:民以食为天。在先秦典籍《尚书·洪范》里,国家八政第一个是食。美食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吗?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是,但对于一些文人而言,美食的意义要丰富得多。

在历史中,不少大文豪都身兼诗人与美食家的双重身份:陆游、郑板桥、梅尧臣、金圣叹……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苏轼,老饕在路上

苏轼的诗词与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而与这一切相伴的,还有他的美食,以至于到了现在,我们仍然时常能见到以“东坡”为名头的菜肴和酒楼。

苏轼的美食并非出自珍贵的食材、绝顶的烹饪技法,而是随着他的游宦足迹,信手取材取法于各地乡土,质朴而实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诗词嵌进美食,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艺风景线。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诗文批评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被捕入狱。他写诗跟弟弟诀别,准备好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不料最后的处罚是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这张嘴,除了爱得罪人,更爱吃。苏轼贬谪到黄州之后,黄州当地人不知道怎么烹制猪肉,这可把爱吃肉的苏轼给急坏了,于是他写下一首关于炖肉的文,叫《猪肉赋》,里面详细地描述了猪肉的做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方法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少水多料,小火慢炖。

除了东坡肉,苏轼菜谱中的其他菜肴在当地也大受追捧,“东坡”几乎成了各个餐馆吸引顾客的招牌: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他的私房菜成了当时最流行的菜式,吃“苏家菜”也成为一种饮食时尚。

“苏家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因地制宜。西湖盛产大鲤鱼,苏轼用橘皮、咸萝卜汁和黄酒与之搭配,烧出“东坡鱼”;他还另辟蹊径,将西湖盛产的龙井茶引入烹饪,创出“龙井虾仁”。

苏轼这样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乐天派,世间的苦难是极难打倒他的,所以林语堂给了苏轼一句评价:“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袁枚,此生只想做一个吃货

清代乾隆时期,南京城西的随家仓一带是片富贵风流的雅集之地,这里有一座私家园林,名为“随园”,主人是一位沉迷于呼朋唤友舞文弄墨、钻研厨艺遍尝美食的名士,他的名字叫袁枚。

袁枚是一个诗人,写过《随园诗话》。更重要的是,他是美食家,一部《随园食单》,奠定了他在江浙菜系里的教主地位。

《随园食单》在口味上强调自然主义的原色、原香,继承并发扬了李渔“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的观点。

袁枚主张菜品要精致勿杂乱,食味厚重而不油腻,清鲜而不淡薄,咸淡合宜,并具有形制美。因此他对食器也非常重视,他赞同传统的“美食不如美器”的观点,但主张雅丽和适用的统一,不求过于奢贵,大抵能够“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只要做到这些就不辜负美食了。

倪瓒,高士的人间烟火

名士往往有些怪癖,元代画界四家之一倪瓒就是一位怪才,不仅画风独树一帜,还拥有异于常人的性格,更有超乎常人的感观味觉,因而成为一代“好食”之士。倪瓒贡献的“云林菜”与他的画卷一样,独步一方。

饮食虽然是日常琐事,但做到一定的境界,便可以称为艺术,在这一点上,倪瓒足可称作大师。他旧家堂名为“云林堂”,遂編著了一本名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的菜谱,收录了50余种菜点、饮料的食材与制作方法,条条都是他亲自下厨的心得。

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被奉为饮食著作中的经典。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对一些“美食界前辈”相当轻视,但倪瓒除外。袁枚甚至照录了《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的菜——“云林鹅”,并称赞该菜甚妙。后世像袁枚一样引述《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的人极多,连同日本一些研究中国饮食的专著,也频频提及这本书、这道菜。

云林鹅在倪瓒原书中被称为“烧鹅”,想当然的话会以为它像烤鸭,其实古代的“烧法”含义远比现在广泛,如果硬是要和现代挂钩,或许可以算作蒸鹅。蒸也不是全蒸,因为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加热铁锅的烘烤作用也不能小觑,这道烧鹅实为焖蒸鹅。

云林鹅的制作方法由《随园食单》详加记述,更为有滋有味:取整套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擦盐时,串入葱、椒末子,以酒和匀。再用一把葱填实其中,外部以蜜拌酒通身满涂。处理好食材后,在锅中放入一大碗酒和一大碗水开蒸。鹅要用竹筷架起来,使鹅身不近水。

袁枚对倪瓒的古方能“试之颇效”,是因为他掌握了几个要点:一是味道事先调好,二是烹饪锅具密封,三是文火慢,最终骨脱皮化、精肉如泥。云林鹅起锅时,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

林洪,真味与雅趣

唐宋诗歌中,有过无数令人垂涎的美食名称,然而再美的诗句也很难描绘出美食的烹调过程。幸好五百年后的南宋,一位有心人用一本食谱,将诗与食这一雅一俗两件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林洪和他的《山家清供》。

林洪一辈子读书游历,却没有一官半职,所以他笔下的美食,既非皇室的盘中餐,也不是官宦家的席上菜。

“山家”就是山野之家,与钟鸣鼎食之家正相对应;“供”有供养之意,指代食物,“清供”即为清雅的食品。林洪把食谱定名为《山家清供》,挑明了就是山野佳肴,讲究的就是那个“清”字。

从题名开始,他就将自己对山野和雅致的爱好告知每一位读者。所以,对他而言,国宴名菜也不如用松花和蜂蜜做馅的松黄饼美味。

林洪初次吃到松黄饼,是去拜访一位气质不俗的朋友,与之把酒对饮时,两个童子端出松黄饼给他们佐酒,还唱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助兴。良友对饮,相谈甚欢,兴致高昂,林洪一时竟觉得,什么驼峰、熊掌,都不如眼前的小小糕饼。

文人对于饮食除了烹饪技法、食材搭配、佐料应用、滋味浓淡的要求之外,还有一种意境上的追求,比如节令物候、饮馔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等,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成为与饮食交融的条件。对于会吃的文人而言,吃什么又如何吃,是为口腹之欲,又从来不仅仅限于口腹,所以老子才总结了那么一句传世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猜你喜欢
食单云林倪瓒
云林鹅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云林水岸
随园食单
云林石谱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云林石谱
《倪瓒·墨竹诗》
《红楼梦》馔食英译与中华饮食文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