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下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2023-06-29 06:37谢升艳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财会学习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业务部门财务预算业财

谢升艳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引言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组织资源配置、提高成本费用管理效果以及风险管控强化等方面发挥了好的效果。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预算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难度,目前业财融合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趋势,而新时期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行业的发展趋势推进业财融合,同时也要创新财务预算管理的方式,业财融合下推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是实现高校业财一体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业财融合视角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主要问题

(一)业务信息存在信息壁垒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工作的效率。但许多高校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为了方便业务以及内部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多使用的是各自的信息系统,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差异甚至是不兼容严重影响了业务信息以及财务信息数据的交换。同时,高效的预算编制等预算管理工作大多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二级学院以及其他的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是根据部门工作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编制预算,但一些负责人考虑到部门预算的编制与部门以及自身的利益相关,所以预算申报及编制可能与部门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路,而财务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数据交换的信息壁垒严重影响了财务部预算管理的效果,也影响了高校业财融合的程度。

(二)预算编制不合理

高校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于财务人员,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编制过程中较少配合财务人员的工作,造成预算编制与高校实际业务脱节,很有可能会影响高效业务的执行与落实。过度依赖于财务人员的预算编制方法,也使得一旦预算数据与真实业务数据出现较大出路时,局限于预算数据的财务可能也难以找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1]。

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分级编制与逐层汇报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差异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财务人员所掌握的业务或者财务信息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风险管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会影响高校重大的决策。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大多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大多数是结合上一年度不同费用项目的实际发生金额人为调整,未能考虑下一年度费用支出的明细和高效实际开展业务的情况。如此一来,高校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很有可能会出现预算金额与实际执行情况出入较大的情况,预算编制的标准难以满足高校实际的资金支付,导致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三)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较为复杂,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制度,指导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保证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以实现,但目前许多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高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各部门的负责人安排专人与财务部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工作对接,这无疑是将高校整个财务预算工作都认为是财务部的工作,而财务人员与其他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之间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合作纯属于业务部门等职能部门人员在工作之余给予帮助[2]。这样的制度使得各业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没有专员负责与财务部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对接,财务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可能难以及时联系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无法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数据,很容易造成预算编制或控制脱离实际业务。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为了提升二级学院的自主性,许多高校在预算管理工作中会实施分批审批制度,二级学院的项目报销只需要项目负责人以及所属的二级学院负责人签字,这样的制度漏洞很有可能使高校出现预算冗余的情况。

(四)预算管理评价体系适配性不足

因为高校业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这些部门的工作目标以及绩效目标与财务部门的目标难以统一,业务部以及其他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更为重视部门工作以及职责所需要完成的目标,例如教务处更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等,业财工作目标不一致会影响高校绩效评价。主要是因为绩效评价会受绩效目标的影响,而业财工作目标不一致造成高校没有制定预算绩效目标,所以在预算年度结束后也难以进行预算绩效评价。许多高校主要是根据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政策,以及主管财政部门的要求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战略发展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所以无法准确地帮助高校的副校长等高层管理人员了解校内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也难以及时改进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二、业财融合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打造业财融合导向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技术是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技术保障,打造共享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能够有效解决目前财务部门与高效业务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能够推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业财融合。高校可以考虑引入SAP 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已被多个企业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显著提升预算管理的效果[3]。高校引入这一系统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能还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需求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优化。高校业财融合导向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功能:

一是系统对接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负责高校财务部门与高校各个业务部门及行政部门重要信息数据,尤其是财务数据的对接,打破业务信息的信息壁垒情况。借助系统中开发预算管理模块以及各个业务模块数据集成的系统功能,高校财务人员可以利用系统集成的优势,对高校各部门重要的数据进行搜集与整理,从而对高校预算进行全过程的控制。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将系统内的预算管理模块与教学信息系统等进行对接,以满足预算控制以及预算绩效考核对业务信息的需要。

二是预算编制,这一模块是实现预算目标设置、预算编制与汇总的功能模块,这一模块要确保可以获取多个业务部门的数据。财务人员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借助这一系统模块获取重要的数据,并能够参考以往的年度数据以及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等编制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能够较好反映高校业务情况,预算编制的表单可以在系统内共享。

三是控制与评价模块,这一模块是通过数据的实施传输与共享加强高校业财融合,便于预算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把握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情况,是实现高效预算动态调整的重要功能模块。同时,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借助这一功能模块,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以及其他的分析,形成预算分析报告[4]。

高校在打造业财融合导向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平台信息安全,要重视预防预算管理信息平台重要信息数据的泄漏与丢失。一方面,高校应该联合内部的技术人员加强平台防火墙的设置,防范信息泄露。另一方面,要对关键业务流程,增加审核管理人员授权,也要在制度上禁止所有人员在使用预算管理信息平台过程中将移动硬盘接入电脑预防病毒通过这一途径侵入系统。

(二)做好业财协同编报预算

预算编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新时期,高校的财务部门应该加强业财协同编报预算,要积极地与教务处等部门沟通,在信息共享的机制下参与到学校重点专业与学科建设中,将学科重点项目申报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为项目负责人提供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协同业务部门确定项目资金的考核指标。

高校在推进业财协同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依托预算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平台中的项目预算编制、会计核算、控制与评价等功能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项目资金管理流程,加强项目资金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双重控制。同时,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其他部门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动态的项目库管理机制,在加强业财协同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对于无效缓慢的项目要按程序调整出库,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等业务需要与校内预算编制及执行相结合,使得人才队伍建设能够充分与部门业务职能相匹配,同时又能提升高校人力资源以及资金配置效率[5]。

(三)健全高校预算管理制度

业财融合下的高校财务上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必须有完善的制度支持,面对目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高校应该尽快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高校应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基本制度。高校在这一制度中要明确介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基本情况,并详细说明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编制的流程与方法、预算分析的方法等基本内容,明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职责。

其次,高校还应该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制度。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制度中明确要求预算编制采用上下结合等预算编制方法,明确指出要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基于高校发展的目标以及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的预算目标,要自上而下地确定预算目标。在制度上明确要求二级学院以及其他行政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以高校长远发展以及部门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基础,要将高校长远发展的规划目标化为具体的预算管理目标,而财务部人员在审批各部门上报的编制预算时既要考虑财务数据,还要结合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确保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及编制的预算更贴合高效的业务实际。预算目标无法满足高校业务以及其他工作开展的需求时,高校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需要与二级学院以及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直至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实施由上而下的审核修订预算流程[6]。

此外,高校还应该完善审计制度,即要求财务部安排专业的审计人员,及时核查预算实际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预算是否有不合理的事项或者隐患等,并将审计报告上交给预算管理委员会,强化预算管理内控效果。

(四)优化预算管理评价体系

业财融合下的高校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应该重视绩效评价,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结合高校各项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务预算管理的需求,将教师教学经费、毕业比率、科研绩效等纳入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内。具体而言,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以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作为一级指标,生均拨款、教师教学经费、毕业率、就业率、竞赛获奖率作为教学绩效指标的二级指标,科研经费与奖励、科研绩效、省级以上论文发表数量、项目数量与成果转化数量作为科研绩效指标的二级指标,财政拨款收入、预算目标完成情况、预算追加或调整等指标作为财务绩效指标的二级指标,社会满意度等作为社会绩效指标的二级指标。为了降低财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难度,高校可以考虑应用百分制的方法,对绩效评价的结果打分,通过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结语

业财融合下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所以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管理制度建设,要做好业财协同编报预算,重视预算管理评价体系的优化,提升预算管理效果。

猜你喜欢
业务部门财务预算业财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企业财务共享下怎样推进业财融合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基层发电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加强中职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
电力企业构建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业财融合”的发展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