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的民俗学视野和方法

2023-06-30 16:46段宝林黄龙光
语言战略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俗学口头语言学

段宝林 黄龙光

[编者按]语言和民俗关系紧密。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民俗也反映着语言的变迁;对语言类民俗的搜集、整理与阐释,在语言学和民俗学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回顾学科史,历史比较语言学直接催生了比较神话学,语言学研究范式对民俗学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期特邀4位民俗学者畅谈语言与语言生活,旨在进一步厘清民俗学与语言学的学科渊源,启发民俗学与语言学跨界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民俗传承的媒介。民俗传承离不开语言参与,语言演化离不开民俗土壤。语言与民俗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民俗学与语言学交叉明显。

在语言和民俗的研究方面,罗常培较早从语言探究文化心理、亲属制度,从文化接触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李方桂指出,语言学是民俗学的重要工具,民俗学者特别关心语言在社会上的功用。马学良细论民俗语言,认为语言和民俗可以相互考究,倡导建立一门交叉分支学科——语言民俗学。之后,曲彦斌在自己的民俗语言学研究基础上,又建立了语言民俗学的基本框架。孟慧英梳理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对民俗学的影响,尤其是神话的比较研究、自然神话学派等。黄涛将民间语言置于具体民俗情境进行动态分析,突破了一般语言学对语词的形式研究。王志清从语言(类)民俗探讨民族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语言学和民俗学交叉研究的典型个案。还有学者就相关民俗语言门类做了搜集、汇编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都重视语言与民俗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对于语言民俗和民俗语言、民俗语言学与语言民俗学的具体表述和使用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需要深入剖析,以加强系统性。随着当代人文社科领域对跨学科研究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厘清语言研究的民俗学视野和方法。

在进化论学派眼中,民俗被视作一种文化遗留物,这使原本鲜活的民俗在某种程度上被符号化,进而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民俗,本是广大民众所创造的一种最符合当时当地人民需要的、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社群在语言、心理和行为上的集体创造和传承的惯习,它的本质是生活美。民俗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创新、淘汰,其生活美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其中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就消失了,而美好的、有用的东西则传承至今。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文化,主要以口头和身体实践进行传承,是一种需要面对面参与、体悟的文化创造和社会实践。

民俗的口头性及口承性,是民俗和语言内在有机联结呈现出来的民俗的重要特征(按:不是民俗本质特征,其本质应该是其内容——生活美)。任何民俗的表征和传承,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语言与民俗的有机联系,自然内生出语俗,即语言(类)民俗。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与口头文学,即民间文学,也称民俗文学,可归入文艺民俗。

民俗语言,即涉及民俗的口碑语言、民间语言,主要指在民间情境下创造和使用的口头习用语及其表达习惯和运用方式等,包括方言、俚语,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俗语、歇后语、谚语、行话、切口、谜语、吉祥语、祷辞、禁忌语、咒语等民间熟语,手势语、体态语,以及有关民俗的图文符号,等等。民俗学强调民俗語境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决定作用,将其视为民俗事象,进行文化阐释,而不是像语言学那种对语言形式做孤立分析。

民间文学内部有着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民间歌舞等体裁,它们都是以语言或借助语言进行口头艺术创作的民俗事象,都在特定的民俗生活场景吟诵、讲述、歌唱和演出,都有民间特定的创作规律、艺术表达和社交习惯。对它们不仅要以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也需要语言学方法的借鉴。

从一种严格的边界来审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和语言现象都是民俗和民俗现象。只有那些与民俗紧密结合,并用来承载、表达民俗信息与价值的言语符号、言语现象和言语实践,才属于民俗学视野中的语言对象。窄化语言民俗,会限制民俗学研究的想象力;泛化语言民俗,则会模糊边界,进而造成误认民俗学为全科全能的幻象。

18世纪西方语言学界对语言标本的广泛采集,为19世纪的历史比较积累了语言材料。历史比较语言学先驱拉斯克首创以语法对应和原始词对应为原则的语言描写分析和结构比较的方法。经博普、格林等考证,雅利安系各民族语言和古波斯语族语言同出一源。历史比较语言学所用的材料、证据大多源于古神话文本,对古希腊神话神灵名称的考证无法离开语言学的支撑,这直接催生了比较神话学。其中格林兄弟对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曼哈尔德更是将语言比较延伸到风俗比较来解释神话。

20世纪初,将穷尽式搜集、比较神话异文的方法加以推广,便形成了芬兰学派的历史-地理方法,民间故事类型学由此孕育而生。从 AT 分类法到故事形态学,到艾伯华、丁乃通、钟敬文、万建中、王宪昭等人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神话母题划分等的研究,都可以看到对比较方法的借鉴。针对故事类型学比较分析对故事异文数量的要求,及其对纯粹文本的孤立比较,段宝林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提出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有:描写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等;刘守华结合中国民间叙事的特点,提醒要重视故事文本的类型源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对个体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视,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戴尔·海姆斯从言说民族志到交流民族志的倡导,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对史诗口头文本比较分析,等等,都是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表演理论的重要渊源。表演理论特别强调言语交流在口头艺术展演中的作用,是以事件为中心结合语境的一种动态研究范式。表演理论研究,要求对口头艺术表演者与受众之间语音的长短、高低,措辞、语序、语体、语态以及伴随言语交流的情势、情态等进行精细化描写,旨在对口头艺术民俗表征及其意义指向的深描,这种深描式研究要求具备相应的语言学基础。表演理论的影响如今早已超越民俗学而扩展到艺术学等学科。但是,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来说,仅有表演理论还是远远不够的,段宝林提出的立体描写理论,就是从语言学的描写研究借鉴而来的。这种立体描写不仅要求对故事的表演方式进行精细的描写,而且要求对整个流传环境、流传中的变异都进行描写记述。所以中国的理论比表演理论要丰富得多。

总之,民俗作为一种时空连续文化体,集中表现为文化的历时传递和共时传播相结合,这其中语言作为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研究既要聚焦各类民俗体裁在代际间的传递,也要关注具体体裁在地理空间的流布,民俗历时共时比较、点面结合的立体研究,已经成为民俗学的新视野和方法。对民俗的共时描写和阐释,除了注意民俗内在结构外,还要注意其即时性和创新性问题,这和言语表征息息相关。故而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民俗学研究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民俗学口头语言学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口头表达一点通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