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思想文化品格 炼调查研究本领

2023-07-04 12:14光明日报编委会
中国记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调研思想

□ 光明日报编委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为一张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一直将调查研究作为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的基本功。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以来,光明日报将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尊重新闻规律有机结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秉持客观理性、强化思想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关心学人吁求、引领社会风尚”的思路,在宣传党的主张、启迪人民思想、团结知识分子、服务中央决策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我们深知,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重要指示精神,扎扎实实搞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光明日报的职责使命。

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调查研究意义非凡

一条江河只有敞开胸襟广纳细流,才能波浪滔滔、奔流不息;一个大党只有扑下身子融入人民,才能生机勃勃、永葆青春;一张报纸只有行走大地脚下有泥,才能勇立潮头、历久弥新。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领导人念兹在兹、躬而行之的宝贵品格和优良传统。关于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断:调查研究极为重要;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这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淬炼出的箴言,不仅指导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也成为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重视调查研究,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继往开来、创榛辟莽的“闯关秘籍”。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发展强大,应该走什么路、怎么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调查研究,廓清了玉宇,拂去了尘埃,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最要紧的岁月,提供了正确的指引。从井冈山、中央苏区到延安,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总结的政党,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调查研究的巨大价值。1941年8月,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印发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关于调查研究的专门文件;设立调查研究局,这是中央第一个专责调查研究的部门,毛泽东任局长兼政治研究室主任,任弼时任副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始终牢牢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研开路、步履不停,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发现问题、认识国情、探求规律,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找到了许多“啃硬骨头”的有效办法、“过险滩”的具体路径,在广袤的土地上、在广阔的视野下,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视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凝心聚魂的强大动力。1989年5月,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指出:“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进入新时代,新闻舆论战线身入、心入、情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有力提高了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力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激荡起唱响奋进凯歌、谱写时代华章的强大力量。

正如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在《造就名记者的必由之路:调查研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的好传统和一项基本功,更是我们新闻队伍建设乃至整个新闻工作的生命线,“离开了调查研究,我们的新闻就会失去光彩,就没有了生命力,指导性、思想性、战斗性也会丧失”。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在调查研究中打造精品力作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一代代光明人笃行调查研究,既善于站在时代思想的奔涌潮头、立于创新理论的群峰高处,调研“国之大者”,从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能做到扑下身子、贴近群众,准确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助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

命题2.9 若是伪BCI-代数X的一个犹豫模糊闭滤子,则为X的一个犹豫模糊交换滤子当且仅当对任意x,y ∈ X,

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光明日报历史上的新闻名篇。从激情澎湃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到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时期,再到自信自强的新时代,光明日报记者一直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可以说,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已经融入光明日报记者的基因,成为光明日报的法宝,创刊7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传世之作。

面对国内重大历史事件,《光明日报》刊发《包干到户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对安徽滁县地区调查的体会》《工矿企业搞科研的好处》《丹心一片谱壮歌》等兼具新闻性和思想性的深度报道,挖掘、讲述党和国家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瞬间蕴藏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面对先进典型人物和集体,从《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到《塞罕坝之歌——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52年艰苦造林纪实》,从《从将军夫人到山乡教师——记江西省莲花县离休教师龚全珍》到《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王士花守岛的故事》……这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典型人物和集体,无一不是光明日报记者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和发现的。

面对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光明日报记者始终放在心头、冲在前头。改革开放初期,《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怀柔3名女教师无故被辱骂殴打事件的记者调查”,随后陆续刊发70多篇报道,呼吁“尊师重教”,并推动了“教师节”的设立;一篇《助理工程师韩琨工余受聘贡献技术帮助攻关——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的调研报道,促使“允许科技人员业余兼职并获取报酬”的政策出台,从此打开了新中国人才流动的闸门。

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没有思想高地上闪耀智慧的学理文章。调查是感性的认知、实践的积累,研究是思辨的总结、理论的升华,调查研究是感性与理性相互启发、实践与理论相互激发的过程。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了调查研究这把钥匙,光明日报历史上,各种高质量理论性文章层出不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凝结了特约评论员和相关编辑多年的调研思考,其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被学界认为是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并列的现代中国“三次最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从《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到《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到《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篇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散发着思想光芒的文章,标记着光明日报作为思想文化大报对推动中国发展的独特贡献。

将唯深、唯实、唯真的调查研究形成理论文章的同时,《光明日报》还刊发大批倡导调查研究之风的文章,如《增强脚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与中国道路》《毛泽东早期是怎样做调查研究的》等。2023年4月2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关铭闻评论《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既有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我们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宝贵经验与现实意义。

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没有新时期在知识分子中引发共鸣的作品。光明日报将调查研究作为记者编辑成长的必经之路,反复强调“不到一线不写稿、没有动笔不署名”,坚决反对部分记者沉迷于扒网写稿、采访“隔着玻璃看庄稼,围着饭桌话桑麻,星级宾馆听汇报,旧纸堆里扒材料”的浮躁现象,全社形成了争相调研、践行“四力”的浓郁氛围。

编委会成员带头示范,扎实走访调研。在《神山村三日》的采访中,光明日报采访组踏踏实实在神山村老乡家里住下,按照花名册挨家挨户走遍全村每一户人家。每天一早天麻麻亮,采访组就起床开始采访,晚上整理完采访资料,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钟。报道推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来信来函。文章得到中宣部肯定,并以此文为例,倡导主流媒体深入践行“四力”,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战斗力。

推出重点专栏,引导编辑记者深入调研。在“草原牧区行”系列报道中,由编委会成员带队,全社50余名记者深入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采访调研,推出了《新疆:怎一个美字了得!》《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西藏:雪域响彻盛世牧歌》等新闻佳作。在“我在现场”系列报道中,秉持“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理念,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社区、工厂,用精练隽永的笔触采撷新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系列报道,记者“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建立“小屋磨稿”机制,落实调研成果。当全部素材整理完毕、稿件写作初具轮廓之后,调研组便启动“小屋磨稿”机制——大家聚在改稿室,在编委会领导的带领下,逐字推敲,逐句打磨,连续数日,通宵达旦,只为找到最准确的表达。《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一文就是“小屋磨稿”的生动实践。记者的调研行程遍布西海固地区9个县、区,数十个乡镇、村庄,历时6个月,经过几十次反复修改才形成终稿。

三、深耕思想文化沃土,扎实做好调查研究

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最近,很多网友不约而同提到《之江新语》的开篇之作《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认为总书记写于20年前的这篇文章,讲透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对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调查研究,切忌作“井中葫芦”,看上去似乎是下去了,其实却始终浮在表面上;调查研究,切忌“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看上去似乎什么都看到了,其实却雾里看花、一片朦胧;调查研究,切忌作风漂浮、玩花架子,那种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先入为主式调研,最是要不得,不仅加重基层负担,而且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

只有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不断把造福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只有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把调研的功夫下足,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实在管用的参考依据;只有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才能找到解决复杂矛盾、棘手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新挑战,光明日报将一如既往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发挥思想文化大报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具体来说,我们将在以下方面,以调查研究开路,持续发力:

一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讲述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引领力、实践推动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

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深刻把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规律,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舆论、以主流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深刻领悟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宣传党的主张、启迪人民思想、团结知识分子、服务中央决策的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升报道的新闻性、学理性、文学性、历史纵深性。策划推出一批特色新闻专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践行“四力”,促进表达方式入脑入心,形成具有光明特点的文风,探索“光明”特色的话语体系,让报道在平实中透着雅气、文气、书卷气。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界特别关心的科技、教育、文化话题,推出调研报道和重点文章。

四是通过调查研究,跟踪把握思想文化领域新动向,为中央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加大调研力度,举全社之力,定期进行面向全国一线的大调研,紧紧围绕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谋划选题,以科学的规划、扎实的采访、细致的探究、深度的思考,真切、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做到语言平实精准,分析简洁明了,对策切实可行。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调研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思想是什么”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