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融背景下短视频叙事能力重构

2023-07-04 12:14黄义伟秦亚洲
中国记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竖屏话语媒介

□ 黄义伟 秦亚洲

当前,智能传播技术逻辑主导的主流媒体小屏端竖屏成为新的媒介视听传播空间载体,媒介话语逻辑建构也因之产生新的势能与裂变。融合新闻生产的边界不断突破与突围,手机端竖屏的信息呈现、叙事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衡量新型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进入Web3.0阶段,习惯于社交媒介的“Z世代”审美品味、情感与消费偏向均发生重要变化,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主流媒体的叙事场景出现了“大屏—小屏—横屏-竖屏”的转向。

一、视听传播转向竖屏精准化、聚焦化的特征表现与叙事模式

(一)竖屏视听传播前台后台空间区隔变小,单屏新闻容量更为紧凑

目前,短视频新闻主流呈现方式以竖屏为标配,除了一些电视台将电视新闻画面仍以横屏剪辑发布在B站、小红书等平台外,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则很难再见到主流媒体以横屏形式发布短新闻。与横屏形式相比,竖屏视听传播叙事传播前台后台空间区隔变小,单屏新闻载体容量更为紧凑,“在叙事语态上,短视频新闻的场景叙事呈现出生活化、临场感与社交化的鲜明特征”。[1]这种方式更适合作为社会网络中枢的个体用户快速刷看视频。

融媒体建设的推进以及用户使用手机收看新闻习惯的改变,加速使“横屏”展示的主流状态转向“竖屏”,即使日常新闻资讯无影像也要编发成动态文字影像进行推送。竖屏视频9:16显示画幅,新闻信息要在3分钟以内通过分屏形式叙述完毕,并实现传播效果的二次、三次转发效应。从手机界面物理空间对照来看,与纸媒图文版面空间、电视图像视觉相比,竖屏均以压缩呈现,首页显示的屏面信息成为导读引流的关键。

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阐释拟剧理论时引入戏剧表演中的“舞台”一词,将舞台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能够实现选择性呈现,不符合观众期待的行为隐藏在“后台”。进入网络社会,“前台”更适合通过文本和视听方式在大众面前呈现出“框定”后的舞台形象,而“后台”则是相对自然的自我状态。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更为畅达,后台区域又逐渐成为前台表演的新空间,而从大屏到小屏、横屏到竖屏,传播者与观看者的空间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手机界面也从动态屏幕转为实时屏幕,竖屏视听传播前台后台空间区隔变小,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场景进入到短视频表达与呈现中,成为用户关注的信息。

竖屏画幅的呈现与播放方式更易让用户进入到移动化沉浸式观看模式。为牢牢抓住用户,基于算法推送机制下的流量考虑,同时遵从新闻价值因素、舆论引导与传播效果,主流媒体短视频所呈现的新闻或信息首先需要在时效上快速反应,迅速播发,不再等“尘埃落定”的节点式新闻增多。因此,能够纳入传播者视听视野的内容则更为分散,屏幕空间高度浓缩,单屏新闻容量更为紧凑,甚至对于信息量密集分屏过多的短视频提供“倍速播放”,促成用户短时驻留快速获取信息。

(二)竖屏视听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视角增多,屏内新闻要素更为繁冗

在叙事研究中,叙事空间包括“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其中,“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2]叙述观察的视角既有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的“外视角”,如全知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等;又有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的“内视角”,如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在由横屏到竖屏的转换过程中,原来大屏模式中的新闻主播、出镜采访记者、新闻当事人和新闻现场见证人、旁观者的视角在短视频的叙事空间中不再聚集式出现,纷纷淡出或者有选择地出现甚至变为同期声,新闻数目较以往呈现量产化特征。与此同时,当某一类重要新闻发生时,最先出现在现场的短视频用户及跟进者“随手一拍”的记录、上传与传播,也是叙述视角各异,丰富充实新闻信息增量的同时,使得屏内信息过载。

在融合新闻传播中,除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之外,动画、游戏、VR、AR、MR等元素均可以附着在小屏界面进行意义的生成,智能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更迭又增加了传播主体的驾驭难度,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突发事件、体育、财经等资讯类新闻的广泛出现,使得视听数字媒介叙事空间变大,有利的一面是信息获取的便捷触达,更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定制化资讯服务,增强用户的黏性并固化使用习惯;不利的一面则体现为与原来的大屏相比,屏内有限空间内的新闻要素更为繁冗,用户获取信息的视觉舒适度降低。

泛媒化驱动信息传播更为复杂和多元呈现,主流媒体视听传播对叙述视角增多的回应也更注重互动性。一方面,媒介短视频化的新闻呈现,使得新闻的可消费性增强,用户打开视频留言区互动概率较以往增强;另一方面,除重要新闻之外,任何时段媒介都可以安排更多的信息作好服务对接,而不再受限于以往固定的出版频率、周期,以及对应的新闻栏目来安排生产、播报。融合新闻智能发布、传播,新闻用户24小时在线在场接收场景无限扩大,可随时随地刷取新闻,新闻采编、发布的数量与更新频率形成强关系,碎片化、移动化与时新性、功能性交织混融。

(三)竖屏视听新闻主题精确、叙述立体,屏间场景缺勾连、易撕裂

以大屏为主体的视觉传播能够充分地运用推拉摇移等视觉展示手段,借助蒙太奇等方法传达更精确的新闻主题,而竖屏视听传播叙事使用的表现手段则只适合特写、小场景等类型报道,聚焦主体多元、采访因素过多的内容则无法在一个短片中充分表达,需要生成多个短视频而后整合才能完整传达主题,但在传播、分发过程中会因屏间场景缺少勾连产生断裂、撕裂效果,“通过对碎片化新闻事件的观看,受众仅能捕捉事件的单一或少量要素,受众对事件本身的感知度、记忆度等均较低”[3]。

在传统媒介发展阶段,由于受众群体庞大,媒体平台单一,新闻报道中的媒介话语更善于在宏大叙述与微观体验中寻找平衡点,以满足在固定节点固定版面(节目)中的传播覆盖促成媒介传播舆论的共情共识效应。而进入媒介融合的今天,新闻信息通过短视频的表达与传达切换到用户手机小屏微观体验界面,则更注重接收者的“面对面”屏幕沟通的交流思考和深度连接。

消息、通讯题材的报道,甚至是深度报道类的内容转化到小屏端需要二次加工与生成。人物专访、新闻专题的画面变为短视频的即时信息流,需要满足用户视听需求跨屏编播编导,或者基于移动收看新场景在编播前就要编辑记者介入前端生产,整个编采制播流程需要兼顾分发场景、适配状态必须始终保持前置化,媒介编辑部人力资源配置成本大大增加。

二、视听传播叙事策略与叙事能力创新路径

媒介深度融合与技术赋能加持,促使融合新闻新形态不断有了多端兼容,“一次采集+多次生产+多平台分发”也具备了“元叙述视角”生成的可能性。新型主流媒介视听传播竖屏内容生产能力、叙事能力创新,需要从叙述表达主题与新闻视角、产品可视性与叙述美感、叙事语态书写与用户深度参与三方面进行强关系梳理、表征,形塑新的主流媒体“屏媒”媒介话语,并重新聚合媒体生产和分发逻辑。

(一)新闻选题切口小,故事讲述视角更聚焦

主流媒体融合新闻小屏端竖屏媒介叙事能力重构,不是媒体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介端的“源产品”进行瘦身后“搬运”至第三方平台官方账号,否则,在媒介空间话语表达中,传统媒体便容易被边缘化。因为,今天的用户所拥有的屏端选择权具有高度自主性,媒体的编排手段、表达方式不具网感,就会被迅速划掉、刷掉,在算法机制的支配下,就会难以再度让新闻或信息与用户相遇。因此,融合新闻的生产在媒介端的叙事能力需要通过视听语言构建新的媒介图景,采用新语态表述呈现,叙事动力集中于策、采、编、审、播、评、馈等环节精细化、精深化呈现编排,叙事文本关联小屏界面将新闻选题切口变小,新媒体叙述视角切碎,挖掘好“隐喻”要素,充分在手机“屏媒”界面阐释、传递与生发新的符号意义。

主流媒体媒介叙事能力提升除了在信息层面进行深度开掘,还要在“新闻+政务+服务”方面进行延伸拓展,实现小屏与大屏协同共频,界面前与界面后响应共鸣。比如,津云新媒体在其客户端、北方网等平台推出的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沿用传统纪录片拍摄方式但增加了用3D做“扶贫日志”、MG动画展示“扶贫创意”,让微视频更具微综艺化,可看性与趣味性充分兼顾。片中运用的多处“隐喻”,重在表现出大寨村美好的明天,小屏端竖屏展示新闻主人公宋鹏“大头照”,夫妻对话与网友互动等情景旨在通过小切口反映精准扶贫大主题,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效果并重。

(二)关注“公共叙事”:数字知识产品可视化,传播美感质感

数字传播生态下,媒介工作者的工作中心与职能有了新的赋能,在整个采编流程中可以充分将数字知识产品理念融入主流媒体的全链条策划、生产、加工与宣发中。

媒介融合推进至纵深阶段,H5、VR等新闻形态可以更好地为小屏端竖屏营造沉浸体验,实现视听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中的叙述视角的多模态,打通阅读时空界限,增强高价值浓浸润性的阅读收视体验。比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的手绘长图H5《复兴大道70号》在手机端共用了55屏,其中涉及5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并且还能在淘宝平台通过搜索关键词自动弹出长图,北京、广州、成都等多地推出“复兴大道70号”地铁主题专列、地铁主题长廊、主题店等,打造“网红打卡地”,快闪、直播等多种形式使知识产品可视化为“当代版清明上河图”,网上网下的社会传播效应协同一致。

知识产品可视化通过为新闻提供背景新闻或新闻剧目展映、新闻游戏开发,实现叙述视角与话语空间的深度关联,个体体验感增强的同时又为主流媒体的品牌传播力实现美学意义上的关联。“我的Daily”“我的Vlog”“我的观察”等一系列依托社交媒介话语表述生态空间打造的可视化产品也是赢得年轻用户的关键话语场域,从而真正在媒介叙述的语境中实现用户的深度代入。聚焦年轻新农人的新闻微纪实“普利桥种粮记”系列短视频,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永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在进行新媒体竖屏叙事方面的深度尝试过程中也将“屏媒”传播的美感、质感输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2022年9月上线的《普利桥种粮记·夏管篇》每集时长全部缩短到3分钟以内,而且还充分运用数据画像精准定位,除表情包、加花字、网感配音配乐等贴近年轻用户的叙述方式外,故事讲述采用真人秀、网综等表达方式,呈现内容的可视化,传播效果更立体。

(三)关照“个体体验”:书写向善向美叙事语态,吸引深度参与

主流媒体在传递社会核心价值,协同开展数字化治理过程中,融合新闻小屏端竖屏具有直接的“面对面”优势,立足于这种关系逻辑基础上的媒介报道,实现了新闻主题和叙事主体的双向兼顾,注重延续社交媒介的核心基因,关照手拿小屏的个体体验嫁接,适应互动表述、关系逻辑关照下的故事空间场景。与此同时,“吸纳和‘打捞’网络空间中形成的海量话题反哺自身”[4],增强网络关系节点上的新闻生产,书写向善、向美的叙事语态,吸引年轻用户深度参与。抖音、快手端的小屏系列短视频“主播说联播”与电视大屏上的“新闻联播”形成了协同效应,“主播说联播”话题设置,与短视频评论区共同开创了新时代现代媒介话语表述、沟通与形成舆论场的综合效应,主流媒体的“屏媒”界面传播能力得到全面呈现,主播的口语式表达、网络语言与网感的背景音乐共同提升了年轻一代用户的“屏媒”信息体验,甚至还带动了主流媒体多个端口的节目联动效应。

媒介讯息的深度化呈现需要从“屏媒”叙事空间构建上进行“路标”引领,短视频碎片化的特点虽然满足了即时推送与获取,但吸引用户到主流媒体新媒介账号进行长时间查看、观看,满足深度信息需求时更需要入口索引,目前这一点在多家媒体号呈现粗线条、分散化。例如,主流媒体在抖音、快手、西瓜等账号主页处设置专题页、专题标题,还可以做出相关链接,类似的像短视频“首页合图”形成专题热点导引视觉冲击力,能够帮助用户驻留翻屏“瞬时”第一时间找到入口,增强留驻度与黏性。

三、结语

传统主流媒体在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变的过程中,媒介话语传播与叙事功能、叙事空间等能否围绕“思想+艺术+技术”开拓、创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兼顾竖屏媒介叙事场景中出现的新特点与新特征不断调试与创新:生成“公共时间”,新闻选题切小,故事讲述视角更聚焦;关注“公共叙事”,数字知识产品可视化,传播美感质感;关照“个体体验”,书写向善向美叙事语态,吸引深度参与。新型主流媒体视听传播叙事策略与叙事能力创新,有利于真正构建、塑造好主流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竖屏话语媒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