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四力”中探索理论宣传新阵地新方法
——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理论宣传为例

2023-07-04 12:14陈惟金
中国记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四力大运河党报

□ 陈惟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主流媒体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同样没有止境。让理论宣传活起来,推动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关系到意识形态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性问题。对于地市级党报集团来说,讲好、讲活党的创新理论既是首要政治责任,又是移动互联背景下面临的新时代考题。近年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扬报集团”)在践行“四力”中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新阵地、新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有故事、有特色、有场景、有深度。

一、下沉脚力,理论宣传有故事

理论宣传绝不是简单空洞地说理。人民是什么样子,中国就是什么样子。主流媒体要做的是将抽象的理论用人民群众的故事巧妙地阐释出来。通过以情动人的故事,才能讲活中国之治的理,才能以事释理、以理服人。

近年来,扬报集团持续推进“党媒质量再提升”工程,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与讲好扬州故事相结合,大力倡导记者把脚力下沉到基层一线,鼓励采编人员采写充满烟火气的典型故事,让理论宣传有血有肉。

如何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让读者看到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们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人民、关怀人民、重视人民的浓浓情怀?扬报集团长年扎根基层社区采访的记者胡俭交出了一份特别的答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后不久,胡俭在日常走访中获得一条“一家三代党员70年接力治理同一社区”的新闻线索。过硬的职业素养让他敏锐地判断出,这是一条与“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的线索,这是一个承载思想内涵的故事。他历时半年时间跟踪采访,梳理70年来社区发展相关事件,寻找连接三代人的线索人物,深入多地采访,五易其稿,巧选新闻由头,还原场景故事,最终他采写的通讯《一家三代“小巷总理”70年接力“守心”》获得江苏新闻奖。这篇报道特别注重挖掘呈现故事的时代因素、理论因素,全面展现党的创新理论如何从抽象的论断渐变为具体的现实。用一家三代“你选择以百姓心为心,老百姓才会选择你”的故事,作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从而感受到共产党人“以百姓心为心”接续奋斗、接力守心的政治本色。

挖掘出一家三代“小巷总理”的故事,得益于记者过硬的脚力。城市党报集团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宣传和参与基层治理上更具地缘优势。近年来,扬报集团采编队伍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持续下沉脚力,让理论宣传更具贴近性和亲和力,实现饱含深情地说理。如摘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看运河三湾如何变成“三好生”》《抹去最后一处视觉污染 瘦西湖迎来最美天际线》等报道,用运河三湾的发展变化以及瘦西湖天际线保护的故事,生动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市场逆风飞扬的“金飞达之谜”试解》《扬企危中寻机、经“疫”求“经”》等系列报道,用典型企业案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自主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重要论述向读者娓娓道来。

二、比拼眼力,理论宣传有特色

要把理论宣传的故事讲好、讲活、讲出特色,除了要有一双“铁脚”,还要一双“慧眼”。发现故事,调研梳理,找准理论内核,需要“慧眼”;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发挥党媒优势,也需要“慧眼”。作为地市主流媒体,扬报集团主动肩负起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近群众、凝聚人心的政治责任。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当下,凭借过硬的政治担当,扬报集团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比拼眼力,站稳群众视角,精准诠释理论,抢占全新阵地,搭建融媒平台,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

(一)找准切入点,深度解析理论内核

一篇好的理论宣传文章,从不会摆出说教的姿态,可谓渗透而无痕。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独到的眼力,以群众视角判断选题,找准采写切入点,使理论解析直击内核、入脑入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如何诠释高质量发展,如何找到宏大叙事的小切口极大地考验新闻记者的眼力。两会闭幕后,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词,集团采访组在长期跟进采访的众多重大项目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梳理判断出扬州项目建设的“二期现象”这一选题,通过剖析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项目建设之间的逻辑链条,以生动案例和清晰思考展现出扬州坚定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富民之源、产业之基的工作实践。2023年3月19日,《扬州日报》在头版推出《“一流环境”催生“二期现象”》,既有典型案例,又有数据支撑,还有深入解析。报道推出后,扬州市委宣传部领导为此专门撰写了理论文章《立市之本是什么》,在《扬州日报》头版发表。《扬州日报》又拿出“杨仲平”重点政论文章《“二期现象”赞》。这一组报道引发全市经济领域大讨论,通俗生动的案例解析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让普通群众感知触摸到新思想的历史温度。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全国平台、中国江苏网等重点央媒、省媒对这组报道进行了广泛转发。

(二)抢占新阵地,理论宣传更接地气

多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中,扬报集团深刻意识到,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渠道、载体、平台,才能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党的声音要传播得广,传播得深,该如何决策?这是对城市党媒眼力的考量,是对主流媒体政治能力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发展。2020年11月,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曾详细了解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端出了一道新时代运河“三头宴”:立足于“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源头,“新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地理源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生态保护中勇挑重担、示范带头。那么作为这座城市的主流媒体,该如何助力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发挥作用?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后仅3个月,扬报集团以政治的高度、全局的眼光,精准布局,推出《扬州日报》“幸福运河”周刊。这份周刊成为扬州日报与大运河各沿线城市联动的重要载体,大家共同讲述大运河沿线故事,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思考,展现沿线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实践、新成效。当年4月,扬报集团又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袂组建“大运河传媒”,成为城市党媒集团与国际组织共同探索媒体影响力“走出去”、讲好运河所承载的中国故事的重要创新举措。目前,“大运河传媒”以北京、扬州为双中心,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国家战略,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运河故事。截至2023年4月,“大运河传媒”已构建起集中英文网站、客户端、北京直播平台、两微一端、杂志于一体的融媒矩阵,与各中央媒体、运河沿线媒体以及网络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全方位阐释和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

三、较量脑力,理论宣传有场景

开展理论宣传,单向的灌输难以入脑入心。随着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不断走向深入,理论宣传不仅可读、可看、可听,还出现了可唱、可演、可展、可互动、可体验、可感悟等诸多双向互动的学习场景和表达形式。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可以实现质量与流量并举,可以做到可亲、可信、可学,这背后较量的正是媒体人的脑力。

(一)线上产品有创意、有互动、有流量

近年来,扬报集团立足本地,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主流话语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空间高高飘扬。扬报集团先后打造了融媒创新中心、视频融媒中心等平台和部门,积极开展可视化实践,发动全员开展脑力比拼,通过手绘漫画、H5、MG动画、长图、MV、微电影等新媒体表达方式,推出了一系列爆款新媒体产品,进一步提升理论宣传与普通网友的贴近性、互动性。

□ 由扬报集团“大运河传媒中心”运营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手机客户端及中英文网站上线启动仪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扬报集团学习强国扬州学习平台编辑部策划出品的“评话党课·小马说党史”系列视频获得广泛赞誉。“评话党课”既有党课的严肃和严谨,以一种直击人心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思考;也有曲艺的趣味和风格,以原汁原味的曲艺艺术特质以及接地气、有共鸣的语言和语境,让网友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提高认知,学习、继承百年红色基因。该系列视频代表作《一颗种子》荣获中宣部“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称号。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广春就此撰写的评论《评话说得好 创新不能少》刊登在《瞭望》杂志,被新华社等多家央媒报道。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扬州发布客户端制作推出系列大数据长卷H5《笔画二十大》,读者只需拿起手机执起画笔染墨,就可同绘扬州的过去和未来,极具互动性。《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开讲啦》专题,以“主持人漫画头像+音频+长图”的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建设、党的二十大主要精神、扬州发展路径和蓝图等展开解读,形式活泼,解析到位。扬州发布客户端和扬州网联合推出的“‘云’问二十大”专栏,广泛征集市民对二十大的畅想、建议,对征集到的留言,扬州发布还进行了整理刊发,从读者之问引出扬州之答,读懂“中国之治”。党的二十大期间,扬报集团新媒体平台累计刊发党的二十大主题稿件逾2000篇,总点击量1000万+。

(二)线下活动有场景、有体验、有感悟

开门办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线下学习场景的构建,是扬报集团充分发挥脑力的成功探索。

2021年以来,由扬报集团学习强国扬州学习平台发起并实施的学习强国导学空间,多次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江苏平台宣传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两年来,线下学习强国导学空间优势已逐渐凸显,“固定+移动”点线辐射,把线上优质内容及时延伸到了线下。导学空间有的与城市书房嫁接,有的建在社区服务中心、村部,还有的把公交车打造成导学空间。这是一支由22辆71路公交车组成的“学习强国”号车队,公交车内设置“红色精神宣讲角”,由扬州大学青年宣讲团学习委员走进车厢现场宣讲,并制作成视频在公交频道播放,打造沉浸式、流动式宣讲课堂,这种碎片化传播方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誉。

扬州日报联合社区(村)打造的“党报学习站”,也是打造线下学习场景的一次有益探索。依托这一线下学习阵地,“党报学习站”持续开展“党报一刻钟”“社工读报”“青年学报团”等活动,既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党史专家、老党员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也邀请普通百姓说身边变化、谈幸福感受、诉急难愁盼。同时,报纸专栏报道社区(村)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崇尚学习、创新实干的舆论氛围。2022全年“党报学习站”共开展活动30多场次,刊发稿件50多篇。

四、锤炼笔力,理论宣传有深度

理论宣传的内容生产离不开笔力的锤炼。党的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对新闻工作者的笔力追求也没有止境。新闻人手中的这支“千钧之笔”,惟有锤炼过硬的笔力,才能精准提炼理论、传播思想、展示形象,反映出胸中所藏的大义、心里装载的人民、肩头扛起的责任,创造出属于新时代大气磅礴的精品力作。

(一)办有思想的板纸,每逢大事必发声

党报的笔力集中体现在报纸的理论评论版块。在全国地市级党报中,扬州日报是少有的保留理论版面的报纸,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拥有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近年来,扬州日报重点打造了“党报评论”专栏和“学思行”理论专版。“党报评论”专栏通过党报评论的创新,关注真问题、大问题,与中心工作有关的问题,力求做到思想性和可读性、可视性统一,提升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吸引力、竞争力。每逢重要节点、重大活动还会在头版推出本报评论员“杨仲平”文章。小切口、大主题、文风活、观点新,扬州日报理论评论版块经过多年打磨已经形成党报评论的新话语体系。“学思行”理论专版则发挥党报优势,邀请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参与理论文章写作,市委书记、市长也常常成为版面的撰稿人。

为了防止评论理论和新闻报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扬州日报着眼采编全流程的思想力提升:鼓励评论员工作前移参与采写和策划,培养记者深度思考的能力,提倡编辑配发编后语等,不仅做到脚步在奔跑,还要做到大脑在“奔跑”。

(二)做专业事,融媒实战练能力

媒体融合背景下,理论宣传更加呼唤最真实的讲述,最动情的表达,最感同身受的画面。而这些都需要过硬的笔力支撑。2022年以来,扬报集团在大力推进“党媒质量再提升工程”基础上,提出实施“党媒影响力提升工程”。进一步通过考核评价、融媒培训、首席领衔、虚拟部门等多种形式强化专业能力练兵,并积极通过融媒实战锤炼队伍。

如何做好“文化自信”这篇理论大文章?扬报集团从本地资源出发,从2018年起,以大运河哺育的非遗文化为主线,打造“非遗扬州”系列纪录片。6年前,“非遗扬州”系列纪录片第一部作品《墨香》上线即成现象级产品,斩获多个“国字号”大奖,该系列纪录片还摘得江苏新闻奖。可贵的是,采编团队一直坚持用镜头记录非遗技艺,不断锤炼笔力,呈现效果不断精进。从世界非遗项目到国家级非遗,再到省级、市级非遗,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讲述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利用,展现当今大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美好画卷。该系列纪录片累计播放量破亿。广大受众在视听的沉浸式体验中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党的创新理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扬报集团采编团队一直以来全面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要求,聚焦百姓关注热点话题,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通过践行“四力”传递党的声音。有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磨炼和支撑,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承载着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以点带面、立足全局,充分展现出新思想挥毫落笔,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出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四力大运河党报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放歌大运河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