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伯父项英在中共三大上的往事

2023-07-06 15:08项玉兰
铁军·纵横 2023年6期
关键词:京汉铁路项英伯父

项玉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伯父项英是中共二大至六大代表,第三至第六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书记处书记。1922年7月,他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参与了党纲、党章的制定。时隔一年,他又前往广州参加三大。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是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地点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当时的31号这幢房子分上下两层,远离市区,周围全是树林,非常安全。中央委员和代表们也住在这里。

三大是“南陈北李”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参加的唯一一次党代会。30多位党代表,代表着全国420名党员。伯父作为工人运动的杰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中共二大以来的工作,特别是“二七”大罢工的经驗教训。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此前的中央西湖会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决定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大会就如何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围绕对国民党革命性的认识、共产党是否全体加入国民党、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展开了讨论。

陈独秀与李大钊表明,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实行国民革命,共产党员应该加入到国民党当中去,在国民党内部发挥作用,改造国民党,推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国民革命走向胜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赞成全体共产党员和产业工人都参加国民党,并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以此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蔡和森等主张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反对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产业工人加入国民党。伯父项英坚决支持这个观点。在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国共合作,特别是工人和做工运的同志。因为国民党不注重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影响甚微,许多同志不愿与之为伍,反对加入国民党,伯父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大会在通过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议案时,共40位代表投票,21票赞成,16票反对,3票弃权,伯父项英投了反对票。在讨论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时,伯父项英等认为,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如都加入国民党,无形中会在工人群众中抬高国民党的地位,不利于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开展工作。这个立场,得到大多数代表的赞许。最终,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其中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同时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进行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会议也做出让步,凡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央委员及各地重要工运干部,如罗章龙、王荷波、项英等,均不加入国民党。这个“议决案”与规定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及策略上的重要准备。

大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二七”大罢工的评价与经验总结。伯父项英是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总干事,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成立后,伯父通宵达旦地工作,至1922年秋,京汉铁路全线16个站全部成立了工会组织。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普乐园戏院举行,军阀吴佩孚下令郑州全城紧急戒严,派出武装军警千余人,封闭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总工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总工会迁至武汉江岸办公。4日起,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全线罢工,2万多名工人参加的大罢工,纵贯直隶、河南、湖北三省的全线1200多公里铁路顿时瘫痪。伯父作为罢工委员会的总干事,做了大量发动和组织工人罢工的工作。5日,伯父等4人作为工人代表前往汉口军政府谈判时,被军警扣押,伯父受到枪毙威胁而不屈,由于数千工人的抗议救援,次日晨伯父等被释放。

7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大罢工,“二七”罢工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罢工遭到吴佩孚的残酷镇压,酿成惨案。伯父等积极做好善后工作,救济遇难工友及家属。“二七”惨案后,党派伯父到上海担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与李立三共同领导上海工人运动。

中共三大召开时正值“二七”大罢工4个月后,会议上,有人认为“二七”大罢工与军阀武装冲突,如以卵击石,伤亡重大,得不偿失,并提出要处分一些人。但绝大多数代表不同意这种意见,甚至批判这种言论。伯父根据他亲自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的实践,阐述了“二七”大罢工的重大意义,发言到最后,他很激动,赞扬京汉铁路工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精神。多数代表被伯父的发言感染,认为“二七”大罢工虽然遭受到一些损失,但意义重大而深远。“二七”大罢工后,共产国际来电:“确实说,你们的行动,已经走到世界无产阶级的行列里了!”共产国际认为,“二七”大罢工是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应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会上,马林也高度评价这次罢工的政治意义,肯定了罢工的重要价值,总结了罢工的经验。在中共三大上,秘书处还将《京汉工人流血记》作为正式文件分发给各位代表,《京汉工人流血记》是记载“二七”大罢工的重要革命历史文献,它的出版、发行,对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加强国共两党的合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伯父是罢工的领导人之一,中共三大对“二七”大罢工的高度评价,对伯父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三大进行选举时,马林强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组成,“应以工运领导者占多数,其中必须有产业工人”。这一原则为大会所接受,与会者认为这是进一步发展工人党组织的重要保证。三大代表中有十几名工人代表,因此选出3名产业工人王荷波、朱少连、项英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14名成员中,有6名工人出身,占42.8%,是党的历届中央领导成员中最高的。据瞿秋白1929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记载,第三届大会选举:独秀(40),和森(37),守常(37),荷波(34),泽东(34),朱少连(32),平山(30),项英(27),章龙(25)。另据译自俄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称,三大选出的“中共中央委员:陈独秀、李大钊、章龙、谭深山、毛泽东、王荷波(京浦铁路工人)、韩德龙(译音)(京汉铁路工人)……”有几个人物姓名与单位有出入,其中,韩德龙应是项德隆,即项英原名。

中共三大最终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王荷波、蔡和森、谭平山、项英、朱少连9人为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委员。

三大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会,除邓中夏、李汉俊外,其余成员均参加,会议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推选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兼中央局委员长,总理全党党务;推选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罗章龙为中央局会计;蔡和森仍然主编中央机关报《向导》;谭平山主持国共合作事宜。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成立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内负责日常工作的常务机构。中央执行委员其余4人,分派各地,李大钊驻北京,王荷波驻上海,项英驻武汉,朱少连驻安源。他们代表中央指导地方党工作。

中共三大对工运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其工作重心特别放在当时比较薄弱的上海,于是开始集中干部在上海建立工人俱乐部。伯父项英首先被选调到沪西主持工会工作,领导了沪西二月大罢工,从而揭开了上海工人斗争的序幕。

中共三大的成功召开不仅成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启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而且确立了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基本体制,在中共组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立

猜你喜欢
京汉铁路项英伯父
近代石家庄火车站名称变更述略
铁路与近代豫北生活观念变迁初探(1905-1937)
伯父的黄昏恋
一张油画
郑州: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策源地
京汉铁路与近代漯河城市的初兴
借给伯父一百元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项英军事实践的重要历史见证——写在《项英军事文选》正式出版之时
真实的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