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理念下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究

2023-07-10 21:57黄玉宁朱晓艺林智伟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教学

黄玉宁 朱晓艺 林智伟

【摘要】本文阐明体医融合教学的内涵,分析医学类高职院校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阐述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的重构体医融合的体育课程体系、转移体育教学重心、改变考评方式的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策略,为体医融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 体医融合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65-04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具有许多优越的条件,可以进行体医融合并建立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体育利用身体运动强身健体,医学利用医疗手段治愈或预防身体疾病,是人们了解肌体内部结构、功能及其原理的学科。两者结合可以更充分地满足学生学习及健康需求,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体育技术动作原理、技术能力,有效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全民健康发展。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正确认知体医融合教学与训练模式,认识到体医融合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不断创新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及方法,优化学科考核工作,促进医学、体育深度结合,激发学生体育发展潜能及学习热情,促进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体医融合教学的内涵

体医融合即医学和体育学相互结合,具体就是体育锻炼和康复学、营养学、运动医学、解剖学等学科彼此相互结合,以融入医学理念的科学健身方法为大众体育锻炼提供指导,预防或者减少发生疾病以及运动损伤,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基于体医融合理念,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处方制定、基本自救及急救知识、运动保健与按摩、常见运动损伤等知识进行融合,实施体医融合教学。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在改革过程中建立的体医融合模式,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首先,体医融合模式和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可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体育锻炼当中,通过体医融合促进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并深入了解体育运动,明确体育锻炼内涵及意义,逐渐养成健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使学生兼顾巩固医学专业知识、锻炼健康体魄,促使其对未来从事高强度的医学工作有更高胜任力。其次,体医融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便于其在未来工作中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帮助与服务,从医学、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指导。最后,体医融合模式能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重要指导,并指明方向,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及质量提升,加快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体育教学内容无法体现体医同行的理念

医学类高职院校以往的体育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内容涵盖运动医学常识、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技术及原理等,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基本动作要领讲解与示范、运动项目训练及其竞技活动。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更关注组织竞技项目、训练活动,或者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体育技巧,很少涉及健身、医疗等相关知识,这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多样性、综合性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实践课程大多以健美操、球类运动等为主,很少涉及其他项目,更少涉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围绕体育运动进行,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医学优势,将体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开展融合性的体医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薄,与其他非医学类院校没有区别,无法体现体医同行的理念。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学科内容没有很好地将医学知识与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没有细致地从医理上讲解体育技术的原理、功能,从而不能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把握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不能科学地运用医学理论和体育理论融合指导体育技能训练。

(二)体育教学评价相对单一

很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教学评价模式相对单一。评价的形式大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有的甚至以结果性考查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评价主体也单一,几乎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很少能参与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需求量不断增多。从体育教师人数来看,体育教师人数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生师比还是比较高,大班级授课方式还依然存在,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任务更加艰巨,教学难度更大。从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来看,由于大学扩招,学校不得不扩大招聘年轻教师,从而使教师队伍老中青比例失调,年轻教师的比重过大,无法较好地开展以老带新的适应性帮带工作。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整体的教学水平不够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充分满足新时期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要求,促进教学发展,学校要积极聘请专业、优秀的兼职体育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老中青比例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壮大师资队伍,增强师资力量。同时,要做好兼职体育教师的工作,适当提高待遇,比如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在实践中,兼职体育教师易受到诸多变动因素影响,工作稳定性不高,从而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稳定,无法保障整个教学水平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效率。此外,还要注意提高无编教师的待遇,减少有编与无编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异。目前两者的待遇差异非常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无编教师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及质量。

三、体医融合理念下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策略

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想开展体医融合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体医融合的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后大多走进医学领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精通医学知识与技术,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原理、功能、技术及其与身体健康、康复的关系,并能指导人们开展适合个人身体情况的体育活动。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体医融合教学,就是要在这个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充分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培养和市场需求相符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促进医学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强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身体素养同步提升,为未来投身医療事业做好准备。

(一)重构体医融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医融合的基础是教材,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加快建设体医融合的特色体育教材,丰富课程资源。目前,我国体医融合教育发展仍相对缓慢,尚未充分重视体医融合教育研究,很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在体医融合教学中主要选用医学临床教材和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简单粗糙整合,还未开发出真正的体医融合教材。医学类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建设及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学科特征,积极利用既有的体育学科建设成果,借鉴国内外相关特色教材建设成果,逐步建设与完善符合体医融合要求的特色体育教学教材,为体医融合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一方面,基于体医融合重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如表1,见下页)。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很少有时间在课下参与体育锻炼,而体育课程的课时、教学空间以及教学形式都比较有限,因此基于体医融合改革的体育教学,需要在体医融合理念指导下重构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要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医学理论知识,减少医学与运动学之间的学习距离,使学生在完成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能结合身体运动方式与体育运动理论科学而系统化地掌握健康处方、运动处方、体育保健、运动康复等理论知识和锻炼方式、操作技能,进而把握更健康、更全面的治疗手段或者预防方式,更好地为生命健康服务,实现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科目来看,田径、球类、技艺、武术等相互搭配,科学合理,形成一个体育学科项目种类比较齐全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型结构来看,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社团活动以及专项训练课程等,构成课程类型、教学形式多样的课程结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每一种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拓展,并将之作为教学辅助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拓展的内容一般有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技能训练、运动参与等。除必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运动与服务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在体医融合理念下重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重构体育课程内容,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医学知识进行融合。讲授的体育教学内容除了体育功能、体育运动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与医疗保健有关的内容,比如体育保健、运动康复、康复医学、医学心理以及体育医疗等。一是重构必修课内容。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动作要领、运动技术、运动规则,并使之掌握1—2门体育技能,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体育活动及身体锻炼。必修课内容要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体育理论内容是为学生融合理解和领会医学中有关人体运动理论知识提供基础,体育实践内容是为学生加深理解体育理论知识、与身体运动有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提供实证。因此要在原有的通用知识基础上增加与运动有关的医学知识,以便实现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医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运用运动与医学原理指导自己进行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二是重构选修课内容(见表1)。可设置多种教学项目,比如,保健操、太极拳、五禽戏等,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延年益寿、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可结合慢性病防控要求创设体育保健课、运动处方课等。比如,针对减肥群体制定运动处方,结合校内外医学实证研究,针对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制定运动处方,等等。医学类高职院校还可针对体育特长生开设专项训练课程,促进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三是重构社团活动课程内容。可开设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形体运动等课程,帮助学生塑造体型,培养优雅的气质;也可开设一些保健课程,比如健身健美、普拉提、素质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学会适时调整心理状态,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及骨骼肌等,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

(二)转移体育教学重心

以往醫学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重心是讲授运动技能,很少涉及理论知识。在体医融合理念下,体育教师要适当将教学重心向医学运动方向转移,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调整传统教学结构。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向体育理论知识转移。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理论教学比例,并且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着重讲解运动处方、运动医学监督、常见运动伤害以及急救处理等知识,使学生立足专业视角掌握人体运动客观规律,认识人体形态结构和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关注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人体健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可引入健身操、瑜伽、武术等教学项目,还可引入中医传统的针灸、推拿、按摩等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医学知识在防范运动疾病、增强运动能力以及消除疲劳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及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体医结合。在教学方式上,适当向学生个性发展方向转移。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分析学情,优化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特点及个性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虽然都是医学学生但他们的专业方向各有不同、兴趣也不同,因此在体医融合教学中,教师可对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整合,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应不同的医学知识实际,重构课程,并尝试打破传统的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的班级授课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新的授课班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激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医学知识与体育运动知识进行融合学习、研究。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与活动和医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双向渗透,培养具有强烈的体医融合意识的医学生。

(三)采取与体医融合相适应的考评方式

目前,大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考核评价以纯粹的体育考评为主,重点测试学生身体素质,考核其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在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下,要同步改革体育考核评价方式,加入医学人体运动知识、体育医学知识、体医融合知识学习及其运动的评价内容。教学评价采取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参与的方式。除了要参考体育运动项目的测验结果,还要参考教学过程的评价结果,比如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参与度、出勤情况等课堂表现以及课下运动情况。考核内容除了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还有其在运动康复、健身运动等方面的设计能力。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共同构成,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将所需医学知识和运动康复、健身技能等结合在一起,认识到体育锻炼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并更客观、及时地的认识到自己在专业及体育学习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提升体育学习成效。总而言之,医学类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从以往的以技术考核为主转为体医融合综合能力考核,建立科学、多元、合理的与体医融合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体医融合的教学理念,明确体医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课程体系、转移教学重心、建立考评体系,采取体医融合的教学方式,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满足社会公共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冬艳.试析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

[2]廖建路,张晓川.军事院校体育教学“医体结合”的创新策略研究:以空军航空大学为例[J].军事体育学报,2019(383).

[3]沈惠红.基于“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8).

[4]蔺少飞.“体医结合”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

[5]王亚萱,刘计鲁,章天军.“体医结合”背景下的高校应用运动处方教学的策略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5).

[6]林敏勇.医学高职院校“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

注: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2022—2023年度职业院校体育科研课题(22TZ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玉宁(1964— ),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朱晓艺(1981— ),通讯作者,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林智伟(1981— ),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体育教学
2型糖尿病中医体医融合技术纲要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