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蕤如梦

2023-07-10 08:05潘彩霞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17期
关键词:燕大燕京大学任教

◎文/潘彩霞

1949 年陈梦家夫妇在清华寓所内

“我从没有写过爱情。”一代才女赵萝蕤晚年时如是说。然而,陈梦家一直活在她的生命里,未曾远离,也未曾有人代替。

才子佳人,成为美谈

赵萝蕤的父亲赵紫宸是燕京大学教授,赵萝蕤从小成绩突出连连跳级,16 岁便考入燕京大学。两年后,她由中文转向西方文学,在燕大朗润园的草坪上,当她用英语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皆大欢喜》时,无数青年为之倾倒。钢琴弹得好,文章作得好,人又娴静优雅,“校花”名声很快传遍燕大。然而,赵萝蕤“拘谨怕羞、严肃得像座山一样”,除了安分守己地读书,她心无旁骛。

20 岁时,赵萝蕤从燕大毕业,以英语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样貌出众又兼咏絮之才,她的周围“追逐有人”,而她唯一钟情的,偏偏是与她保持距离的陈梦家。

那时,陈梦家在燕京大学研究古文字学。他是浙江人,少年成名,在中央大学读书时便与老师闻一多一起成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史学大师钱穆称他“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

虽是公认的才子,但陈梦家出身寒门,对家世良好的赵萝蕤,他从不敢生非分之想。赵萝蕤却不管什么门当户对,在她眼中,陈梦家风华绝伦,无人能比。她开始主动追求陈梦家,尽管自己的诗风与“新月派”南辕北辙,但只要陈梦家在,她就会出现在他们的活动上。

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恋爱中的两个人走到哪都是一道风景,1933 年,他们合作了《白雷客诗选译》,在报上发表时,署名是:萝蕤·梦家。

那段时间,赵萝蕤的诗作也多了起来,寄给戴望舒几首都顺利发表。不久,戴望舒约她翻译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荒原》以晦涩难懂、征引渊博著称,赵萝蕤不负所望,翻译功底令人惊叹,而这年,她只有23 岁。

成就令人瞩目,没想到,恋爱却遭遇挫折——因陈梦家家境贫寒,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的交往。赵萝蕤没有妥协,后来,家里断了她的经济来源,她一度要靠向好友借钱度日。最终,真心与执着赢来家人的尊重,1936 年,赵萝蕤与陈梦家在燕京大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才子佳人一时成为美谈。

守着一份爱,并肩同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梦家远赴西南联大任教。按照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在同一学府任教,为了丈夫,赵萝蕤选择回归家庭。除了洗衣抹地、淘米烧菜,赵萝蕤甚至还学会了种菜。家务之余,她依旧手不释卷,“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乎无不披览”。一边是柴米油盐,一边是明月清风,煮饭时,她的膝头常常放着一本狄更斯的书。

1944 年,陈梦家受邀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赵萝蕤一同前往深造,在她摇摆于读硕士还是博士时,陈梦家鼓励她:“你一定要取得博士学位!”

在一流学府,赵萝蕤如鱼得水。学业之余,夫妻俩听音乐、看戏、参观博物馆、拜访古董商,从读书到艺术,他们欣赏着彼此的欣赏,更加情投意合。红袖添香,陈梦家意气风发,他编写铜器图录,用英文发表了多篇著作,这为他后来走上收藏与考古之路奠定了基础。

三年后,陈梦家先行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赵萝蕤留在美国,继续完成她的博士论文。隔着重洋,他们把温情留在字里行间。得知她要做衣服,他说:“小妹,闻你欲作衣,在其店中挑一件古铜色的缎子并里子。”买了点小古董,他向她汇报:“此等东西,别人未必懂得它的妙处……你看了必高兴,稍等拍照给你。”能和她一起分享,他的小欢喜跃然纸上。

1948 年年底,国内战事紧张,赵萝蕤深恐不能回国,不顾来年6月就可获得的博士学位,她毅然登船离开美国。赵萝蕤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朗润园内的一幢中式平房是他们的家。室外,花木扶疏,荷香阵阵;室内,一色明代家具复古典雅,“斯坦威”钢琴陈列其中。

可是,就在赵萝蕤梦想着以芝加哥大学为蓝本,建立一个优异的英语专业时,“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从天而降,作为西语系主任,在各种会议上,她忙于检讨,疲于奔命。后来,燕京大学被解散,她的梦想成了镜花水月。

幸而,还有陈梦家的安慰,那时,他已调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夫妻分居城内城外,在信中,他不断安抚她。陈梦家完成《殷墟卜辞综述》后,用稿费买了一座四合院,在这个温馨的港湾里,赵萝蕤得以舒缓身心,疗愈伤痛。

多年后,赵萝蕤这样回忆那段安详宁静的日子:“有时半夜醒来,看见梦家屋子里的灯还亮着,或是在写作,或是在欣赏家具,他会静静地坐在这里,似乎是在用他的心和这些家具交流。”

在爱中,她如花般微笑盛开

后来,陈梦家下放劳动,因心中牵挂着赵萝蕤,他几乎每天都给她写信,简单的话语琐碎而温暖。而他最想告诉她的,是这样一句:“我们必须活下去,然必得把心放宽一些。”可是,没有活下去的是陈梦家。1966 年,陈梦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十年后,赵萝蕤劫后重生,她又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教课之余,在父母生前居住过的小屋里,她伏在一张小书桌上,以衰病之躯,以昏花老眼,开始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巨著《草叶集》,整整十二年。

《草叶集》全译本的出版震惊了学术界,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对赵萝蕤的长篇报道:“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着而雄心勃勃地翻译我们这位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

这一年,赵萝蕤79 岁。正值芝加哥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她受邀前往参加活动。在芝加哥美术馆,当陈梦家编著的《白金汉宫所藏中国铜器图录》赫然入目时,她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故地重游,当年留学的一幕幕又浮现脑海。“你不能放弃文学事业”,陈梦家的叮嘱赵萝蕤一刻都没有忘记。时光短促,艺术悠长。在诗中,她从来没有写过爱情,然而,正是爱让她变得更加坚韧顽强,如藤蔓葳蕤般,历经风霜苦难,仍旧带着芬芳,迎霜傲立。

猜你喜欢
燕大燕京大学任教
山西省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入校任教
近代燕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农业改良路线的对抗
天高云淡,得幸与你相见
燕京大学教师与学生运动探论(1946—1948年)
依山傍海,燕大腾飞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补考
燕大教授系狱记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