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书籍,心中是远方

2023-07-13 12:49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史铁生余华苏东坡

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好书?或许,就因为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阅读的过程,也是慢慢地见天地、塑自我的过程。

近日,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将书籍拉进了生活里,掀起一波读书热。三位作家余华、苏童、西川与“90后”旅行博主房琪一起,聊着读书带来的快乐。说笑间,读书的意义也在慢慢彰显: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不止想见脚下的六便士,更要抬头去看看月亮,感受日月星辰如何变化,浩荡长河如何流逝,在回望历史中,思索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个时代与世界。

【仰望:大师的背影】

《我在岛屿读书》里,出现了许多大师的面孔,他们的风范,让后人时时思慕、感怀不已。

在节目中,作家余华曾感叹道:“巴金的长寿,荫蔽了我们一代作家,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成长。”

作家巴金在担任《收获》的主编时,为人谦和,不断鼎力推出新作者。1979年,从维熙投稿根据自己劳改生活创作的小说《远去的白帆》时,曾被非议,巴金却力排众议,认为“这些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是别的作家从未有过的,它们都是最宝贵的创作源泉”,最终使得小说得以发表。

叶兆言也说起过自己父亲的经历,作为叶圣陶的孙子,在许多人还不知道书是什么的时候,他已经在爷爷的膝下阅览书房了。但对他来说,祖父和父亲写作的姿态,才是真正影响自己的力量。祖父叶圣陶八十多岁时,依然白天都端坐在那里写东西,而他父亲也是如此,所以在他成为作家后,便也要求自己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写出来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就是坐在那里,那个背影很重要。”

这是父辈们背影的影响,这种力量,可以代代相传,让人心中有所信仰,有所坚持,更能在面对沉浮时,心有“定海神针”。

微点评:

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并不仅仅在于优于常人的文笔,更在于他们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的感召就是对后辈最好的指引。作为后辈,我们对大师最好的致敬就是以谦卑的态度向他们学习,并传承这种力量。这传承既是信仰,也是坚守,更是我们笑对人生的底气。

【适用文题】背影;这底气,源于_____;守望花开……

【见证:友情岁月】

史铁生是作家余华、苏童共同的朋友,虽然已经离开了大家,但一谈起他,大家都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们都钦佩他虽然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中却依旧热爱生活的品格。作家余华至今记得,史铁生给他的信中,讲到自己分到了四居室,还装了电话,在信的结尾兴奋地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他们对待史铁生,也是真心把他当朋友,带他一道参与运动,而不是把他晾在一边、当成易碎品“保护”起来。史铁生虽然腿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自从坐轮椅后,家人为了避讳,连“跑”“跳”等字眼都很少在他面前提起,可一次笔会上,余华、莫言、刘震云将史铁生连背带扛,乘着火车去到沈阳。马原背着史铁生,在篮球场上进行足球比赛,让坐着轮椅的史铁生当守门员,虽然输了球,但赛后,他开心地说:“我是最差劲、但也最快乐的守门员。”

在对话中,他们谈到了为什么《我与地坛》能成为永远的经典。之所以读史铁生,是因为人生并非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无论如何,迎面而上总不会太差。我们不赞颂苦难,但每一个从苦难走出来的人都是英雄。

微点评:

匆匆百年,人生一瞬,生活从不肯对我们稍微假以辞色,挫折和苦难似乎才是永恒的底色。我们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怎样面对生活,既然如此,何不乐观一点儿,笑对人生,更何况在这条通往时间终点的路途上,友情给我们以力量,书籍给我们以安慰,而这些美好的陪伴和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都会让生命拥有不一样的鲜活色彩。

【适用文题】鲜活的色彩;英雄;友情岁月……

【发现:生活的诗意】

在第六期节目《诗意地栖居》中,诗人欧阳江河做客节目现场,举行音乐诗会。来到海南分界洲岛,大家都想到了一个人——苏轼。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他被贬海南,并开课讲学,让那里成为了人文荟萃之乡。

“一千多年了,我们所面对的这片大海,是被苏东坡凝视过的,我们照过的月亮,都是苏东坡共享过的。”作家祝勇以《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中的选段来想象当年的苏东坡,“刚到海南时,苏东坡经常站在海边,看海天茫茫,寂寥感油然而生。后来一想,九州大地,这世界上所有人不都在大海的包围圈里吗?”我们最该学习的,就是他的达观,那种于平淡中寻觅诗意的态度,正应了那句“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

在我们身边,心中有诗意,把生活过出色彩的人并不少见,在广东诸暨春江路上,有一间不起眼的水果店,一开就是10多年。店主老赵早上6点进货,一直要忙到深夜11点。等店铺打烊,对完货单后,他就开始了每日的“必修功课”——写诗。鲜活的思绪,从生活的缝隙间溢出,呈现在老赵的诗句里。“一条林荫道,通往城乡。你是厚实的张望,你是声张的向往……”目之所及,人间烟火,皆可成诗。老赵心里藏着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诗歌,记录下周围的店、身边的人,把它们读给妻子、孩子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微点评:

所有的梦想都源于热爱,成于热爱,对诗意的追寻亦如此。世界纷繁芜杂,人在其中或许渺小平凡,甚至有苦痛挣扎,然而梦想却可以自由飞扬。无论起点如何、经历怎样,都因为内心不变的热爱而让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色彩。而这份热爱,源于生命不屈的意志,源于对生活美好的追寻。因此在平凡生活中保持热爱、保持奋斗,每个人都可以奔赴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适用文题】热爱;你最出彩;身边的诗意……

【追问:生活的意义】

在节目当中,洒脱幽默、被誉为“段子手”的余华,也曾被挫败打倒,面对一波波退稿,自嘲稿件在“全中国旅游”。

做过五年牙医的他,为了能调到文化馆工作,开始尝试写小说。书稿一直在投,一直被退。退回来的次数实在太多了,邮递员都懒得敲门,直接把信封从围墙外面扔进来。从开始写作,到在一线杂志上发表,他用了6年时间。他用一句诗意的话来总结自己曲折的写作经历:“在黄色的大海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当刚写完一篇小说后,余华一度不知道往后该写什么。有一天,他听到了一首叫《老黑奴》的歌,被老黑奴的“以歌报痛”深深折服,写出了《活着》。在仅有的一生中,我们即使不断地跌倒,也要去寻找快乐,既然要活着,就要好好活下去,这正是《活着》的意义。

微点评: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而我们都是过河的人,渡河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别样的人生。”渡河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沉浮,因此容不得一丝懈怠!我们都希望在渡河的时候能一路风景一路歌,却又生怕操劳了自己娇贵的身体。而事实是,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反而总是亮闪闪的。打开生命的正确方式不是懈怠,不是沉沦,而是操劳和坚持,是乐观和豁达。

【适用文题】迎难而上;韧;摆渡人生之河……

【思考:我们需要读什么样的书】

在节目当中,房琪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关于读不懂的书有何见解?”

西川说,他最早是被看不懂的书给打开的。年轻时的西川读《古文字源流丛考》,读一批不太看得懂的书。但正是这些看不太懂的书,培养了他对历史的好奇。

余华说,在小学时,第一次读《孔乙己》,读了无数次也读不出什么東西来。到了35岁,他再次翻开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时,就彻底陷进去了。“鲁迅先生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书海浩瀚,比起读得懂的书,可能更多的书是一时读不懂的,需要反复读,才能和这些书真正地相遇。但是读不懂的书能打开一个陌生的世界,让人带着好奇心去涉足新领域,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阅读的意义!

微点评:

与一本书的相知需要时间,“阅读不是马上让你学会什么,马上让你掌握什么,当你在阅读一部好作品时,你会忘了自己的存在,那种乐趣是无穷的。”经典就是经得住重读、历久弥新的好东西,终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我们心里的余香。

【适用文题】热爱;时间的力量;留香……

猜你喜欢
史铁生余华苏东坡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学无止境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