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社区的探讨

2023-07-17 09:25李志荣
新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社区融合

李志荣

【摘要】道德与法治既是小学教育中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其他课程相融,同时也离不开小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因此,弄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现状、原因,发动社会各级力量,让这门课程走出课堂,融入社区,充分利用社区生活中鲜活的真人真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社区;融合;策略

人类要和谐共存,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的行为举止必须遵从普适的道德与法治规范,而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小学阶段起着奠基的作用。小学老师要如何培养少年儿童,才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是非对错,让其思想和行为充满正能量。在这个阶段,学生将老师视为楷模,听老师的话胜过家长的说教。其实,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协作。要培养小学生道德法治观,离不开课本和课堂,更离不开社会实践,而社区是小学生最直接的社会实践环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难以像语数外用分数高低来判断,这门课程在学生、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语数外等课程重要,或者被冠名为“豆芽科”之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学校本身对这门课程是否重视,从课程教师和课程时间的安排就可见一斑;部分老师在备课时草草了事,甚至根本不进行教学设计,拿着课本就进教室,然后照本宣科,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教学任务,也没有课后的要求,或者只是口头随便提些要求,也没有追踪与反馈;大多数学生以语数外成绩名列前茅而自豪,很少有学生因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成绩优异而被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多数学生家长也只知道有语数外,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连课程名都说不完整。

2.专业师资缺乏

尽管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应试教育而言,这门课程就显得无足轻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不少学校都未能(或不愿意)按相应的师生比例配备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导致思政课专业教师人手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多由学校领导、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3.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教室和纸质教材构成了传统教学的三大组成部分,由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是传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但是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与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形成并不一样,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形成正确全面、具有共性的道德法治观念。尽管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但相关教学素材未得到及时更新,难以与时俱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难以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素材,或者虽有一些素材但未充分运用。这样的教学单调乏味,无法抓住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让被批评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社区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1.理论基础

由于时代发展,人们的社交空间无限扩大,传统族亲和姻亲形成的乡邻交往空间已经被陌生人社会所代替。用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族规乡约已经被社会公德所代替。社会公德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必须遵从共同的道德法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具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民等公民素养。社会公德要求社会中的人要具备合作、分享、责任、参与等公共道德品质,而社会公德的培养,必须从小进行,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融入社会公告领域。

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根据小学生日常生活范围和接触的人、事和物为基础,并在其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坚持以少年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基所在。”[1]虽然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培养诸如集体精神、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等,但是相对于纷杂的社会,还是过于单纯,在学校接触的多数是同龄人,没有其他生活环境体验,他们通过老师传授的或者在书上学到的社会道德意识,都是抽象的,难以代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离不开社区这样的社会公共环境。

2.现实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用社会的人,如果仅仅凭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灌输,造就的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纸上谈兵式的“书呆子”。只有让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与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才能教出与时俱进的人才。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生活的空间范围多数在小区和就近的社区,但小区的社会实践资源有限,范围过小,提供不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需求。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一般都有医院、学校、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也有个体户、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工厂等不同的社会团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在社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将课堂理论与社区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能够满足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又能与小学生生活的家庭密切相关,兼顾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几个方面。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社区的策略

1.利用社区资源,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尽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的内容和图片基本上都源自于生活的真人真事,成人觉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但在小孩子心中难免茫然。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请到我的家乡来”,如果照着书本教学,可能学生要么记得别人的家鄉,要么记住的仅仅是一串地名,亦或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如果教师能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带领学生站在舞凤山文昌宫旁,仰望蓝天白云,感受清风拂面、阳光和煦,倾听南充本地历史名人陈以勤父子的治学为官之道,让学生为家乡感到自豪,则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勤学奋进,为家乡为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2.融入社区生活,增强道德法治意识

俗话说,无数次的说教,不如一次亲身体验。就如你给孩子说玩火危险,但他对这个“危险”的理解远不如一根火柴烫着他的手指来得深刻。在法治规范教育中,要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更离不开生活的实际。

比如,在进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节课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就离不开学生进入社区的街道、超市、医院等地方,观察和感受人们在交通、购物、就医等各种日常生活中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如,行人或车辆闯红灯的现象,挤公交车抢座位的行为,就医时不排队直接插队的情况,同时观察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身的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引導他们辨析这些行为是否正确,探讨或者举例这些行为造成的后果,让学生从自身开始做一个守规则的小公民,并通过学生们的行为举止感染或者提醒身边的人遵守规则。

3.发掘社区人才,拓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师资有限的现状,发掘社区内德高望重的、热心下一代教育的专职工作者或者志愿者,聘请他们担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道德模范演讲员等,让他们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贡献力量。让学生去消防队参观各种消防器具,了解消防员的工作,观看火灾视频,请工作人员以案说法,传授火灾逃生的方法,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牢记安全的重要性,不以身犯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在“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这节课的教学时,针对女童安全的特殊性,南充五星小学育新校区就邀请学生家长,在社区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罗女士,为女学生做“防性侵增意识 家校共育护成长”的讲座,罗女士讲座案例丰富真实,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未成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让他们在成长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性侵,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4.各方协同,培养五育并举的合格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将德育放在了“五育”的首位,要求:“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并提供了一些方式和方法,总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接受教育。

如前所述,社区是小学生的最佳实践场所。要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社区,离不开街道、社区、学校以及家长各方的配合。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配足思政课师资。教育主管应该关注各校专业课程师资的比例,给学校配足专业对口、年富力强、热爱孩子的思政科教师,为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进程,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人才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

第二,学校排课时要合理安排时间。要让道德与法治课走出课堂,融入社区,一周一节或者零散的两节课堂时间是不够的,一次活动至少得两个小时左右,但是如果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思政课老师人手不够、精力有限,也会挤占其他课程的时间。因此,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可以考虑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某一段时间同年级通排、两节课连排,并与综合实践课结合,这样在社区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足。

第三,学校、社区加强沟通、合作。社区内有很多可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机构、场所,但很多机构为利益而生,对不能为他们提供多少利益的学生活动并不支持和接纳;而有些场所的所属单位并非因为利益的原因不接纳小学生,而是觉得麻烦或者怕担责而不情愿学生去开展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街道社区、学校领导多方出面与各级社团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进社区活动中,由于不可控因素增加,如果单靠思政课教师,维护学生纪律、照顾学生安全都忙不过来,就更不用说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了。这时候就需要动员社区内的志愿者,让他们参与到维护纪律、留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中。同时,有些资源每个社区都不止一处,这就需要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冗杂,有些资源仅仅只有某个社区才有,比如消防队、博物馆、科技馆。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时,这就需要统筹安排,以免应接不暇,草草了事,没法深入进行。

第四,家、校联动。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中选择各行业优秀人员,成立家长讲师团,请他们不定期地进入校园为学生现身说法。南充五星小学在今年3月份就开展了“家长亲子课堂”活动,邀请每一位学生家长走上讲台,讲述生活中的故事,通过家长们的讲述,小学生更能通俗易懂地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在获得更多生活经验的同时,也感受到父母之爱。在此次活动的基础上,聘请家长作讲师,成立“家长讲师团”,并由自己的孩子亲自将聘书送到他们手中,通过这项活动,家长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为家庭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如果有优秀的家长讲师团,社区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第五,政府多方支持。办好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辟相关专栏,进行新闻报道,专题讨论等,发动社会力量,收集和宣传学生及其身边的鲜活案例、典型事迹等,为学校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德育素材,并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提供舆论、场地、经济等的支持和帮助。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离不开实践基地,如果仅仅利用现有的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革命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道德观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如公共行为准则、劳动习惯、法治精神、组织纪律等意识,还需要在实践中形成,这些品德有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习得,有些则需要建立实践基地。而建立实践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普及,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多的变化,各种不利于社会制度和社会法治的行为不断出现,社会公德缺失现象并不少见。这些现象的改善和根治需要教育先行,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培养过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有效地融入社区,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社会影响都是积极的,但需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常规,协调各方,克服各种困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光全,鲜于文珍.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要义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02).

[2]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OL]https://news.sina.com.cn/c/2019-07-08.

[3]卞开元.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08).

[4]叶飞.当代道德教育与“公共人”的培育[J].南京社会科学,2020(08).

[5]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究,2019(0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社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社区大作战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