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实践研究

2023-07-17 09:25丁晓芹
新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实践研究

丁晓芹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斷推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培养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当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现状,探究优化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长;实践研究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他们在祖国大地这块沃土上竞展娇颜。然而在农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个体—留守儿童,虽然生长于瓦砾石缝间,但也渴望生长,也想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可是他们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与孩子聚少离多,缺乏交流沟通,导致孩子的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期,道德生长也出现了停滞,为其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儿童时期正是人性格养成、道德生长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和填补这些缺失,从儿童立场出发,了解儿童道德生长的需求,关注他们道德发展的过程,帮助他们找到道德生长的落脚点。

一、当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现状

在乡村小学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孩子,他们或骄纵自满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自己是家中、班级的小霸王;或胆小羞涩,羞于表达,充当班级的灰色儿童;或懒惰拖延,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坚持的韧劲,缺乏自己动手创作的勇气和信心。调查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留守儿童。

他们的身份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当下的农村在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已经摆脱了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年轻的父母已经不甘于固守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年轻父母踏上了追梦的征途,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这就无法避免地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是富足的,家长也是有求必应,唯一遗憾的是成长过程中的缺乏陪伴和关注。虽然父母也经常通过电话、视频交流,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鞭长莫及。有的家中甚至爷爷也外出打工,只剩奶奶留守。这个年龄阶段的奶奶,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奶奶的溺爱、偏袒、包办形成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偏颇,导致了部分孩子精神贫困,道德缺失,举手投足不文明,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己动手创作的勇气和信心,骄纵、自我、懒惰、自卑等性格也彰显无遗,这些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近日民政部、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设立专门的儿童主任,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1],这不仅仅是关注儿童的身体安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也开始受到了关注。我们应该努力让留守儿童追寻这一束光源,成为这束光,散发这束光,在课堂上过有道德的生活,在生活中做有道德的人。这样,他们的身上所折射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填补家庭教育空白,探索一条以留守儿童道德生长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当下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我们一线老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优化当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主要策略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2]。儿童的道德成长离不开道德教育,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实施者,如何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预设教育环境,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更清晰的世界,从教育中汲取力量,内心产生尚美尚善的需求并外化成具体道德行动,便是当下教师需要践行的方向和目标。在充分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灵期盼、生活困惑、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探求解决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路径,正面引导,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生长,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在家长的努力、学校的关心、社会的关怀中,其道德素养向着健康、文明、正确的方向生长,是我们实践研究的最终目的。

1.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筑建牢固的道德生长基地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生活区域,肩负着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在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后,创造一切契机,广泛利用教育资源,为孩子筑建道德生长的基地,充分挖掘道德生长因子,助力孩子的道德生长。

(1)用故事唤醒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认知。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他们渴望听着故事长大。儿童可以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智慧,故事中的美德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故事里的生活与儿童的生活相融,故事的情感与儿童的心灵相撞,故事里的角色与儿童的身份相换,心灵的滋养,就是道德的生长。

故事把孩子带到了一个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世界,从故事中他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真善美、假恶丑,在故事情境中正视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从而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笔者曾经在给小朋友讲《牛良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大家都对王母娘娘恨得牙痒痒,沉浸在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中,为能有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而欣喜不已时,戏剧的一幕出现了,小祺同学不满意了,他觉得这样的结局不合理:对于牛郎来说是不公平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对于织女来说,可以天天看到牛郎,可是牛郎一年却只能看到织女一次,也太煎熬了。喜鹊天天都要来搭桥,工作量太大了。大家一听都觉得有道理,都用质疑的眼光看着笔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体会牛郎织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种种束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学生受到勤劳、能干、善良、吃苦耐劳的品德教育。此时道德的种子已经萌芽,大家都喜欢牛郎,自己俨然就是牛郎的代言人,开始为牛郎抱怨叫屈了。

于是笔者对孩子说:“月若无缺,何来世人对圆的期盼,对月的构想?牛郎正是在这种期待憧憬中,保留了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认真地生活,踏实的工作,只为七夕那天以更好的自己与织女相遇,鹊桥相会从此才变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通过引导让孩子知道大团圆固然让人高兴,缺失也是一种美。人无完人,结局亦如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喜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有情人得以相聚,虽苦犹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助人为乐的种子根植于孩子的心中,让道德之光照亮课堂,道德意义之水在课堂里流淌,让学生的心田生长出道德的绿芽,过有道德的生活。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让孩子在德育故事里不断熏陶,汲取古人的营养与力量,增长智慧,培养德行。所谓见贤思齐,榜样的示范,引领着孩子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小的故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孩子在故事的浸润下陶冶情操,培育健康心灵。

(2)用问题驱动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意识。留守儿童的特点是习惯性接受、自卑、喜欢逃避、缺少主动思考或不会思考。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的道德生长亦如此,没有疑问,何来生成。什么是儿童该做的?什么行為是有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教会孩子每天这样的问问自己,相信也会为他们筑起道德的高地,促进道德的长足进步。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始终紧扣一个“疑”字,以孩子的好奇心为探究的基点,已有的学习经验为载体,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刨根问底。

如在执教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我能行”中,本课聚焦的是自信心的呵护和培育,然而有些敏感的小朋友会发现尽管自己很努力,但依然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不敢轻易尝试,总觉得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不对,出现了习得性无力感和轻微的厌学情绪,情绪也变得异常暴躁。因此在这堂课就抛出这样的问题“我什么能行?我为什么行?我还有什么不行?我怎样才能行”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孩子深思,激发情感,启迪智慧,问题驱动,螺旋上升,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提问中树立自信心,学生由疑而解,形成生动的思想,良好的品质,正确的行为,让孩子明白,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树立今天还不行,明天可能行的发展观。良好的心育,才能夯实道德生长的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3)用活动课程践行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班本课、心理健康课等都是培养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主阵地,更是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它们的学科意识强,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孩子在这片沃土上吸收营养,打造心灵驿站,养德润心。当孩子对正确的道德行为还处于懵懂期时,这些课程的主题性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道德生长打下基础。

如执教“我是未来科学家”这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孩子对“科学家精神”这个名词比较陌生,通过讲述、倾听、观看等多种途径,具体了解邓稼先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深度剖析邓稼先身上所具备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等科学家精神。生动的文字、铿锵的誓言、感人的画面,多种形式的活动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近距离感受科学家高尚的家国情怀和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使抽象深邃的思想形态变得可感可知,科学家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并生根萌芽开花,引领他们走上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道路。道德意识在生长,道德行为在养成。

2.以家校联动为纽带,形成道德生长的合力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家校联动才是最佳路径。目前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了一种误区,就是觉得孩子教育纯属学校的范畴,家长不闻不问理所当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生长。孩子是敏感的、聪慧的,即使家长不在身边,可是他们的态度、行为、语言隔着屏幕、电话,孩子也能体会,继而效仿。家庭教育的水平是留守儿童道德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校沟通,才能实现留守儿童的双向成长。

我们所面对的家长,有一部分还是独一代,他们当中有些也是在父母的宠溺下长大的,以自我为中心,常年在外,对孩子关心甚少,教育孩子的事情就落到爷爷奶奶身上。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爷爷奶奶的沟通,让他们在已有带娃的经验基础上,融入现代科学教育的方法,互通共融,最大限度避免隔代教育的弊端。学校为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设立专人专项开展特别关爱。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课堂,定期对家长宣讲科学教娃的知识和讲座,为家长指明育儿的正确方向,及时矫正家长的传统观念;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微信群、钉钉群等网络媒介,宣传家校共育的积极性、重要性,及时互动沟通交流孩子的境况,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建立统一教育战线。适时家访,每学期都要对学困儿童、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孩子的居家生活环境、居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与家长探讨孩子道德健康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让家长和留守儿童在感受学校大家庭关心和温暖的同时,积极努力地自我成长。

3.以社区实践为支点,撬动道德生长的原点

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留守儿童在社区这个大熔炉里锤炼,对其道德的生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留守儿童在社区实践为支点,撬动其道德的生长的原点。如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帮扶特殊儿童。跟特殊儿童一起玩耍、游戏,播撒爱心、同情心,增强逆境成才的自信心,同时感受健康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当下幸福的时光。

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广阔的土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收集落叶、采摘桂花、观察树木,摸一摸,踩一踩,体验感悟生命的律动,劳动的快乐,培养劳动的品质,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是爷爷奶奶抚养,养成了懒惰、孤僻、敏感等性格,通过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取满足感和充实感,可以缓解这种情绪。大家在田野里,你种豆,他栽苗,我挑水,互相配合,挥洒汗水,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合作的愉快,在劳动实践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实现全面育人。

加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优化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策略,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规范的道德行为,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地区的稳定,社会的进步。

总之,道德的生长关乎着孩子的一生,关乎乡村的振新。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创设促进留守儿童道德生长的条件,佑护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家玉.农村留守儿童语言沟通能力障碍分析及小学语文教学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张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2(04).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实践研究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