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023-07-18 02:51姬顺超于伟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姬顺超 于伟峰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依据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人口资源禀赋等作出的自己的选择,是指引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是引领中国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集中回答和解决了未来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走向、实践路径、依靠力量以及中心立场等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性,又极富中国特色,内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深邃底蕴。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底蕴,对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五个“中国特色”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掌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中国特色”的普遍规律、感悟中国式现代化五个“中国特色”意蕴主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繁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1]。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挑战与考验,也是红利与优势。迄今为止,世界上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以美国、西欧、日本为代表,这些国家或地区总数不超过30个,人口规模总数不到10亿人。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遵从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理念,围绕我国基本情况,举全国之力投资教育、关注人民健康起步的。这十年,更多人的命运因更好的教育而改变,美好生活因更可靠的收入而充实,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兜底,更加普惠安全的医疗卫生护佑人们的身心健康,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条件不断夯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尽管我国依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但随着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巨大的人口压力显然已不是阻碍中国奋进前方的障碍负担,相反正不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利因素,中国正经历从人力资源大国过渡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改革“阵痛期”。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聚焦人民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个人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同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关注人民合理关切,这不仅是由我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更是由社会主义本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底色所共同影响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新征程中,坚决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彻底满足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伟大荣光的夙愿追求,真正践行我们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的庄严承诺。在全面贯彻“十四五”科学规划的宏伟蓝图及未来推进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我们既要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规模的巨大优势,不断把提升人的自由发展推向更高阶段和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三个核心维度深度融合的结晶成果,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萃取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滋养的集中体现,为寻找到这样一条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党和人民付出了巨大艰辛努力,成功引领中国人民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深刻得益于社会主义逻辑和现代化逻辑的同频共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沿海拉动内地,工业反哺农业,有步骤、有条件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销声匿迹,对整个世界形成了巨大冲击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首的“仇共势力”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加紧输出其“普世价值”、大搞文化渗透、肆行“和平演变”,并妄言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人类的共同归宿,“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定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聚焦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现代化的步伐。经过党和人民几十年的奋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百年的工业化路程,这实质上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基本立场观点,在现代化道路、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模式的扬弃、超越,并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创新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我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的成功探索,这种探索深刻凝练为一条落后发展中国家“后发赶超型”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自身发展的智慧与理念为世界上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拓宽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和途径,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固有观念和僵化思维,有效避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逻辑陷阱。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过“共同富裕”这个政治话语,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系统地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共同富裕既可以说是目标和追求,亦可表征为途径和手段。共同意味着公平,富裕体现为效率。稳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兼顧效率与公平,统筹建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运行体系,依法调节过高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比例,不断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规则,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依靠团结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创造出来的,这预示着社会全体成员皆可凭借“自己动手”之方法进而达到“丰衣足食”之目的,所有的社会成员均享有追求自由生活的乐趣与条件。共同富裕的目标绝非敲锣打鼓、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把握,共同富裕绝非毫无差别的同步富裕,而是遵循地区经济水平、正视地区发展差异等综合考量的必然结果,这也就决定了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成的共同富裕,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贯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至上的共同富裕,是不断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着力建设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的共同富裕,根本上有别于西方政治极化、两极分化、社会撕裂、民粹主义泛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遵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认识更加明确,充分展现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之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要达成的目标使命,而人民赋予了共同富裕本质内涵、鲜明特色,一切发展创造最终都要落实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不只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同时也弘扬了和平发展、公正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着中国智慧。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发展力量、建设基点立足于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体现为强大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应注重发挥好精神文明的固本强基之效,协调适配好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良性互动,从而不断推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广盈。纵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一些率先迈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暴露出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的顽瘴和痼疾;而那些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现代化质量与水平先天动力不足、后天改革乏劲的国家则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陷入了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两极分化的逻辑窠臼之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诸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现代化”的一般元素和中国要素,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又着重突出中国特色,内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深滋厚渥,创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我国从一开始搞有计划、有目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候起,就明确强调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强调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明确指出那种偏离抑或离开精神文明进步、搞单一物质文明发展的所谓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根本不合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4]。新时代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们已不再单单满足于物质消费带来的“精神快感”,而是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在新时代很大程度上具化为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精神力量的极大增强、精神生活的极大充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客观依据,着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做好当下工作的必然之举,同时也为党聚集整合社会资源、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抓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既彰显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共同价值、道德操守,亦凸显了民主、公平、正义、安全、和平的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准则,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中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形塑了世界上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结果来看,人民中心是其始终如一的价值指向,深刻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和人民的郑重承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其提出与确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具体要求,也关系到人类子孙后代永续发展,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尺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經济社会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此,我们在对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的关系上,要坚决摈弃以生态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短暂开发的传统思维,坚决回避引发人与自然对立冲突,必须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方针,毫不动摇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继续坚持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方式。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必须树牢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倡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共生,与西方资本主义“过分关注人,关注资本”现代化模式有根本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就是无休止地消耗自然资源、征服自然界的过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极端思维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矛盾。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并且指出,这一充满暴力和血腥的资本积累是维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精神大厦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资本家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要求获得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要采用更隐蔽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自己的勃勃野心。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对自然进行疯狂扩张,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枯竭,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最终使人类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应着力避免这一发展弊端之反噬,秉持绿色与和谐、可持续发展共识,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大自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也对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上、法律上、制度上、组织上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加强生态保护问题、建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亲自主持中央全会,下定决心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为保护自然环境,相继颁布了许多法规,举全党之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新发展理念得到充分贯彻落实,助推了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完善,高质量发展正在持续取得更加明显实质性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民共识,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前景日益光明亮丽。生态环境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下,我国表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应具有的风度形象,并采取建设性措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将《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提交联合国,与联合国环境署及其他国际机构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届会议,作出了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历史性承诺,用中国行动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向更理性、更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绿色低碳”也成为当今时代最热门词汇之一,并逐渐被纳入到各国政府施政理念之中,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制度,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变,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其主要路径,目的是推动沿线发展中国家分享绿色发展的成果,通过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有特色的形式,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逐渐完成后续人员、受益者参与者对引领者、贡献者的作用转变。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全球低碳行动,提出要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创新型国家。这些闪耀于人类社会的公益性举动,根本目的就在于“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5]。“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6]。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窠臼,跃出社会生产与自然索取的张力、对抗之关系境界,寻找到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现代化之路,它不仅避免了在实现现代化征途上我国陷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绝路、死胡同,同时也为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和模式,扩宽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和谐、稳定的生活方式。在同世界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大潮中,中华民族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努力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既不断丰盈了民族文化传统、淬炼了民族特性与韧性,同时亦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时代贡献。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程的灵魂内涵和根基所向的正是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秉承和践行的价值理念正是深镶在中华文明精神宝库的“和合、和谐、中庸、和衷共济”等思想资源,是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奉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的现代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多、资源禀赋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处理好本国事务进程中开拓新局面,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的重要体现。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执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严格遵守国际法和相关国际关系共识,广泛参与世界治理体系、国际准则的构建制定,积极解决世界和平、发展两大难题并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理念,积极援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以对话协商来化解分歧、消弭争端,为解决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献。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的和平,同时又表现为结果的和平。简言之,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具化为走和平发展之路,同理,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宏阔目标的中国必将以自己雄厚强大的力量来反促世界和平,为世界和平增添中国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陷入了战争苦海和灾难深渊,这一切皆源于信奉强权政治逻辑实现现代化的欧洲发达国家以及“脱亚入欧”的日本,这些国家曾依恃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疯狂建立殖民地,破坏民族国家和领土主权完整,攫取掠夺丰厚的物质资源和财富,加剧了被统治民族地区的积贫积弱,从而为其完成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为之输送利益的服务机构“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其肆意薅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羊毛”提供了便利。直至今日,西方某些国家仍在继续这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野蛮行径,利用其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快速精准打击的军事力量,大搞金融霸权、制度霸权、文化霸权、网络霸权,用以支撑其现代化大国的超级地位。那么,具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滋养、社会制度的中国,是否能够以一种和平、和谐、和睦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现代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必然的。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不仅是中华文化长期浸润滋养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适应我国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和世界人民呼声的正确选择。我们所进行的和平发展道路,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生活、不断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期待期盼的建设之路,同时也注重关切全人类发展进步。这些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价值思想,不仅上升到党治国理政、国家意志的高度,而且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长远规划的重要借鉴,并在中国发展建设、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全方位落实。譬如,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通过对话交流、文明互鉴、经济合作等形式加强国际之间的友好合作联系,积极寻找利益共同点,做出最大努力化解矛盾分歧,依靠自身积累的力量推动世界和平,从不搞以附加政治条件或其他目的对外援助;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对内搞活经济、释放经济主体发展活力潜力同对外高度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结合起来,把坚持自力更生同广泛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同开展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交流互鉴、互学互鉴;始终把具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体的国内大循环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广阔市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提升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巩固内外联动、资金融通、贸易畅通的现代化经济模式,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描绘的未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宏伟图景,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实道路基础之上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必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完成。历史和实践证明,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类价值追求,是一以贯之坚持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康庄大道,不仅走得对、行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六、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凝结着党和人民的辛勤探索、智慧创造,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找到的一条适合国情的强国富民之路。这条科学正确的道路浓缩了党和国家苦难辉煌的过去,诠释着党和国家日新月异的现在,昭示着党和国家光明宏大的未来,这是一条历史传承之路,亦是一条助力国家腾飞于世界之路。“惟其艰巨,方显勇毅;惟其磨砺,更显荣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永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信心,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一定能够书写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史上更加辉煌璀璨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4.

[3] 毕照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逻辑指向[J].科学社会主义,2022(5):97-106.

[4] 宋才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党政研究,2022(6):4-14+123.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4.

[6]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78.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