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教育民生思想

2023-07-21 09:18邱勋宇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均衡教育公平

邱勋宇

【摘 要】自古以来,以民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先贤的庶、富、教有关论述,到近代有识之士的教育民生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的论断,无不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期盼,从改善教育民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直面当下教育民生面临的问题,在理论上指出了实现教育民生的方法和构建教育民生的评价指标,在实践上积极探索,以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当中丰富教育民生思想。

【关键词】教育民生思想 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 教育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6-0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这对教育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来看,教育民生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具体。这些崭新的论断和提法为学术打开了更宽广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本文具体梳理民生与教育的关系及民生的历史渊源。

一、教育民生思想的含义与历史渊源综述

教育民生是对中国古已有之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渊源。民生即民众之事,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民生观。

(一)教育民生思想的含义

1.教育民生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民生即民众之生计。教育与民生的关系,按照学者谭维智所言:“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各種社会问题的核心地位,是中国几千年政治、哲学、文化、教育思想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最早对教育民生思想加以表述的是孔子。孔子将民生问题分为庶、富、教三个层次,教育被放在最高也是最后的层次。”[1]根据孔子的教育民生思想,提高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发展教育即为民生,教育能够作用于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具有改善民生的价值和社会功能。换句话说,教育民生的含义就是国家和社会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改善民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教育民生的分类

教育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从纵向来看,教育分为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从横向来看,教育由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校构成。朱国仁把“教育民生分为基本教育民生、一般教育民生和准教育民生”[2]三类,其分别为国家强制保障的教育、法律规定政府应予以保障的教育、法律规定应予以支持的教育。该教育民生依据学段来分类,这显然不够,还应根据教育民生的内涵,将其划分为教育培养人的自由、全面、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和功能两个方面,兼顾教育功效和教育本身。

近些年,国家强调要抓好教育民生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这些都是基于人们对教育民生的迫切需求所采取的策略。同时,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倡“五育”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3.教育民生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问题即为民生问题。邵彦敏等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从满足人的本性即需要出发的,而这正是民生的本质所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生产力是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前提”[3]。教育民生的价值取向讨论即为教育的本位讨论,教育民生价值取向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关系,互为依据,缺一不可。教育民生最大的价值即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

张晓燕等人认为,教育民生的功能包括“培养民生主体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素质”“充实与提升民生主体的精神生活世界”“提升民生主体的幸福能力”[4]。当下,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应有功能,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教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更好地发挥教育民生功能。

(二)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1.古代先贤的教育民生思想

教育与民生的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到有关民生的论述的,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该句中的“民生”与当下倡导的民生基本同义。孔子的教育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庶、富、教”之间的关系上,“庶”即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富”即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教”即发展教育事业和使人民受到教化。“庶”和“富”是“教”的基础和发展条件,而“教”反哺“庶”和“富”。孟子提倡:“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荀子也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王符提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许衡认为:“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孟子、荀子等古代先贤继承了孔子的民生哲学思想,强调了“民”和“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以民为本,国家才会安宁;也只有通过教育,民众才能有礼仪,社会才会获得进步。

通过我国古代先贤对教育与民生的阐述可以发现,从地位来看,教育与民生处于相同地位,都是管理国家必需的条件。但是从服务的领域来看,在封建社会,教育服务于封建政治、思想统治。由于教育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是互相分离的,没有直接服务于生产力发展,虽然古代也有农、医等方面的教育,但是这些方面的教育都不是主体。而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改善民生主要是为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控制人口,稳定社会统治根基。因此,古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主要目的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通过教育和关注民生,实现思想统治和社会统治。

2.近代教育民生思想

鸦片战争以来,有志之士和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提出改革封建制度的设想。1905年,随着存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深刻影响了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当属孙中山,他先后提出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业救国等,主要做法为积极兴修水利、建铁路、建学校等民生工作。孙中山认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只有把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中心都归结于民生问题,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历史的中心,研究清楚民生问题,才会找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5]。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他根据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现象,提出实行平民教育,实施“三大方式”“四大教育”,推动了中国的乡村建设,使普通平民学到文化知识,在文化素养、社会意识、民族觉悟方面得到启发和提高。梁漱溟、黄炎培等有识之士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注重农业技术传播、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农民文化教育,旨在为破败、落后的中国农村寻找出路。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各阶层人们更加深刻地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愚、贫、弱、私”的社会民生状态自然成为人们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有工作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生产能力,使个人能够自食其力,社会得到发展。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把教育当成实现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和手段,社会民生是目的,兼顾个人和社会发展。

3.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民生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指导、启发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民生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关心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社会生活和发展利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要依赖于物质资料。王歆指出:“人类生活对于那些直接的物质资料的依赖性,它形成了民生的最基本内容和重要载体。”[6]这决定了人要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劳动生产,解决劳动生产即为民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劳动生产问题,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教育民生思想的根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教育民生思想不断得以实践和扩充。该时期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发展文化教育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1977年以来,邓小平非常重视民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教育科技领域为突破口,提出“科教兴国”,恢复高考制度等。江泽民关注民生问题,重视教育在解决民生问题当中的作用,重视人才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列为社会事业和民生要素之首,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等内容,教育民生思想得到极大丰富。

综上所述,从我国教育民生思想内容的发展历程来看,古代的教育民生思想是通过教育和民生的手段,来实现思想统治和社会统治,主要目的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近代的教育民生思想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社会民生状态,要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现代的教育民生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论述的影响,旨在通过教育等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民生的功能经历了“政治思想功能—社会功能—兼顾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统一”的过程。

二、改善教育民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改善教育民生的理论思考

1.实现改善教育民生的方法和路径

随着教育民生思想的不断深化,直面当下教育现状,人们对教育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首先,从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政策视角进行分析,司晓宏提出“重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依法规范各种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7]。朱国仁主张通过“继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完善社会投入激励机制”“健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8]三个途径实现不同类型的民生。邵彦敏从教育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从‘城市中心转向‘关注农村的‘城乡均衡发展”[9]政策,制定面向弱势区域的教育补偿政策。邓凡更进一步指出,教育政策制定应“完善教育民生政策体系”“解决教育民生政策执行梗阻问题”“积极促进公民参与教育民生政策制定”“坚持教育民生政策的预见性”[10]。其次,从教育民生观视角进行分析,张晓燕等人认为“树立教育的民生价值观是实现教育民生功能的前提”[11],逐步构建起民生导向的教育政策、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民生导向的课程改革。韩月提出教育民生论的实现需要“轻灵的服务型政府”“具有多元理念的教育系统”“合理发声的利益联合体”[12]。再次,从人民群众对教育民生获得感的角度进行分析,阮成武等人认为“精神生活不仅是教育民生的重要向度,也是教育民生建设的必取之径”[13]。陈一铭、陈朝新提出,“民族教育的民生内涵使少数民族个体的发展都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的发展、精神的发展、幸福的发展”[14]。教育民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要起到改善生活水平和充实精神需要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最后,从学校综合改革角度进行分析,向钢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从“联合整治,打造平安校园”“重质重量,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统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多管齐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新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5]五个方面落实。而王歆认为要奋力推进改革深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上可知,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是当下学者比较关心的民生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学者们从教育政策和机制、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受教育权、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基于多元的民生教育价值观提出制定教育民生政策的思路,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民生导向的学校综合课程改革。

2.构建教育民生的评价指标

为了更好地评价教育在实现民生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构建起教育民生的评价体系。许日华、张真柱认为“建构教育民生指标,需要正确认识国计与民生的关系,并把教育民生问题及其指标的建构放在二者关系的视野下来讨论和理解”[16],即教育要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只有教育实现了国计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和保障民生。反过来,教育在实现和保障民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发展。教育在实现国计发展与实现和保障民生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关系。因此,建立的教育民生評价体系必须具有政府管理、公平分配、公共服务等理论依据,才能支撑起教育民生的实践。另外,教育民生评价指标构建必须遵循层次清晰、系统性强、有代表性、易于操作、可描述性、可评比性、可监测性等原则,主要指标可分为办学性质、受教育面、教育公平、办学效果和教育贡献五个方面,并根据主要指标建立起更加详细、可数据化的二级指标。国际上由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包含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指标,为我国评估教育民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提供了参考。

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问题在于,关于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民生方面发挥贡献的相关评估进展缓慢,缺乏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民生方面的评估体系和全国通用的、统一的评价体系,例如教育均衡评估、教育公平评估、教育民生思想状况评估等。

(二)全国各地改善教育民生的实践探索

通过归纳全国各地改善和发展教育民生的实践探索来看,主要围绕着完善教育政策方向开展,包括向落后地区倾斜、提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帮扶贫困群体、加强职业教育等方面,例如广州市为解决义务教育的“择校热”问题,构建起广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工程,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加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构建起改善学生体质的“宁夏模式”;北京市实施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了六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残疾学生平等参与、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以教育民生观引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优质发展。总之,教育在推动国家发展、社会服务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大有作为,需要以更大的力量发挥教育作用。

三、展望我国教育民生的发展

随着对教育民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民生实践的不断开展,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思考如何把对教育民生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变成不断丰富我国教育民生思想理论的良方,以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又在实践当中进一步形成和丰富教育民生思想理论,使教育民生思想更加具有生命力。为此,教育者要以问题为导向,深耕教育民生实践,满足人们需求,更好地丰富教育民生思想。

当下我国教育民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教育发展水平在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都表现出不平衡的特征,教育公平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树立教育民生思想,直面问题,从教育政策、人、物、资金投入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继续发力,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谭维智.国家视角下的教育民生论[J].教育研究,2014,35(12):4.

[2]朱国仁.从国计到民生:关于我国教育民生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4):36.

[3]邵彥敏,金鑫.教育政策的民生价值取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6(10):227.

[4]张晓燕,孙振东.论教育的民生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5):41-43.

[5]张菊香,黄海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44.

[6]王歆.新时代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求知,2018(7):27.

[7]司晓宏.“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真正确立: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改善民生”角度论述教育问题的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98.

[8]同[2]37.

[9]同[3]231.

[10]邓凡.教育政策如何关注民生[J].教育学术月刊,2014(8):62-63.

[11]同[4]44.

[12]韩月.罗尔斯差别原则视角下的教育民生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8-9.

[13]阮成武,徐雪莲.论教育民生的精神向度和取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3):50.

[14]陈一铭,陈朝新.刍议民族教育的民生功能[J].高教论坛,2017(5):123.

[15]向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打造“教育民生工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11-12.

[16]许日华,张真柱.教育民生指标的建构与评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1):141.

猜你喜欢
教育均衡教育公平
强抓学校管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教育均衡发展大环境下的高中语文“平等”教学
智慧学习服务内涵、特征及体系框架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