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具融入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07-26 08:12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付芝云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流程图工具思维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付芝云

一、思维工具解读

思维工具即思维可视化工具。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赵国庆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将其分为八大思维图示法、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三大典型可视化工具。这里指在小学中段重点融入思维导图和八大思维图示法。

八大思维图示法原名为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是海勒(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的一组思维可视化工具。研究表明,人们容易将思维地图与思维导图相混淆,本课题采用“八大思维图示法”来指代它们。八大思维图示法共包括八种图,分别是: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形图。八大思维图示法中的每一种图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思维技能,如圆圈图用来支持头脑风暴和联想,气泡图用来描述或想象,双气泡图用来进行比较和对比,树形图表示分类,括号图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流程图表示事件之间的顺序关系,复流程图表示因果关系,桥形图则用来表示类比关系。

北师大赵国庆博士的研究表明,八大思维图示法和思维导图是人类隐性思维显性化的体现,具有不同的特点。运用这些思维工具,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现状说明

在2022版新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思维可视化工具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陕西省一部分小学的语文课堂也开始尝试使用思维导图;而八大思维图示法能否运用在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中,还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研究后得出结论。

依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指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期。一般认为,这个关键期在三、四年级。因此,小学中段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更应该得到有效提升。

三、课堂实践研究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时的场所,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所做的著名的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表明,教师在课堂中的期望效应可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对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融入思维工具进行的这一课堂实践研究非常有必要。

以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精卫填海》为例,教师在充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参考用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溺、衔”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溺、衔”等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4.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的教学重点是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教师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来组织教学,相继使用圆圈图和流程图思维这两种思维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思维)

1.交流话题:神话故事的特点。

2.看图猜一猜:看谁先说出故事的名字?

预设: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愚公移山 女娲补天

3.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书写、读课题)

4.圆圈图发散思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用圆圈图板书:谁、起因、经过、结果(见图1)。

图1

设计意图:八大思维图示法中的思维工具——圆圈图可以激发人的思维。本环节,教师采用圆圈图做板书,记录下学生发言中的关键字:谁、起因、经过、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接下来的教学,为下面的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回顾学法,初读课文(启发思维)

1.回顾文言文:对文言文,你了解多少呢?学习文言文,从朗读开始。(板书:朗读)

2.组织学生用不同方式读课文。教师评价:自信满满、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3.教师范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意(促进思维)

2.理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1)指名读句子。

(2)句中的“少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仿照本句介绍自己?

3.理解: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默读,圈出动词。

学生汇报发言时,教师依据学生发言用流程图记录下面四个动词:

游 溺 衔 堙

紧接着,借助流程图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秦明月小心地接过,拿在眼前仔细地看,这是一张用黑色的木头做成的物什,呈“卍”型,沾满血迹。秦明月不确定地问:“你是说东西就在死者的腹腔中?”老马说:“是,就在原本是肾脏的地方放了这东西,其四脚一样长,都是4厘米,看起来应该是木质的,但具体是什么木质还不知道。”

(2)指导“溺、衔”的书写,交流记字方法。

(3)用“游”组词。女娃游玩于东海,她会看见什么?玩些什么呢?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开心)谁能读出这份开心呢?

(4)“溺”是什么意思?想象女娃溺水的经历。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受吗?

(5)精卫填海的原因。

(6)精卫长什么样子?小老师介绍,教师补充资料。

(7)图中的精卫鸟在做什么?与文中的哪个句子相对应?

(8)“衔”是什么意思?“堙”怎样理解?

(9)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理解“常”的意思,让学生想象。

(10)想象故事的结尾。

(11)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持之以恒,坚韧执着,坚持不懈)

(四)小组合作,讲讲故事(展示思维)

1.小组合作:发挥想象,抓住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这个故事。(教师巡视,参与合作)

2.推选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相继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的小组合作和代表上台讲故事这两个教学步骤,都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教师板书的两种思维工具——圆圈图、流程图来完成。圆圈图提示学生要讲清楚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流程图“游—溺—衔—堙”帮助学生把故事的过程讲得详细、完整,加上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很巧妙地用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拓展思维)

1.播放视频了解《山海经》这部奇书,了解《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出处。

2.向学生推荐阅读《夸父逐日》。

不仅《精卫填海》一课如此,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相继在多个教学课例中融入了不同的思维工具。例如,在《搭船的鸟》一课中融入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激发习作思路,在《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诗教学中用思维导图总结出古诗学习的五步法,用双气泡图对比《鹅》与《白鹅》两篇中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复流程图分析《金色的草地》一课中草地在一天当中变色的原因和结果……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成果分析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辑,通用于全国各地学校的小学语文教材。它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融入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2017年完成编写和审编工作,2019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所有小学统一使用。

从小学中年级起,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致分为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这五大领域。其中积累运用是学习重点,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和习作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以上五方面的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至关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是核心,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线教师在教学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融入思维工具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多次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不同思维工具之间的差异的认识逐步提升,在教学时逐渐准确把握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着力点,提升了自身的校本研修能力。教师更能找准八大思维图示法和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的切入点、着力点,从而突破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将思维工具融入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对教好统编人教版教材,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思维工具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动态推演,监视故事情节

思维工具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文章、课程知识点的深度学习探索,教师须利用思维工具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同时让学生站在文章结构的顶层,对其中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有效分析论证,以此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结合“故事山”等学习工具,在讲述叙事性文学篇章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以及相应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展现。通常情况下,故事情节涉及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等多个部分,教师需指引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故事山”来对其中的起因、经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探索,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入“故事山”等学习工具的过程中也需要创设相应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在讲解《盘古开天地》过程中,教师须让学生对文章开头以及结尾进行连贯学习,明确盘古开天地的目的,同时再对文章中的高潮部分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对开天辟地的过程进行学习。为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的核心意义、语言要素,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概括文章前中后各段落的段意,同时让学生学会独立划分文章的主体结构,完成文章层次的有效探讨、说明。除此之外,利用“故事山”等小工具,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作品的过程中,也能根据自身的理解,对空缺部分进行有效填充、补齐,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掌握故事情节的基本发展脉络,从中抽选出关键节点,实现层次化学习,从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学习印象。总体来说,“故事山”思维小工具将故事情节的演进规律、演进过程向学生进行了完美高效的展现,在讲解优秀文学作品期间,教师可利用相应的“故事山”工具完成对故事情节灵活高效的处理,同时也能进一步渲染文章氛围,使学生能快速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矛盾关系,能理解其中的情境冲突、认知冲突,从而调动学生持续深入地进行学习。另外,教师在引入“故事山”等思维工具的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学生能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实现对课内外知识点的衔接,以此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二)引入人物类思维工具,聚焦事物人物的描写

通过对小学中年级阶段的语文篇章进行研读探讨不难发现,文章涉及大量人物描写、事物描写,同时对人物以及事物的叙述性教学也是语言课程的核心要素。教师在语言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事物形象进行有效分析,如对人物的精神外貌、言行举止以及内心活动进行研讨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对人物的鲜明特色进行深度思考,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结合“人物类思维工具”,明确人物描写方法,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课文中的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从而为学生在后续进行描写创作提供相应的支撑。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便涉及大量描写人物类的课文,如《黄继光》等,同时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也要求学生学会自我介绍,并且在写作期间学习“自画像”,因此教师在本单元教学环节可适当地结合相应的人物类思维工具,让学生对文章中所涉及的核心人物的语言情感、心理特征、行为外表进行学习,从而掌握其中核心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讲解《黄继光》的过程中,对黄继光堵机枪口所具备的英雄人物品质进行描述,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自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认知,对黄继光此时的心理活动进行学习探索,从人物的外在形象、心理活动两个层面出发,对人物特色进行有效学习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技巧、描写方法,因此,结合“人物类思维工具”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感知人物的色彩变化、情感变化,引领学生在后续创作过程中,找到相应的切入点。

猜你喜欢
流程图工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