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2023-07-26 04:33敖显泽
高考·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核心素养

敖显泽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历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方法创新,改进历史教学模式,要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高度来开展历史教学。以历史育人、以史实感染人、以伟大历史人物塑造人,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做有热度的历史教育者,做有温度的历史教学者,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发展也尤为迅速。教育变革进程加快,新理论、新思维和新方法接踵而至。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理论、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冲击下,要实现蜕变是会经历阵痛的。但是不转变观念,不更新知识,不调整思维,必然为时代所弃。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步入新时代后,要重新审视历史教学,重新定位历史教学的意义,自我革新,与时俱进,才能做好历史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大德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推动新变革。伴随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教育新思想层出不穷。教师唯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时代之变。历史核心素养与大德育观都对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概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对于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要求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上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史料的能力,列举史料实证历史的能力。更要求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逐渐具备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科学精神、世界意识、健全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直面社会现实,逐步具备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极强的专业素养。

(二)大德育观

随着历史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大德育观念也随之盛行。所谓大德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简单理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从多领域、用多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所有学科教师都要在自己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当然历史学科也不能置身事外,理应发挥好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历史核心素养与大德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课堂上都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缺乏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史实对学生进行能力素质培养的意识,不会适时利用史实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随着历史核心素养观念、大德育观念的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已经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迅速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要以史育人进行德育。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要着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就必然要求历史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重心,以历史育人、以史实感染人、以伟大历史人物塑造人,做有温度的历史教学者,做有热度的历史教育者。

(一)以身作则,影响学生情感养成

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身作则,不断地影响学生。在当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与专业实践四个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即学科理论与学科知识,作为历史教师就是历史学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即学科教学能力,作为历史教师就是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展现出来的技能;专业精神即从业专注力和从一而终的坚持精神,就是始终致力于历史教学的专注度;专业实践就是主要将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能不能以历史史实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有没有以身作则。不可否认,教师能否严于律己正成为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

教师能不能约束好自己往往成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威信高低的先决条件。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既反映了传统,也是现实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能否做到,要以身作则。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另外的生命个体。可如果作為教师自身就无品德可言,影响力又从何而来呢?可见,一个好老师影响数代好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理想,也是学生的人生幸运。

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但要致力于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更要拥有专业精神和崇高品德。要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有气质感染学生,以超凡的见识引领学生。只有给学生持续的正向引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唯物史观,培育学生正确三观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历史教学常常忽略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而学生三观不正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一生不幸,若如此则是教育之不幸。如果要避免这一教育悲剧的出现,自然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干预,要在学生思想迸发的高中阶段对学生三观的养成进行合理化引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追溯到唯物史观的养成。从根本上看,唯物史观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强大基石,也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坚强基石。唯物史观从根本上给予学生认知世界、人生和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茁壮成长源源不断提供养分,始终助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认知世界万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过程;培养学生不务虚、只唯实;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守正道、坚持真理;引导学生抗御人生挫折,直面社会考验;让学生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这些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都要教给学生。唯有如此,未来方才可期,才会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充满正义和良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树立榜样,培养塑造学生情感

历史课堂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枯燥、无聊、死板、毫无吸引力的课堂。作为有全新使命担当的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全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体验、有收获,给学生呈现丰富有趣、活泼生动又学有所获的全新课堂。在历史教学中,往往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教学到一些历史人物时,就应该以历史人物突出的功绩与辉煌的过往,给学生树立榜样,冲击学生心灵,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有所触动,自觉向历史人物学习,树立起在历史发展中留下自己身影的人生目标[3]。既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又促进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以史育人,以历史人物感染学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干云豪气;学习刘秀、张角等人,身在乱世却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勇气;学习刘彻、王莽等敢于变革的精神;学习司马迁树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学术志向;学习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的爱国誓言;学习张骞不惧未知恐惧,毅然踏上“凿空之旅”的无畏勇气;学习苏武绝不“屈节辱命”,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外交精神;学习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人生追求。两汉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就应该要适时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如此种种,在历史教学中不胜枚举。作为历史教师,要通过精心收集的史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解读史料、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中掌握历史知识,感悟人生真谛,让学生知识和情感皆有收获。从深层次来看也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培育学生精神品质。

(四)鼓励评价,增进学生情感认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师生探究学习、情景互动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可以相互影响彼此的思维和情绪。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要充分注意到无论是师生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生生互评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都要倡导以鼓励评价和欣赏评价为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鼓励意识和欣赏意识。这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快乐与自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又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情感教育渗透[5]。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一句鼓励的话极有可能点燃学生对未来的期盼,一句伤人的话完全可能熄灭一个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因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学会科学表达、准确表达,多用赞美性语言走进学生心灵,以换位角度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多与学生沟通,构建科学、合理、有利、有节的师生和谐关系。在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是小大人,学生在乎的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事实上学生期望得到更多的理解与鼓励。作为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亲近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鼓励和沟通。既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教学目的,也培养学生情感,这才是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教育过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生生间情感的养成。教育要追求人类精神发展与内在和谐,要体现对人思想形成的终极关怀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充分体现教育过程人性化。

(五)思辨培养,教会学生自立自强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若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设立相应辨析点,开拓学生思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同时,在学生离校期间还应让学生家长加以监督,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修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学会独立自主,做到自立自强。

例如,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从大单元、大概念历史教学来看,教师在讲述“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相关内容时,会讲到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一超多强。而之后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相关的问题,现在有许多国家叫嚣冷战,美国就秉持冷战零和思维,围堵中国,那么大家认为中美之间是否会进行新冷战?中国将如何应对这次挑战,把握相關机遇?借助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使学生知晓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中总结规律,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跳出兴衰周期律,防止“后人而复哀后人”的现象再次出现。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人类利益共同点增多,最终人类必将连成一个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学生树立起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和相互探讨等形式,通过学习和相互交流,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成为见解独到、思想活跃、独立自主的高中生,成为能够肩负未来的学生。

(六)多样活动,在实践中教育学生

今天的历史教学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仍然是故事教学、理论教学。而事实上,历史教学也是一门重视实践活动的学科。历史学科有历史地理学、历史考古学这样实践性强的学科分支。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实践教育的意识,加强实践体验,知行合一,这样历史教学才能走得更好[6]。教师有意识地开展多样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轻松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得到教育。可以开展课堂内的活动,如小组合作、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会寻求团队合作,学会分享成果,学会照顾、关心和换位思考等人际之间情感需求,进而在情感良性发展上有所收获,好的性格因子也在彼此间相互交换,学生在情感上也会得到共同成长和进步。也可以开展课堂外的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走近历史遗迹等活动,让学生宁神静心去感受历史、感受生命,感受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的不易与艰难,从而养成博大的胸襟与气度。

(七)文化育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走近历史文化,自能感受到国学厚重。古代先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教师就要从中优中选优,传递给学生。用厚重的文化感染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出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学子[7]。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积极求进,做好学生的引领者。

如在教学到古代文化时,教师要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国学中道德理念,接受国学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明德向善、学礼树德的基本道德理念。当然教师更该明德知耻,强化师德。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教师的师德之大、责任之重。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树立教书要育人,育人先育己的教师价值观。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传统道德中的五礼、五耻,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四大智慧: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使學生从小树立崇尚道德、明礼知耻、重义轻利、讲信修睦、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在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时,通过介绍诸子百家思想精髓,让学生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从人生的不同层面去培养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传统的五常八德。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教书育人,更要树人树德、育人育己,明教师时代之重任,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这才是我们历史教育者追求教育发展的至高境界。

(八)学习“四史”,厚植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对“四史”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一个百年大党的成长和成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充分感受东方巨龙的艰难腾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教师在教学近现代史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所做的艰苦努力,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学习到敢于与帝国主义做坚决斗争,实现民族独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决心与勇气;要让学生学习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使学生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要拿来也要创新;让学生看到大国之治的不易;要让学生在红色历史的学习中树立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从小树立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信念。要让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崇拜人民英雄、革命英雄,要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要用“四史”浸润学生,让学生成为有信仰、敢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要用“四史”涵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九)及时补位,发挥育人补位功能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时代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选择面更广,走班教学成为常态。走班教学会导致传统班级管理的缺位,因而每个教师都应该是管理者,全员德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历史教师也要学好德育、班级管理。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补位角色,成为班主任道德教育、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实现班级德育的协同推进。这可以看成是现实管理中的补位,而同时还存在思想上的补位。教师要看到,教师角色定位不再是单一的教学角色定位,而是多元角色定位。教师是教学实施者、是德育管理者、是文化的研究者,所以教师要不断研究不同新课题,在不同领域发展自我,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发、高考咨询、生涯导师、德育导师等方面下功夫。面对学生,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一狭隘的知识讲授,而是涵盖知识拓展、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如果教师不重视自己职业素养的发展,必将被淘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势必是走班教学,无论是大走班、小走班都会对传统班级授课制形成较大冲击。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学习德育、班级管理,这也将是教师专业转型的重要研究内容。教师在思想和实践上都要树立起育人补位思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德育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方能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总之,随着核心素养、大德育观的提出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快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再度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重新规划我们的历史教学,力求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多维度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超然品质;让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看清形势、认清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去面对未来,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因此,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袁满.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J].吉林教育,2022(1):28-29.

[4]胡青.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J].快乐阅读,2013(5):34.

[5]蒋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路径探索[J].智力,2022(1):103-105.

[6]余祯银.浅谈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1):54-55.

[7]刘开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7):127.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