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新政”视域下硕士研究生创新潜力提升思路探索

2023-07-28 09:18赵东旭乔新歌肖雯张金凤霍毅欣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赵东旭 乔新歌 肖雯 张金凤 霍毅欣

[摘 要]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事关国家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文章在对北京理工大学某一级学科在国家2014年实行新的硕士生推荐免试政策(简称为“保研新政”)前后若干年生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站位与培养细节并重的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做法,主要包括制订高质量的培养方案与采用教授授课模式、开展课题组指导、优秀师资配备优秀生源、过程管理规范化、目标牵引。文章对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选、毕业生学术论文发表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潜力;指导模式;“保研新政”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011-04

若把本科生培养看作人才培养基础环节的话,硕士研究生培养则是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或者说是转承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尽管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学和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以硕博连读为主,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仍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头戏,涉及的培养单位多,涉及的学生人数也远远多于博士研究生。推免生是硕士研究生整体中的优秀生源,为此教育部在已有文件的基础上,于2014年7月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以切实保障考生自主报考,维护招生单位之间公平竞争、科学选拔[2],其最关键之处即自2014年起任何高校不得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我们称这项政策为“保研新政”。毋庸置疑,极少数高校会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生源,而西部高校或国内影响力不是特别大的高校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3]。无论怎样,对接收的推免生和通过统考录取的生源进行高质量的培养,是学校、基层学院、学科和导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努力的方向。下面,以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某一级学科为例,介绍“保研新政”对本学科招生的影响以及本学科在培养机制创新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成效。

一、生源变化趋势及分析

本科生在拟报考心仪的研究生专业和招生单位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主要考虑培养单位在国内的综合性影响、个人的实力匹配情况、所在学校往届学生的考取情况、拟报考单位的地理位置等。学生报考我校,有两个主要原因。(1)慕名而至。我校作为国内比较著名的理工科大学,服务于我国国防建设的许多军工专业。这是亮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学子报考。(2)地理位置。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众多的科研院所是北京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各层次生源招生、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的先天优势。

“保研新政”出台前,各“211工程”或“985工程”建设高校及其他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留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优秀生源,而“保研新政”出台后则要重新“洗牌”。据估计,全国综合排名前20的“985工程”建设高校受到的影响比较有限,其他高校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因此,为吸引和接收优秀生源,各高校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招生宣传。为吸引优秀生源推免到我校或报考我校,我们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参加全国或地区性的招生宣传、学科夏令营,相关导师到部分学校进行定点宣传,在校优秀生源回母校做宣传等;另外,我校对优秀生源的界定是相对宽泛的,主要包括推免生、“211工程”或“985工程”建设高校及统考录取时综合排名靠前的优秀生源,这些学生入学后会在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评定、“转博”等方面得到优先考虑。

表1给出了我校某一级学科2012—2017年的研究生录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本学科所接收的推免生比例并未呈规律性变化趋势,本学科所录取的“211工程”或“985工程”建设高校统考生源自2014年开始明显高于2012年和2013年,直至2017年该数值变化并不明显,而2014年录取数据说明本学科自2013年起已逐渐被高质量生源地的学生认可。从优秀的生源(推免生)层面看,各高校考研和保研学生经过“市场磨合”已达到一种动态平衡,部分高校的“阵痛”已经过去,推免生的录取已恢复常态。

表1  2012—2017年某一级学科优秀生源的录取情况

单位:%

[年度 接收推免生的比例 录取学生中“985工程”与

“211工程”建设高校生源的比例 2012 4.3 22.5 2013 23.8 31.8 2014 29.2 60.9 2015 47.6 59.1 2016 16.7 56.0 2017 14.3 67.7 ]

二、高站位与培养细节并重的创新能力培养理念

我校采取的培养理念可归结为“高站位與培养细节并重”。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确保新时代下的硕士研究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高端的科研眼界、宽阔的思维视野、超强的思辨能力,并建立一个重在细节的研究与结果梳理过程。

(一)制订高质量的培养方案与采用教授授课模式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方案和授课模式极为重要。培养方案决定了硕士研究生要掌握何种知识架构,授课模式决定了硕士研究生要学习的理论和技术的内涵与外延,二者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何种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然后再与毕业论文设计共同促进硕士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完善。

在进行培养方案修订时,依据对国内外相关高校的调研,我们为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构建了一套兼具学科前沿、专业基础、学科交叉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其科研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供一个属于生物学专业的较为宽泛的知识/技术体系(框架),以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思维方法的培养为主,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因为常规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理论或方法在数小时内即可解释得非常清楚);(2)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解决生物学领域的理论、技术问题所应掌握的科学/规范的思路;(3)有益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

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并不是指教学内容愈前沿愈好,而是愈能提升创新潜力愈好。为确保所确定的培养思路得以实现,本学科的每一门课程至少由两名教师任教,而且主讲教师是教授。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解析若干个理论或技术的产生过程,包括已有理论的推论或已有实验结果分析、实验验证、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呼应与否定等,强调有方法论的引入。其次,鼓励授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目前教学团队教师已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多篇;要求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学习、翻转课堂、研究型学习等方式,以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力求从知识性讲授过渡到思维方式的引领。最后,因为生源多元化,如有工科、理工科、师范类、农业类、林业类学生,所以尽管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相近,但其动手能力差别很大。为此,我们通过开设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等4门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实验必修课、选修课来缩短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差距。

(二)开展课题组指导,指导方式各有特色

尽管科学研究需彰显教师的独立性,但是本学科仍然倡导导师应围绕凝练的几个学科方向形成相对紧密的科研团队,以办出特色、办强方向。为此,在进行硕士研究生名额分配时对团队进行政策性倾斜,通过双选,使课题组拥有相对充足且乐于从事本方向研究的生源,同时确保了课题组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并非单一导师的指导。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凝练的学科方向、完善的研究条件等能否真正落实,要看科研团队或课题组的具体指导情况。

本学科十分重视不同科研团队的文化和学术氛围的营造。本学科形成了若干个相对成熟的科研团队,除通常的研究汇报间或有最新文献介绍的定期组会外,每个团队都有各具特色的指导方法。有的团队尤其强调有宽阔的科研视野。每年新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研习几个月后,课题组会安排教师对课题的整体研究方向、思路、技术进行介绍,以使新生从懵懵懂懂到豁然开朗。有的团队尤其强调对典型文献的解析,如论文课题、文献背景、研究思路、结果分析、论文写作特色、对自己科研的启迪等的介绍,使学生有种“跟着大师走”的感觉。有的团队则注重论文写作,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完成一篇论文初稿后,具体负责的教师在充分阅读后会在专门的组会上对论文进行大到整体架构,小到个别词句、图表的大小比例的点评与修改。这项工作虽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受益人数较多,而且达到了硕士研究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有的团队会要求研究生每两周至少研读1篇中文文献和1篇英文文献,并且给出评价。其他不再一一列举。

(三)强调强强结合——优秀师资配备优秀生源

在当下,研究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越是高层次的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越是强烈,因此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趋稳而各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增速明显。各培养单位在结束与其他单位的优质研究生资源竞争之后,又要解决已入学的研究生资源的分配问题。为了确保学科的重点方向和特色方向得以持续发展,学院和学科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流的团队要配备优秀生源;新生分配采用学院主导下的“双选”模式;对指导教师限定招生人数,以保证培养质量。一般每位教授每年可招收2名硕士研究生,每位副教授及讲师可招收1名硕士研究生,团队和“四青人才”等可以优先取得多余的学生名额。从有关机制运行的结果看,虽然每年都有少量导师没有招到硕士研究生,但大部分导师和学生均比较满意。

在“双选”前,学院通过导师的专题报告开展“展演”,并对全体导师进行统一介绍,这样既给新生展示了本学科导师的队伍和方向,也顺利实现了“双选”。

(四)过程管理规范化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培养单位都建立了共性与个性兼具的管理和服务体系[4-9]。本学科在我校研究生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下,建立了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硕士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按照日常管理清单实施管理、监控、提醒等;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学生工作组对教学质量、学生权益维护等进行监督。重点体现在:(1)形式上严控时间节点。本学科对学位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的评阅、答辩等环节均设有严格的时间节点。(2)学术上由学科严把质量关。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完成论文后,需首先提交学科责任教授小组审查,并实施院内盲评,硕士研究生需盲评意见进行修改。此外,我校研究生院还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外送盲审,截至目前,所抽取的学位论文全部达到学校要求。答辩由学科责任小组组织,分组进行。(3)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每年对新入选导师和新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硕士研究生心理、沟通技巧、学术道德、危机干预等。

(五)目标牵引

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具有高标准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能够从事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等。论文发表要求是一个可以量化考核的指标。我校学术委员会对不同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本学科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或以上水平的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含专利)。在具体执行时,各学科可以指定各自细则,学院要求可以高于學科要求,导师要求可以高于学院要求。从实际情况看,这几年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发表的论文多以SCI期刊检索的论文为主,若仅从发表论文的层面看,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三、培养效果分析

尽管不同学科对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不同的要求,如政治素养、家国情怀、职业素质、创新潜质等,但真正落实的还是在课程学分、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科研论文等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应多维度、多层级、多方位地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测评[10-11]。目前,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发表论文已经是诸多大学的惯常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基于某些学科和导师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已由核心期刊刊登升级到SCI收录。下面以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为指标对本学科的培养质量进行分析。从本学科近几年毕业生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比例稳中趋降,而SCI收录论文的比例稳中趋升;从发表论文的质量看,也呈现出比较理想的发展态势,如表2所示。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相对充分的招生宣传工作,本学科在国内相关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较高比例的优秀生源。重要的是,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管理措施,我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了较高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潜质。

表2 2014—2019年毕业生发表论文统计

[毕业

时间 毕业生发表

核心期刊论文比例(%) 毕业生SCI收录论文比例(%) SCI收录论文的

最高影响因子 2014年 32.0 8 2.5 2015年 60.0 25 2.8 2016年 41.0 41 2.9 2017年 32.0 36 13.7 2018年 18.2 27 12.6 2019年 50.0 19 9.5 ]

注:①由于每年级都有一定数量比较优秀的生源“转博”,而这一部分学生发表论文的比例要高于平均值,所以本表统计数不包括“转博”学生发表的论文。

②2019年的数据不够全面,即未计入毕业生在2020年发表的论文。

四、结语

硕士研究生培养事关我国高端人才的培养,从更深层次看,关乎培养单位能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基础科研工作者、研发队伍和劳动者,关乎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长远看,关乎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和转型。在全社会对生命科学研究寄予厚望的当下,连同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在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认为,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在供需两旺的形势下,数量上的喜人局面凸显出质量上的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各学科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实质性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比如几乎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几天,甚至当天,不论是按分配的模式还是按“双向”选择的模式,他们即隶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或单个导师。对此,我们思考是否可以这样改革: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学期内先参加多个导师的课题组活动,了解了课题情况、课题组运作情况后再最终确定参与哪个课题研究。论文发表问题同样是令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均十分纠结的问题,毕业时有论文发表要求,对多方是一种动力,但有时也会出现为论文而论文的现象,甚至将高质量的论文“拆解”的情况;毕业时若无论文发表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力无形中会有所减弱,而且硕士研究生本身也会觉得缺少了某种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东西,尤其是第一作者的论文。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对所培养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校正社会评价的滞后性和非全面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各高校在今后的培养工作中认真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批示[EB/OL].(2020-07-29)[2021-08-20].http://tv.cctv.com/2020/07/29/VIDEksnCsARg48oweg0xj4Pf200729.s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EB/OL].(2014-08-04)[2021-08-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eoe_778/s3261/201408/t20140804_172730.html.

[3] 保研新政不分校内校外推荐 中西部高校陷困境[EB/OL].(2015-11-02)[2021-08-15].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11-02/doc-ifxkhcfn4265503.shtml.

[4] 郝晓美,方国华,仲建峰,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7(7):125-126.

[5] 刘月桃,邱翔.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8):43-44.

[6] 李鹏,宋晨虎,张瑛洁.研究生培养质量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0):79-81.

[7] 盛明科,罗娟.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中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基于X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1):54-60.

[8] 郑飞中,吕建新,刘洁.地方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6,37(5):77-83.

[9] 钟勇为,梁琼.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的误区与出路[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42-47.

[10] 黄宝印,王顶明. 探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  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1-4.

[11] 王傳毅,徐冶琼,程哲.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构建与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56-62.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提高办法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取向探析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责任与使命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硕士研究生学术热情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