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的听障学生古诗赏析教学策略刍议

2023-07-29 17:12张圆圆
成才之路 2023年21期
关键词:听障学生文化素养意境

张圆圆

摘要:古诗用词讲究、意境优美。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感,更好地解读古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审美情趣,涵养审美情怀,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巧妙引导,亲近古诗,即文法上的认同和故事氛围的营造;想凑填造,解读古诗,即由字想画晓词义、拼凑美画入诗境、填词造句通诗义;情境朗读,品悟诗情;编写创作,展现诗意。

关键词:审美视域;听障学生;古诗赏析教学;意境;教学策略;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G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1-0129-04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绮丽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短小精练,用词讲究,意境优美而又思想深邃。学习古诗,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审美情趣,涵养审美情怀。然而,在目前聋校古诗学习中,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诗句的解释和背诵上,忽视古诗的美感。部分教师习惯于按照“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划分停顿,朗读古诗”“解词析字,理解诗句”“把握文意,体验意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使学生无法体会古诗的意境。要想让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美感中去探究诗歌内涵,感受诗人情怀,就要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

一、古诗赏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古诗以想象为基础出现画面感,从而产生美感,这就是对古诗最基本的审美感受[1]。由于年纪和生理上的缘故,小学生的想象力较强,对古诗的感受较深[2]。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各种感觉都激发出来,让他们的审美情绪得到充分调动,让他们将美的感觉融入古诗所创造的艺术空间中。比如,学生在郊游中,见到落日晚霞,会很自然地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沙漠中旅游,会很自然地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许多情况下,古诗可以将诗人心中所想,却无法言传的情感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2.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最富创造性的因素,它指的是将知觉获得的表象进行改造、重组,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惠崇春江晚景》描述春天来临时,桃花开放,绿意盎然,小动物(野鸭、河豚)享受着春天的温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映成趣,抒发了作者对春的赞叹与热爱之情。学生运用想象再现意象,充实图画,能进入诗的意境。

3.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抒情的表现形式。在审美情感方面,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在《暮江吟》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白居易”的角色中,感受这首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唤醒心灵中独特的感受,激发审美想象,培养审美情感。

二、听障学生所面临的审美困境

1.审美观与正常人不同

听障学生只有视觉审美,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去欣赏,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欣赏上。具体而言,听障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美学的评判和交流[3]。他们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出美学的观念,即便传达了,也主要是通过手势。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手语学习,一般人是不能理解学生要表达的意思的,这导致学生在审美交流上有很大的障碍。

2.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对美好事物进行评价和欣赏

通常,每个人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周围的美好事物进行鉴别、分析、品评和欣赏。在评价美好事物、欣赏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会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深化对美好事物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树立起一种健康、正面的美学观念,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良性的审美行为[4]。然而,对于生活在“沉默”世界里的听障学生而言,要感受到这一切是很艰难、无助的。他们通常只能通过手语与人进行交流,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对美好事物进行评价和欣赏,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不能自由地与人交流。

3.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接受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对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从一组艺术作品中发现美。审美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培养对美的欣赏和感知能力。审美教育关系到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方向,听障学生因为自身的原因,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5],如不能正常地交流,不能正常地评估艺术作品,不能正常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审美视域下的听障学生古诗赏析教学策略

1.巧妙引导,亲近古诗

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古诗,加之生活经验积累不足,很难独自解读古诗,心理上对古诗这种文体有一种抗拒感。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6]。

(1)文法上的认同。古诗由于受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限制,在表达上存在词语活用、句子倒装、成分省略、语句收缩等文法特征。听障学生由于本身生理缺陷和特殊的认知特点,在平时表达的时候,习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眼来表达,而忽略把这些重要词汇连贯成句的连接词,这一特点与古诗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古诗产生认同感,从而深入探究、理解与体会,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2)故事氛围营造。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和了解写作背景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古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借助多媒体展现文字、图片,播放视频。这虽然充分利用了学生“视觉优先”的认知特点,但往往会忽略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借助一张张图片了解古诗写作背景的同时,教师可给这些图片加上一些情节描述,串联成小故事,教学效果势必会更好。以《绝句》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功能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述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东川漂泊而重返成都草堂、闲居浣花溪旁的故事。学生听完故事,不仅了解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同時心中还会充满好奇:后续的发展如何?结果怎样,由此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

2.想凑填造,解读古诗

古诗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传颂不衰的古诗是美的一种象征。美的解读方式和美的氛围可深化学生对古诗的赏析程度[7],亦可促进学生与古诗情境的高度融合,加深阅读体会,激发情感体验。“由字想画晓词义”“拼凑美画入诗境”和“填词造句通诗义”三种教学策略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各有各的魅力,但又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美的解读。

(1)由字想画晓词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例如,《悯农(其二)》一诗的解读,就可以建立在学生已知的事物意象之上。教师在让学生读《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可提问:“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物,哪些景?”在得到满意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词让他们想到了这些物和景,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解词析字。

主动的发现总是让人惊喜,主动的探究总是让人充满激情。有时,学生会碰到一些释义特殊的字词,如《绝句》中的“青天”一词。“青”字在他们的概念中是颜色,但把“青”和“天”联系在一起,就知道天不可能是青色的,这里的“青”必定有其他解释。此时,学生便会借助词典,或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探究。

(2)拼凑美画入诗境。在古诗学习中,学生可以把一个个零散的物和一个分散的景拼凑成一幅美丽的画。以往,教师习惯于呈现一幅完整的画,引导学生诗画对照来理解古诗,在不经意间,就错过了引导学生营造诗境、感受诗意的契机。殊不知,学生在对小物小景拼凑的过程中,不但会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而且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古诗进行解读,同时还能感受拼凑过程中的惊喜,这份惊喜会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快速、巧妙地掌握关键词眼的意思,是学生在拼凑过程中发现的惊喜之一。在《绝句》的学习中,学生在拼凑“黄鹂”和“翠柳”时,根据生活经验,会把“黄鹂”放在“翠柳”之上。这样,“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鸣”字的意思和词性不需要教师讲解也会显而易见———鸣叫,动词。第一句诗,正因为有了“鸣”字,整个画面开始变得生动。参照“鸣”的词性,借助对“白鹭”和“青天”的拼凑,学生也就不难理解白鹭是在天上飞还是正在向天空中飞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就这样轻巧地被突破了。在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时候,学生无法直接拼凑出窗和西岭千秋雪的位置,这也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但由于“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的场景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来,他们就会想:作者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色的呢?此时,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提示:“嘴里含着糖”可以说“嘴含糖”,那么“窗含西岭千秋雪”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学生通过对比、思考,便会合理地想到“西岭千秋雪”是在“窗”里面。这样,不仅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还确定了作者的位置,诗句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一幅完整的画也已然在学生眼前呈现出来。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意向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精练的语言创造出深刻的意境。因此,学习诗歌只有融入意境,才能体会其内涵。拼凑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深层意思,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走入诗境。学生手中拼凑的物,所构的图,就是诗人当时看到的景。

(3)填词造句通诗义。古诗在用词造句上独具匠心,这也让它有了特殊的句法现象,有些成分,可能省略,也可能倒装,但永远都不会缺少主语、谓语和宾语。学生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结合拼凑的景,想象自己就是诗人[8],就能很好地解读古诗。

如在《悯农(其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拼凑了一幅一位农民伯伯给禾苗松土、除草的场景。谁?农民伯伯。干什么?给禾苗松土、除草。句子的主干很快就能确定,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诗句给主干加上修饰词和连接词,让句子更符合当时的场景,更具体、更形象生動。学生在获得“农民伯伯给禾苗松土、除草”这个句子后,会结合“日当午”,给句子加上“中午”和“太阳高照”两个修饰语,接着再对“汗滴禾下土”进行补充。学生根据诗句很容易想到“汗水滴到了禾苗下面的泥土里”,同时他们会想到要和“中午”“太阳高照”相对应,便又给句子加上“一滴滴”的修饰语,变成了“汗水一滴滴地落到了禾苗下面的泥土里”。

当然,并不是每个诗句的解读都是顺理成章的。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碰到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诗句进行解读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励、唤醒、鼓舞”。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校园内常见的名言名句,学生平时都有所了解。教师可激励和引导学生对比“三秋”和“千秋”,“万里路”和“万里船”,同时出示一张蜀地到东吴的地图,标注好两地之间的距离约为三千五百里。学生看到三千五百里的时候,便会质疑,明明只有三千五百里,为何说万里?既然不是万里,那么也不是真正的千年,“千秋”和“万里”不过是虚指和夸张而已。

古诗教学仅以单一的诗文理解感悟为目的,这也仅是“授之以鱼”,而注重语法意义上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做到“授之以渔”。

3.情境朗读,品悟诗情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获得语言的途径,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而朗读是帮助他们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其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古诗的韵脚,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但在读上不做太高要求。对于平仄,教师可让学生用手语打声调来体会抑扬顿挫,至于停顿,则可以采用“‖”和“|”进行区分,停顿的时间长一点用双竖线,短一点用单竖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义”不仅指意思,还指意义,学生在情境中朗读重视的也是悟意、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

虽然大部分听障学生口齿不清,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有声语音系统,每个汉字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都有单独的音。教师可借助手势舒急缓柔,配合丰富的体态语和随文变化的表情引导学生朗读。前提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场景。这个场景可借助教具营造,也可借助多媒体影像。

例如,在朗讀《悯农(其二)》一诗时,笔者用了一个根据诗句意思制作的吟唱动画。这个动画用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画风,快速地把学生带到了作者所在的那个年代,生动地呈现了作者看到的景和联想到的物。在丰富的画面中,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在炙热的正午在田间劳作的艰辛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特别是农家小孩在院子里吃饭,饭粒掉到了地上,其父马上过来教育的场景,让学生受到教育,萌生了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想法。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诗情。

由情境中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诗人想表达的思想[9],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引导,不仅能让学生在美中发现更美的东西,还能让学生作为主角,打开诗人惜字如金的嘴巴,开始侃侃而谈,谈对古诗的想法,谈对生活的见解。

4.编写创作,展现诗意

学生在快乐解读古诗,感悟诗情之后,其想象没有到此结束。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编写故事,或进一步为诗配画,或排练舞台剧,让他们用想象力来创造美好,展现诗意,拓展诗意。

喜欢故事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联系脑海中所浮现的场景,对诗句进行深层创作,把它变成一个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充满情趣的故事。还以《悯农(其二)》为例,在学生自己的故事中,这件事是发生在夏季,天气很热,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小狗趴在地上直吐舌头,农民伯伯的锄头是破旧的,水罐是磨损的,他穿的衣服打着补丁,头上还有一顶草帽遮阳。

喜欢画画的学生则把自己所想到的细节都在课上所拼凑的那张画中描绘出来,经过补充,那张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个别思想活跃的学生,开始策划在“六一”或者“元旦”文艺会演中,创编舞台剧,呼吁学生尊重劳动成果,节约粮食。

在美丽的氛围中,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在轻松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古诗以美的内容、美的情感流传于世,教师理应用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它,解读它。

参考文献:

[1]王晖,张琴芳.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2013(34):69-72.

[2]陈丽娜.论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J].文教资料,2015(16):44-45.

[3]蒙喜华.试论听障学生的审美困境与美术教学[J].教育观察,2014(01):46-48.

[4]朱宁波,薛猛,叶宏慧.审美个性化的特征及其审美教育行为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1(06):17-20.

[5]许诚.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艺术科技, 2018(09):264-265.

[6]毕丹.特殊学校听障学生语文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93-94.

[7]姚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江苏教育,2021(26):64-65.

[8]胡青青.在古诗词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江西教育,2021(03):16.

[9]宣菊香.如何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46.

Discus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Appreciating Ancient Poems for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Zhang Yuanyuan

(Taizhou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Zhejiang Province, Taizhou 31805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emphasizes the use of words and has a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fully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 better interpret ancient poetr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bsorb the wisdom of national culture, cultivate aesthetic taste, and cultivate aesthetic sentiment, teachers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clever guidance, getting close to ancient poetry, that is, identifying grammar and creating a story atmosphere; to create and interpret ancient poetry, that i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through word thinking, to create beautiful paintings into the poetic realm, and to fill in words and create sentences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poetry; contextual reading and appreciating poetic sentiment; write and create poetry to showcas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aesthetic perspective;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teaching of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strategies; culturalliteracy

猜你喜欢
听障学生文化素养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聋人教育中的手语与文字结合模式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听障学生注意力的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