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

2023-07-29 21:33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忠信威信君子

叶水涛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和在忠义与诚信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不重则不威”,强调权威和个人魅力的重要。在学校管理或教育教学中,校长如果没有权威,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学校就会一盘散沙,没有基本的教育秩序。教师如果没有威信,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就不能有效展开,这些都是无可置疑的。

校长的威望越高,学校就越能够办好;教师威信越高,教学质量越好,这同样是无可置疑的。校长的威望哪里来,教师的威信哪里来?并不完全是职务和地位所带来的。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亲近校长,相信校长,自然就会听从校长,也就意味着校长有威望。

同样,学生亲近老师,相信老师,自然就会听从老师,这意味着老师有威信。校长和教师的威望和威信,体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尊严,一种人格的影响力。师道之尊严,重点在“道”,源自校长教师的道德修养。

当下有一种观念比较流行,认为要“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中央”,意谓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即所谓“平等中的首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优化教学情境并让学习真正地发生,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学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显然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一脉相承,在教育实践中隐含着某种偏颇。 “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中央”“平等中的首席”等,都有淡化教师作用、贬损教师地位的倾向。将教学同于教育,以教学规则涵盖教育规则,以知识学习取代人格影响,是这一观念错误的要害所在。教师之于学生,彼此人格是平等的,但地位和责任是不对等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于学生,既有言传,也有身教;既有知识教學,也有道德培养和人格影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教育不同于个体自学,教师闻道在先,作为专业工作者,担有教化和规训学生的职责,有道德示范的义务,倘若放弃这一角色定位,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责任担当,把自己降格为学生的同伴,混同于一般的学生,其结果必然“不重,则不威”。教师威信降低的同时,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然下降,学校的教风和学风都会受到严重损害。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也是如此,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下级服从上级,否则任何单位都不能正常运转,也会失去最为基本的秩序,而且“学则不固”——学以成人的意愿和期待将会落空。

“君子不重则不威。”领导者该具有怎样的风范,既“重”且“威”,众望所归?这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也取决于个人的专业水平。“主忠信”,是基本人格,也是行事的准则,决定事业的成败。“主忠信”,指立身坦荡、忠于职守,有理想信仰且言行一致,这样的校长和教师,当然会有威信和威望。“无友不如己”,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自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论校长及师生,均须认识到人际环境的重要,及伙伴品行影响的重要,而能见贤思齐,从善如流。“过则勿惮改”,即不断检点和反思自己的言行,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

康有为引游氏言:“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君子自重”。光明磊落,长善救失,自然就能“重”且“威”。

猜你喜欢
忠信威信君子
关于“人的威信”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君子无所争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篆刻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四川宜宾至威信高速有望年底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