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美育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3-08-02 19:22魏麟懿
甘肃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线上线下美育

魏麟懿

【摘要】从互联网背景下美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针对相关优势与考验,提出美育发展、创新路径的理论探索。文章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美育发展、创新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从建立良好网络环境、建设移动化平台、开设智慧化课程、构建信息化模式的实践路径构想等方面提出美育融合育人路径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美育;体验教学;实践教学;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42—04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学校美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立足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面对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要求,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美育发展、创新路径意义重大。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时期美育工作而言,知识结构的信息化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教学内涵,使美育知识结构专业化、趣味化、实践化,着力推进高质量的美育教学改革,完善美育发展、创新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美育工作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为美育工作提供了资源拓展和传播方式双重优势。在资源拓展方面,互联网技术为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便捷、高使用率的平台,尤其互联网带来的数据优势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通过轻松便捷的检索技术,便可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搜集、下载完整的美育资源。在传播方式上,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打破了传统美育的局限性,打破了时空限制,突出美育的开放性特征,增强美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备灵活兼容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学设备更能体现美育的优势,智慧课堂、微课等成为常见的美育教学呈现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教学工作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以智能手机和网络终端设备普遍应用的教学革新持续深入。

与常见的信息科技支持美育发展的方式不同,新的互联网场域下,打破了过去固定信息设备灵活性有限、互动方式不足的局限性。智能手机和便携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运用,顺应了人们的信息生活方式变革,设备使用者基于对设备操作的高熟练度,能够即时、方便地实现互联网教学内容场域化构建,彻底改变过去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比如,已形成良好教学成果的美育慕课、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形式正是通过互联网终端场域对接来实现的,信息传递形式的成功运用也印证了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设备更加灵活兼容,在扩大美育教学内容应用环境、提升美育教学成果的运用方面有显著优势和提升空间。

(二)增强综合体验效果

美育的本质是以体验为主的情感交流,是通过体验和感受,提升审美主体发现事物和生活中的美感,在经验交互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者与学习者共同成为欣赏者,共同感受美,这时,完成信息的准确传达十分重要[1]。依靠艺术学科的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接触和呈现的教学内容种类繁多,教学形式、方法多样,对美育素材内容、信息傳达的依赖性更突出。以音乐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仅通过学生“听”传递有限的作品内容,学生的信息获取会过于片面,甚至出现误区,难以通过信息传递完整表达综合审美感受。可以说,完整展现作品内涵、音乐美感、思想表达,需要通过多重信息传递方式,还原全面的审美情境,营造良好的信息接收和审美感受氛围。在高新技术应用的当下,数字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在满足美育教学需求的同时,通过虚拟动态展示、虚拟场景搭建、动态信息互动等手段,优化美育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形象等内容的呈现效果,能够获得更好的综合体验效果[2]。并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即时传送,增强体验者的审美感受,实现较好的群体性审美体验。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美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感受的培养过程,不是对单一知识内容的传输,是以理解、体验的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共情体验的综合素质提升过程[3]。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并通过互联网手段快速搭建课后网络数据库,形成便于检索的信息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加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互动教学,丰富美育教学成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美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不再局限于固定传播主体,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源头以及网络环境的隐蔽性特征,信息接收者需要具备更高的鉴别能力、审美能力。而学生群体社会阅历不足、审美意识仍处于发展阶段,面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他们选择多元的美育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以创新、灵活、亲和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

(一)对教学方式的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海量信息的呈现和多个传播主体的出现,对教学者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要求。教学者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如何完整传递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筛选海量信息、以独特教学方式提升美育效果。同时,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需要教学者顺应变革,优化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的途径。如,借助慕课等在线平台网络课程,不设置直播观看时限,灵活度较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持续性学,为学生灵活学习提供了便捷。

从教学者的角度而言,美育的宏观发展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文化、思辨能力、家国情感、文化自信,是一种综合教育过程。从教育体系的角度而言,美育工作是以吸收审美文化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审美心理,把握审美规律,构建完整美育体系的过程。总体来说,“美”是长期并潜移默化形成的,形成长效的美育教学机制,需要教学者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综合审美体验。

(二)精确教学管理与个性化教学的对接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更多承担着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身份。伴随美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者需要统一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学生积极程度等,需要在多种身份之间切换,围绕课堂教学、课堂管理、高效学习、长期交流的新要求,优化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也是衡量教学者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往单一的管理形式难以突出互联网背景下美育教学效率的提升,难以体现美育教学层次的丰富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精确挖掘互联网终端特性,结合相关平台完成日常教学管理,体现互联网背景下个性化教学高准确度、强互动性的优势,需要有效调整教学方式,有计划地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完成相关美育教学内容导入、课堂互动模型构建、课后回顾强化、教学效果检测、针对性答疑、信息数据整合等多节点教学设置,将精准化教学管理和个性教学模式对接,获取更好的美育教学成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美育创新路径

(一)创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1.优化相关平台建设,注重实践联系,增强教学环节的互通性。在具体实践中,应强化美育相关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与建设,在管理和优化已有美育资源的基础上,搭建美育共享平台,开设便于学生学习的美育平台内容。如增加微信小程序、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相关内容,增添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整合相关活动咨询,优化教学内容、互动模式设计。同时,重视打造互联网技术与美育融合机制下的实践基础,充分挖掘互联网的便捷性,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各类美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应积极探索对学校美育资源、实践研究等方面的拓展,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增强美育教学的交互性,营造良好的美育教学环境。

2.强化教学团队,提升综合能力。在互联网技术与美育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是组织主体,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美育发展、创新的重要驱动。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美育教学,是对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考验。可以说,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意识、个人审美素养、网络素养等十分重要。如此,能更好地使教师对优秀文化、红色基因、校园文化具备良好认知,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将美育元素渗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美育教学环境。

(二)搭建美育移动化平台

美育移动化平台是教学主体基于互联网背景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能够辅助教学内容的文字、图像、影音、虚拟设计等相关内容,搭建出能够有效互动的综合平台[4]。这一过程中,首先,应体现网络平台的即时性与智慧性特征,打造美育科普型服务移动平台。可借助校内资源,开设符合学生群体、特点突出的移动平台,平台内容根据学校特性、地区特性,加入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容[5]。如此,一方面帮助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学生随时查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以体验式科普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美育文化的认知,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自信。其次,应打造校内外共享课程,通过平台推出具有审美特点的系列共享课程。将具有高度社会认同感的内容补充进主要课程,以开放性特征吸引学生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共同做好校内外美育共享学习通道。最后,应丰富美育融合实践平台,重视美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原则,以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的方式,结合互联网信息手段开展城市文化建设、城乡美育普及等相关社会服务活动,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设美育智慧化课程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依托教学团队,结合美育理念与培养方案,研发设计符合学校特征的美育课程,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融入美育课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美育课程资源共享,合理使用成熟的优质互联网美育教学资源。

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借助互联网数据分析技术,设置不同层次的开放功能与规划,形成智慧型美育实践课程体系[5]。如,设置非遗文化传承、世界知名音乐艺术赏析、文创等相关课程,并与线下的实践活动对接,形成完整的美育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美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成果。比如,将线上美育课程设置为包含学时、学分的正式课程,开设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大型公选课程,完善美育课程建设,形成典型的美育课程成果[6]。还可将美育课程与学生的课业成绩结合,为该课程后续建设打好基础。

(四)构建美育信息化模式

1.增强美育系统性信息化建设。在教学团队中,应组建资源共享中心,完善课程联动与服务模式,形成共同增进、联合育人的协作机制[7]。开发具有审美特征的融合教育活动,并通过互联网定期发布相关活动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形成特色化美育信息化系统。

2.健全美育体验式信息化建设。除了在课堂中通过互联网手段丰富体验式教学,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展开美育实践。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推广美育优质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国内外中小学生美育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设计相关文化品牌、文创产品。同时,通过相关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融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等内容的原创美育课件,使美育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美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促进美育发展、创新。

3.实现美育体系知识结构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革新带来的是美育知识内容的革新,网络信息技术的加入,能以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和呈现方式,将讲授者与倾听者拉到同一视角,共同参与美育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一方面为美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美育教学工作研究。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的美育教学机遇与挑战,关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情感体验、成长规律,增强育人有效性的同时,注重美育教学的实践体验,探索美育發展、创新的实践路径,真正发挥美育对学生发展、对育人环境优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新时期中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教育,2017(14):83.

[2]周畅.互联网时代美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7):271.

[3]李泽厚.美学四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24.

[4]杨进珉,杨晓倩,顾小平.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专业艺术教育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22(21):158-160.

[5]杜卫.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J].美育学刊,2019(10):01-06.

[6]张璐璐.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06):01-03.

[7]郑藤.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美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09):288.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线上线下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初中英语课堂中体验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