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3-08-06 03:02杨波魏晨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引流术血肿医护人员

杨波 魏晨斌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在外力或非外力因素的影响下,高血压动脉出现硬化,从而致使脑部血管出现破裂,出现脑内出血的症状[2]。当患者出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时,会出现意识模糊、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的现象[3]。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还有可能出现运动和语言功能的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与昏迷的症状,严重则会引发死亡[4]。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致死率较高,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风险较大,术后的并发症风险较高,且恢复效果差[5]。受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微创手术由于创伤小、术后并发症风险小而被逐渐普及[6]。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提供微创手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救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00 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男75例,女75 例;年龄35 ~68 岁,平均(50.54±2.39)岁;其中,50 例基底节出血,40 例脑叶出血,60 例小脑出血。对照组男75 例,女75 例;年龄38 ~69 岁,平均(52.45±3.53)岁;其中,70 例基底节出血,30 例脑叶出血,50 例小脑出血。所有患者脑部出血量皆为20 ~40 mL 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7]发病时间在24 h 内的患者;有完整出院后病情随访记录;有高血压病史或发病时血压增高并排除其他原因。排除标准:意识不清的患者;重要脏器患有疾病的患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所引起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以及出血破入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引发出血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具体手术内容包括:术前为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测,包括心电图、血清、肝肾功能以及生化指标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体状况,观察患者是否具有手术实施的条件;为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CT 扫描,以确定颅内血肿的具体位置,并做好标记,以便术中位置的确认。术前,麻醉师应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以保证手术的进行。术中,为患者进行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主刀医生应采用额颞或颞部骨瓣开颅,将患者颞上回后部皮质切开,以清除颅内血肿;同时,在术中及时查看患者的颅内血压情况,保证患者颅内血压的稳定,以免出现手术风险。术后,还应为患者进行血压控制和脱水补充地补充工作,以保证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稳定。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软通道穿刺的方式为术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具体内容为:术前,医护人员应为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指标的测量,以保证患者身体符合手术指标;同时,医护人员还应为患者进行血肿的确认,以便手术的实施。在手术开始前,应及时确认患者的体质量,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麻醉护理。同时,手术室工作人员还应及时确认手术工具的完备与无菌,对手术室进行严格地消毒工作,保证手术全程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医护人员还应及时调试手术中所使用的设备,确认各项数据准确显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中,使用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为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具体手术过程为:患者麻醉后,主刀医生使用工具将患者颅部打开,使用定向颅脑钻颅,并使用锁孔器进行锁孔工作,穿刺的位置与方向在固定完成后,用穿刺针进行穿刺,且使用扩张器具将手术通道进行扩大,以使引流针能够更好地到达血肿位置。在引流针到达血肿部位后,主治医生应将注射器与引流针相连接,以少量多次的方法对血肿进行引流。在抽吸工作完成后,主治医生应及时固定硅胶管,并连接引流袋和三通器。在进行手术3 h 后,采用CT 对患者的脑部情况进行确认,在确认无明显出血情况后,通过穿刺管道注入尿激酶,再夹闭引流管,3 h 后,打开引流管。

术后,医护人员还要严格监控患者的颅内血压情况,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同时,在进行软通道穿刺引流术12 h 后,采用CT 确认患者颅内的血肿情况,在确认血肿基本引流完毕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使用调查表比较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患者意识清醒,能够进行正常生活,肢体肌力≥Ⅲ级为显效;患者意识轻微模糊,肢体肌力<Ⅲ级为有效;患者意识严重模糊,身体各指标无改善为无效[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再出血、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比较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总分42 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9]。

(4)比较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表(the 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标准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0]。

(5)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总计21 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高[11]。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比较

观察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比较[例(%)]

2.2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和术后1 周的NIHSS 评分比较

观察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1 周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和术后1 周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s)

表3 两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和术后1 周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s)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1 周观察组15013.52±2.865.63±0.75对照组15013.54±1.658.21±0.40 t 值-0.07437.175 P 值-0.471<0.001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组别例数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66.25±6.5474.52±4.5162.54±4.9279.51±4.84对照组15066.54±4.8768.87±4.2062.54±4.4371.20±5.87 t 值-0.43611.2280.00013.377 P 值-0.332<0.0010.500<0.001组别例数精神状况总体健康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65.54±3.5174.98±4.9564.51±3.5480.36±5.41对照组15065.84±4.5868.30±5.2064.84±5.2172.51±4.01 t 值-0.63711.3960.64214.277 P 值-0.262<0.0010.261<0.001

2.5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分,±s)

表5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分,±s)

组别例数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1.35±0.352.69±0.111.32±0.441.34±0.15对照组1501.36±0.352.44±0.121.22±0.681.24±0.22 t 值-0.24718.8091.5124.600 P 值-0.402<0.0010.066<0.001组别例数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0.77±0.302.77±0.111.22±0.122.44±0.19对照组1500.70±0.112.41±0.121.24±0.112.14±0.30 t 值-2.68327.0851.50510.347 P 值-0.004<0.0010.067<0.001组别例数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1.54±0.301.99±0.170.45±0.021.97±0.33对照组1501.54±0.441.62±0.020.46±0.071.11±0.01 t 值-0.00026.4741.68231.903 P 值-0.500<0.0010.047<0.001组别例数日间功能总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1.41±0.202.34±0.048.98±0.6117.12±0.53对照组1501.40±0.641.99±0.128.90±0.8813.32±0.15 t 值-0.18233.8890.91584.493 P 值-0.428<0.0010.361<0.00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8]。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死率较高,当患者出现高血压脑出血时,会短时间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以及休克的症状,严重则会引发死亡[9]。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10]。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将患者的颅部打开,从而清除颅内血肿,有着较大的风险性[11]。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软通道穿刺引流术逐渐被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12]。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有着创口小、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使患者的术后风险降低,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3-14]。

在术前,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常规指标的测量,以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风险;同时,通过CT 为患者进行颅内血肿的确定,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术中能够及时确定穿刺部位。同时,在术前,医护人员及时确认患者的体质量,以为患者进行麻醉护理,提升患者的麻醉安全性。同时,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手术室的消毒工作和设备的调试工作,以确保手术环境的无菌,手术指标的及时确认。术中,主刀医生通过对血肿位置的准确把握,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部进行穿刺工作,从而更为准确地找到血肿的部位,更好地对颅内血肿进行清理。在血肿清除完毕后,医护人员还应通过CT 再对患者的颅内血肿进行确认,以保证患者颅内血肿的清除效果,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在确认清除完毕后,医护人员还应为患者进行引流袋和三通管的安装,以使患者颅内的液体能够更好地流出。同时,医护人员在术中还应密切地观察患者的颅内血压情况,并严格控制患者的颅内血压,使颅内血压保持在正常状态,以使手术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15]。术后,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的颅内血压进行密切地观察,控制患者的血压,观察患者的颅内出血情况,并再次使用CT 对患者颅内进行复查,以确保患者颅内血肿的完全清除,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取下引流管。

经研究表明,由于软通道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时间短、安全性更高,与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照组比较,接受软通道穿刺引流术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更高,救治成功率更高,且由于创口面积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更低[16-17]。同时,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更为良好,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也更高。

综上所述,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为《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的修订提供临床借鉴内容。

猜你喜欢
引流术血肿医护人员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