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红军东征第一站

2023-08-07 04:53王燕萍
党史文汇 2023年7期
关键词:石楼东征黄河

王燕萍

石楼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3次率部转战于此,并且以石楼为战略支点,展开一系列重要活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红色印记。2023年春,我们追寻伟人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走过的足迹,且行且感且思,重温这段发生在三晋大地上的光辉岁月。

俯瞰红军东征辛关渡口遗址

我们第一站来到黄河奇湾,其位于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村西,距县城40余公里。这里打响了红军东征的第一枪,这里也是毛泽东率部从清涧县西辛关村登船东渡黄河登岸后踏上的第一块三晋热土。

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水沿晋陕大峡谷奔流南下至石楼县辛关镇处,陡然回转,“画”出一个周长约8公里、近似圆形的大湾,人称“奇湾”。站在观景台向下俯瞰,奇湾全景尽展眼前,西窄东宽、尾部圆满。湾内陆地属于陕西,如神龟浮游河水之上,悠然自得;大湾东岸山体属于山西,壁立千仞,形成岩抱水、水环山、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景象。遐想当年,黄河涛声、船工号子、犹未散尽的硝烟、民族发出的怒吼,一定在毛泽东心中掀起波澜,更加坚定了他坚持率部东征山西、“以发展求巩固”的决心。

1935年,日本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轻而易举噬取了我国华北大部地区主权。国民政府丧权辱国的妥协退让政策,助长了日本吞并整个华北进而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紧迫的亡国灭种危机。然而,蒋介石却继续调集重兵“围剿”红军,必欲灭之而后快。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出路在哪里?是巩固现有根据地,然后求得发展,还是先发展后巩固?如何巩固、向哪发展?这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摆在党和军队领导人面前。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四面受敌的生存险境,刚刚结束艰苦长征、立足陕北仅两个月的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问题。会议确定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猛烈扩大红军,扩大抗日根据地,准备对日作战力量的军事战略方针;决定1936年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东出山西和北上绥远。红军东征山西的战略决策就此确立。

东征决策是毛泽东对山西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及阎锡山统治山西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作出的,但不少人对东征山西是否可行仍心存疑虑,为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阐明,此举是为保卫陕甘根据地,“以发展求巩固”的唯一正确抉择。他强调,山西的发展,对陕北有极大帮助,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去。

1936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延长县主持召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进一步讨论战略方针和东征战役问题,决定进军路线。具体部署是:红一军团第一、第二、第四师和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从沟口地段渡河,速占留誉镇,并向南发展,打通同红十五军团的联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师从河口地段渡河,速占义牒镇,相机夺取石楼;红一方面军直属队随红十五军团之后渡河。

红军东征山西,必须跨越黄河天险。近千里的黄河东岸却早已被阎锡山军队严密封锁。阎军修筑千余个高碉、暗堡等作为第一道防线,各碉之间距离以火力能够互相交叉为准;在濒临黄河东岸的各重要城镇,如三交、碛口、孟门、军渡、中阳、石楼等地驻重兵,构成第二道防线;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要道,在中阳县关上村、隰县水头镇,分遣两个独立旅驻守,构成第三道防线;另在沿河各县成立若干“防共保卫团”,自诩为“固若金汤”。

2月20日,1万多名红军将士集结于陕北黄河西岸,于当晚8时从陕西绥德县沟口、清涧县河口等地之间的百余里渡口同时出发,拉开东征序幕。

其中,根据预定作战方案,红十五军团以第七十五师为先头,乘夜色开始渡河。师参谋长毕士悌(原名金勋,朝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暴动和红军长征)为扫清对岸守敌,从先头营选出40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渡河先遣支队,分乘5只小船,随先头营一连的两只大船,从较为隐蔽的王家河上船,乘夜幕顺小河进入黄河。突然,对岸守敌发出一阵猛烈枪声,偷渡未能成功。毕士悌立即下令转为强渡,一面组织火力反击,一面命令各船全速急进。当船抵石楼县贺家洼岸边时,战士们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敌群,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手雷构成密集火力封锁线,直指敌人碉堡。

攻占贺家洼敌堡后,毕士悌率部迅速扩大战果,拔除敌人阵地纵深碉堡,用不到一小时就捣毁了河边山脚下的敌人碉堡。正当他率部继续追歼逃敌时,一颗流弹打穿他的腹部。昏迷中他仍不時喃喃自语:“前方情况如何?毛主席过河没有?”2月22日,当东征红军主力攻下敌江防司令部驻地义牒镇时,这位朝鲜人民的好儿子、优秀的红军将领终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38岁。

至2月23日,红一方面军已全部控制辛关至三交镇之间各渡口,占领包括山西三交、留誉、义牒各镇在内的横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地区。

驻足留村毛泽东路居地

从黄河奇湾出发,翻过一道道山梁,汽车沿黄河公路而下,我们来到义牒镇留村。这是义牒镇以东的第一个大村。1936年2月22日,毛泽东率总部机关工作人员,沿着东辛关的官道山到达留村客栈住了一晚。如今这处小院是在原址上修复重建的,院门口挂着“毛泽东路居”等牌匾,已成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当地的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当年,毛泽东率东征总部工作人员在东辛关登岸后,曾到附近一家小店稍事休息。店掌柜白乙民(曾用名白玉光)是石楼县辛关村的一名共产党员、地下交通站负责人,以开店作掩护,负责两岸的通信联络,暗中发展党员,接应红军将士。听取白乙民汇报后,毛泽东一行人登上村后的官道山,晨风吹拂,春寒料峭,寒意犹在。这时警卫员递来早饭,是一盒搭配有几块老腌菜的小米饭。他一边大口嚼着饭菜,发出冰碴的声响,一边提醒身边工作人员说,阎锡山统治山西几十年,群众受反动宣传影响,一时可能不了解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饭后片刻,他们经义牒镇向东5公里,来到留村客栈。这组院落是由片石修筑的院墙和窑洞围合而成,有前、中、后3个院子,前后流水潺潺,周围柏树森森,隔河与村子对面相望,安全方便。毛泽东亲切地同客栈掌柜交谈,从家庭生活、客栈生意,到山川名胜、风土人情……

今天,院子里的几株参天古柏挺拔地伸向天空,数孔窑洞里陈列着红军东征时的许多珍贵史料。其中最显眼的是,两间窑洞里展陈了毛泽东挥笔写就《沁园春·雪》时情景的蜡像和相关文献资料。1936年2月上旬,他登上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面对惟余莽莽的大好河山,曾经蜿蜒咆哮的黄河急流顿失滔滔,遥想长城内外的北国风光,拯救华夏儿女于水深火热的豪情在他的胸膛澎湃激荡,兴之所至,一首千古绝唱在心中成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作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作为卓越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胆略与气魄。在他的笔下,描摹和勾勒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求索之路,是中华民族从彷徨、苦难走向复兴、自强的心路历程!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率总部人员东渡黄河前,毛泽东曾致电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安排部署后勤保障工作,其中提到要杨森、蔡树藩等领导的游击队由河口过河后,以义牒镇为指挥中心,执行维持交通、保持主要渡口、组织本地游击队等项任务。他电文中提到的游击队是由阎红彦受命组建并任师长的中国工农红军黄河游击师。

红军东征作战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突破阎锡山的黄河防线,以及如何将红军指战员和大量粮草弹药安全地运送过黄河天险。起初,红军领导人设想利用黄河结冰期从冰面上通过,但这一年气候反常,时值早春二月,部分河段却已有提前解冻的迹象,必须准备大量渡船。然而,阎锡山早已把所有渡船抢到黄河东岸藏了起来。再者,由于晋陕峡谷之间的黄河风高浪急,到处是激流险滩,两岸交往只能靠少量的小木船和羊皮筏子,运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渡船问题成为十分紧迫且艰巨的任务。

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阎红彦率黄河游击师协助周恩来为红军东征准备渡河船只及其他物资。阎红彦与地方领导人一起,依靠当地群众和黄河水手工会,征集船只、训练船工、筹款运粮,在短短20天内完成了筹备60只渡船、20万斤粮食、2万双军鞋的任务。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东渡黄河的时候,渡船的解决,主要是靠阎红彦。阎红彦同志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他解决得很好,解决得很快”,使红军“顺利地完成东渡抗日救国的任务”。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阎红彦率部渡过黄河后,立即抵达义牒、三交地区,扫除贺家洼一带的残敌,配合红十五军团攻占石楼县城。其后,又担负黄河警戒,守卫主要渡口,保证了东征红军与后方陕北之间的通道畅通无阻。不久,黄河游击师奉命改编为红三十军,阎红彦任军长。红军回师西渡,红三十军担任后卫,钳制了敌人4个师的兵力,掩护中共中央领导和红军主力安全回师。

瞻仰关上战斗遗址

在赴石楼县城途中,我们途经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先后驻留过的义牒镇张家塔村、西卫村(原李家塌村)。1936年2月底,毛泽东在张家塔村驻留期间,决策并指挥红军夺取了关上和蓬门两场战斗的胜利。这两场战斗的胜利,既鼓舞了红军士气,又震慑了阎锡山当局,更为红军东征实现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怀着崇敬和缅怀之情,我们专程驱车来到中阳县暖泉镇关上村,寻访红军浴血奋战过的战斗遗址,瞻仰关上战斗纪念碑。顺着石阶缓步而上,我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前。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灰白色的紀念碑就像一位魁梧奇伟的红军战士昂首挺立在山巅之上。纪念碑高19.36米,意指战斗发生于1936年。正面刻有“关上战斗纪念碑”7个大字,侧面刻有“缅怀先驱  激励后人”,分别由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题写。碑体由3块梯形面组成,三棱造型象征着红一军团第一、第二、第四师,像3把尖刀刺向敌人。

肃立于纪念碑前,微微山风拂过耳边,举目远眺,当年红军鏖战的战场尽收眼底,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

红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后,兵分三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镇,围攻石楼;一路攻占留誉镇,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阎锡山惊慌失措,急忙调整部署,调集兵力,从北、东、南3个方向逼向红军。

为应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彭德怀决定以一部兵力迅速进占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这一弧线以内的有利地形,并以极大努力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200里地带建立作战根据地,为赤化山西全省之起点”。1936年2月23日,毛泽东致电徐海东、程子华:“石楼为东征战略要地,须尽一切方法夺取之。”次日,他和彭德怀发出为粉碎晋绥军进攻及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指出东征战略第一步的任务已完成,接着将是粉碎敌人援兵的任务。基本方针是围石楼以调动处在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线之敌,以打增援部队。目前,在敌人大举进攻尚未到来之时,任务是集中全力准备作战,用最快速度争取当地群众与红军一致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完成东征计划第二步任务。

毛泽东、彭德怀还数次致电林彪、聂荣臻等人,要求他们迅速夺取关上、水头。“关上、水头之线,即石楼、中阳、孝义、隰县四县交界地区,是我军作战枢纽,在地形上又是最好的临时后方根据地。望下创造作战根据地的决心,努力进行该地东南西北四方面各五十里地区的群众工作。”

面对红军势如破竹的进军态势,阎锡山也认为,水头、石口、关上三地是晋西孝义、石楼、中阳之东西分水岭,尤为交通要道,若被红军占据,则“我有仰攻之难,而匪可以东西进展自如”。因此,关上一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关上村位于中阳县城以南12.5公里的南川河上游河谷山口,为东出汾阳、孝义,南下临汾的咽喉要冲。1936年2月26日至27日,红一军团第一、第二、第四师在中阳县关上村,与装备精良、行动迅疾,素有“满天飞”之称的晋绥军独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展开一场阻截与反阻截的激烈厮杀。此役歼灭敌独二旅两个团,俘敌4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山炮3门。我军乘胜挺进孝义。阎锡山不禁哀叹:“不幸关上战役,将我进攻计划破坏。”同时,增援石楼的敌第二〇三旅一营也在隰县西北的蓬门遭到失败,敌营长以下200余人当场被俘。

关上、蓬门大捷后,毛泽东、彭德怀在给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等人的电文中欣喜指出,“一军团与十五军团连日的胜利,特别是关上的胜利与水头的占领,使红军取得了在山西创立根据地的初步自由”,即在占领东出要冲关上和水头后,东征红军取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之后,红军两大主力——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在大麦郊地区会师,毛泽东统筹部署东进兑九峪……

关上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帮忙打扫战场,准备集中安葬牺牲的红军指战员,但很多烈士遗体无法一一清理,只能就地掩埋在其各自牺牲的山坡上。

寸寸红土地,处处埋忠骨。脚下的这片土地浸染过红军将士的鲜血,我不禁低头默哀,追思先烈。如今的关上战斗纪念碑,已成为中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当地干部群众、学生都会来此祭拜,聆听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绩,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礼过程中净化心灵,培根铸魂。

参观红军东征纪念馆

走在石楼县城的东征大街上,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红军东征纪念馆苍松翠柏,庄严肃穆,高耸的青石台阶向山上延伸,两侧是阶梯式的绿色景观。整个纪念馆由广场、展区、纪念碑3部分组成。沿着山势拾阶而上,进入纪念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高一级台阶广场正中矗立的一尊毛泽东汉白玉雕像。

该纪念馆是一所全面反映1936年红军东征山西的专题纪念馆,通过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文献资料等,展示了中共中央及其领导的红军抗日先锋军强渡黄河、转战山西的丰功伟绩。1991年经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批准兴建,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和纪念碑碑名,1996年落成并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现已成为廉政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缓步进入纪念馆,一股庄重肃穆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馆内一幅幅斑驳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个个动态可视的声光电沙盘,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红军东征山西的伟大壮举。我们边走边看,走近那段浴血奋战的不屈岁月,聆听这块红色热土上的东征英雄往事。

馆内前厅左侧墙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右侧墙上镌刻的《红军东征歌》是由红军抗日先锋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石楼创作的。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我们铁的红军。猛虎扑羊群,奋勇向前进,只见那白军连滚又带跑,猛打猛冲又猛追,追到石楼城。汉奸卖国贼,出卖我华北,听见我红军胆颤又心惊,沿河堡垒一扫净,吓掉汉奸魂。红旗山西飘,同胞齐欢迎,卖国贼阴谋挨了当头棒,抗日救国大家来,工农商学兵。

这首唱响在东征红军将士口中的胜利战歌,在讲解员激情洋溢、明快流畅、悦耳动听的清唱声中,我感到周身热血沸腾,仿佛瞬间被带回到那段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

取得关上、蓬门战斗胜利后,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彭德怀联名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号召“一切爱国人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本军所到之处,保护爱国运动,保护革命人民,保护工农利益,保护知识分子,保护工商业。本军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红军、白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日”。东征红军始终高举抗日救国大旗,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树立了人民军隊正义之师的威武形象。

东征红军连战连捷,阎锡山惊恐万状,急电蒋介石派兵支援。从3月6日起,蒋介石调集国民党中央军10万兵力陆续进入山西。

针对新的时局,3月12日,毛泽东在郭家掌主持召开军团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兵分三路向南北展开,以红一军团为主的右路军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向南作战,创立河东根据地;以红十五军团为左路军乘虚北上,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以总部特务团和黄河游击师组成中路军,转战隰县、交口、石楼一带,牵制晋西敌军,控制黄河渡口、维护后方交通等。毛泽东随中路军行动。

为争取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实现对日作战,在红军兵分三路进军期间,中共中央从3月20日到27日连续在隰县大麦郊附近的上益千村(今属交口县)、交口县石口村、石楼县四江村和罗村等地举行扩大会议(即晋西会议)。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全面讨论了政治、军事、外交三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先后多次讲话,深刻分析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处在战争中,要把革命与民族解放联系起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解放的最前列,我们的任务,是要利用每一分钟争取最大多数群众。”“华北是全面对日作战的战场,华中是后方。黄河流域以华北五省为战场,其他为后方。经营山西,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晋西会议贯彻了瓦窑堡会议精神,使全党全军更加明确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为促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移步和驻足观看纪念馆内一块块展板和一件件文物,聆听着关于军爱民、民拥军等故事的讲解。其中,红十五军团进入石楼后,大批地方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一天下午,毛泽东路经义牒,看见乡亲们正围着宣传组的同志要求参军,他饶有兴致地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高兴地对随行工作人员说,阎锡山吹嘘山西是他的模范省,可是山西老百姓还是拥护红军的,山西人民迟早要起来革命的。在红军地方工作组的领导下,义牒、辛关、小蒜、四家岔、西卫、大庄、罗村等30多个乡村相继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和抗日救国会……

走出红军东征纪念馆,漫步在东征大街,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当年红军东征山西的历史中。我想,追寻毛泽东在山西的光辉足迹,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进是最高的致敬。透过红军东征史实陈列展,感念革命先辈的舍生忘死、为国为民,感悟他们的精神之力、信仰之光,总会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勇毅前行。如今,石楼县深挖红色资源“富矿”,着力打造老区发展新引擎,为发展红色经济持续赋能,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石楼东征黄河
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成都东征财务风险分析
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军东征路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联围小学作品集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山西省石楼县在京召开 “塬谷石楼”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
调结构 抓培训 强品牌 保增收 山西石楼:开展技能培训 科技助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