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锹不离身的县委书记姚焕斗

2023-08-07 04:35杨海明
党史文汇 2023年7期
关键词:右玉铁锹种草

杨海明

姚焕斗(1938—2021),山西应县人。1952年8月参加工作,1983年9月至1989年12月担任右玉县委副书记、县长,与县委书记袁浩基一起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农业发展思路规划,实施了苍头河沿岸农林水全面治理工程和飞播牧草、退化林改造,成立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1989年12月至1991年10月,担任右玉县委书记,提出“一个系统一座山头、一个单位一个林场”的要求,机关企事业八大系统120多个单位分年治理,集中会战,先后营建10多个造林基地,1991年,右玉县被授予全国治沙先进单位称号。后任朔州市政协副主席,2000年3月退休。

细致调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天然风口地带。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从1950年春到次年秋天,全县成片造林2.4万多亩,零星栽树5万余棵。从此,一场植树造绿“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起跑,一跑就是7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右玉县已经是山西乃至全国的林业先进县,但综合发展情况不容乐观:1983年全县财税收入只有207万元,粮食平均亩产只有几十斤;群众生活极其艰苦,大多数人家都靠着莜麦籽、山药蛋配点苦菜度日,有的全家人合盖一床被子,炕上连席子都没有;文化落后,教育基础很差,很多小学校其实就是一孔窑洞,窑后墙上用黑墨汁刷出一块来,就算是黑板,一孔窑洞里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个七年制毕业生就算是好老师;村到镇、村与村间都是泥泞土路。全县多数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极目所望只有树林。一些群众穷得只好偷偷砍伐树木盗卖,有些地方好好的林子被砍伐得一塌糊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使右玉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就成了一个新课题。

1983年9月,袁浩基担任新一届右玉县委书记。同时,姚焕斗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县长,他是个经验丰富、在右玉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是袁浩基的好搭档。他到基层下乡,群众想让他吃得好点,找了半天只找出几个鸡蛋。晚上,他睡在老乡家里,发现有的人家连炕席都没有。老乡把家中唯一的一床被子让出来给他盖,他不忍心,经常和同事伙盖着一张老皮袄过夜。怎样才能带领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就在袁浩基深入苍头河、杀虎口以及右玉北半部考察的同时,姚焕斗也在右玉南部地区的元堡子乡、李洪河等地细致调研,他们都在苦苦寻觅着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经过充分调研和深思熟虑,二人达成共识: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改变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同步发展农林牧副业,走一条“反弹琵琶”之路,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经过班子成员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并在征询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后,右玉县委和县政府提出“十六字方针”——“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探索出一条适合右玉的发展之路。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林业产品,全县林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大力发展种草事业,仅1984年全县就涌现出种草专业户280户。大面积的人工种草,不仅大大提高了草地生产力,还改变了靠天养畜的落后面貌,带动了当地畜牧业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人工种植和飞播牧草13万亩,营造林草混交林12万亩,柠条放牧林16.2万亩,建起围栏13万亩。大牲畜,1984年到1988年5年平均年存栏2.95万头,比1983年增长9.3%。养羊,1988年已发展到144万只,户均68只,比1983年增长29.7%。畜牧业总产值631万元,比1983年增长6%。此外,从1983年到1989年共营造大片林50万亩,植零星树553.5万株,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27.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3.4%,人均13亩,成绩喜人。

1989年12月,袁浩基调离右玉,姚焕斗接任县委书记,他坚持执行“十六字方针”不动摇。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右玉县委、县政府就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学者到右玉进行沙棘育种、栽培实验。此后一直把沙棘种植作为一个重點项目,曾联合发文,要求各乡建立一个百亩到千亩的沙棘园地。姚焕斗带一班人下乡蹲点,在威远南部的沙丘上,组织千余劳动力,建起渠、路、水、机、电、田、林配套的育种苗圃和千亩人工沙棘林,为全县干部群众树立了样板。全县掀起种植沙棘的新热潮。各乡都在沙丘上种起沙棘林。这些沙棘林后来成为右玉沙棘饮料厂和著名企业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沙棘果汁的原料基地,成为许多村民的致富门路。

自带干粮,两个馒头一袋榨菜

从常务副县长、县长一直到县委书记,姚焕斗一干就是12年。若算上新中国成立初他在右玉工会工作的两年,则是14年。从刚刚改革开放的1980年到进入全面发展的1992年,右玉绿化的每项重要工作,他既是指挥者也是参与者。1982年起兼任县绿化委员会副主任,亲自指挥每年的义务植树造林。1983年担任县长后,更是每年兼任植树造林总指挥。每一座山头,每一道沟壑,每一片树林,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洒下过他的汗水。

担任县委书记后的他仍然高举绿化大旗,紧紧围绕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改善生态环境这个大目标作文章。第一年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他就提出“觉悟加义务,政策加技术,一把铁锹两只手,自力更生绘蓝图”的口号,在全县实行“一个系统一座山头,一个单位一个林场,咬定植树不放松”的责任目标,组织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120多个单位,分年治理,集中会战,先后营造七联山、四道岭、大南山、柳沟山、贾家窑南坡、小南山、杀场洼等十多个造林基地,总面积达6万多亩。1991年8月,出席全国林业宣传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参观柳沟山万亩针叶林等4处造林工程,并听取县委领导关于全县基本实现绿化进程的汇报,对右玉的绿化成果和自力更生发展林业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林业部在全国宣传推广右玉的经验和做法。

姚焕斗在坚守绿化初心的同时,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各单位都要制作一张参加义务植树造林的考勤表,张贴在显眼处。而他的名字也在列,每天他都填写出勤情况,接受大家监督。

群众挖多深的树坑,干部就得挖多深的树坑;群众吃多大的苦,干部就得吃多大的苦。每逢植樹时,以姚焕斗为代表的党员干部既是组织者又是劳动者,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一个样。时任雁北地区林业局局长李凡回忆说:“1989年,春季植树时我下乡右玉几天,每天跟大家到小南山机关义务植树基地植树。记得有一天,我和姚书记自带干粮,和大家一起挖树坑,上午给我们分配挖20个坑,到11点50分完成任务后,就地吃干粮,我们每人把带的两个馒头和一袋榨菜放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正吃东西时,看到原来和我在地区农工部工作的徐建宝(时任右玉县副县长)坐在地上一动不动,我把他叫过来想一起吃干粮,结果他感冒了,姚书记当下责令他回去休息,徐建宝恋恋不舍离开工地。”

只带走种树的铁锹和几片树叶

姚焕斗在右玉12个春秋,从一个绿化的门外汉,成为绿化专家、种草权威,12年间与风沙苦战,让他与右玉的每一片林子、每一座沙丘都结下深厚感情。

他有一个“向树道歉”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末,右玉发挥县内胡麻资源多的优势,建起压板厂,每年能贡献30万元左右的财政收入。工厂生产一年后,因胡麻歉收,原料短缺,只好改拿树枝做原料。一些人偷砍了树木卖给压板厂,给右玉的树木管护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姚焕斗顶住眼前经济利益的诱惑,立即下令关停压板厂,并在全县工作会上公开批评自己。他说,我犯了错,要向右玉的一草一木道歉,向右玉人民道歉。

1991年10月30日,姚焕斗奉命调离右玉,前往怀仁县任职。临上车时,他又返回办公室,拿走自己那把已磨短3寸的铁锹。他含着泪水说:“我啥也不要,这把铁锹要带走。”他还在政府大院摘下几片杨树叶放在文件包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奋斗12年的右玉。

铁锹是其心爱之物,他曾深情地讲:“这把植树用的铁锹跟我基本上是人不离铁锹,铁锹不离人,有感情。”铁锹的木柄已经磨得锃亮,铁锹头秃得呈半月形凹了回去。然而在他眼里,这可不是一把普通铁锹。在这12年里,每年春夏秋三季它都陪伴着他上山下沟,征战在植树造林的战场上。他用它种下多少棵树未统计过,但他知道它在右玉的每座山头上都挖下过坑、种下过树。每天种树回来,他都会把它擦得锃亮,然后立放在办公室门后。它见证了他在右玉所走过的绿化之路。如今他要走了,要把它带到怀仁去,把“一把铁锹两只手,觉悟加义务”的奋斗精神带到怀仁去。

姚焕斗是右玉第13任县委书记,在右玉被称为“草书记”。他推动乔灌混交、草林混种,形成右玉以草护林、以草促牧、以乔灌草促进林业牧业发展的局面;他的种草主张让右玉绿色大业由谋生存向谋发展转变,并且获得历史性突破和巨变。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右玉铁锹种草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遇见右玉蓝
节日“种草”
右玉的故事
美容须防被“种草”
记住右玉故事 弘扬右玉精神
撒不出来的铁锹
小知了和铁锹巨人
Cut off my Hands!
沁园春右玉精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