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四重逻辑
——从“两化”理论说起

2023-08-08 02:59李伏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铸魂青马

赵 芳,李伏清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022年出版的《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能清楚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定位,多渠道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加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依然存在。“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智慧学说的核心内容。“化理论为方法”涉及如何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推进、深化对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即如何使教育对象真正在理论思维上有所提升,强调教育过程知性的获得和养成。“化理论为德性”则是在知性养成基础上培养形成的价值取向或价值方向,明辨正当与否、善恶与否、美丑与否、对错与否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教育过程中引导教育对象明晰什么是合理的价值取向,使得教育对象对这种价值取向有真正切身的领悟,并由此能躬身实践,由德性而德行。“两化”理论是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将“两化”理论运用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铸魂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学术界关于“青马工程”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内容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容体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价值研究,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推动青年成长成才的视角,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三是“青马工程”提质增效路径研究,从青年主体性作用发挥、队伍建设、课堂主渠道建设等方面,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指示,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立足新的历史征程上的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培养“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仍具有探讨价值和研究空间。一是如何优化“青马工程”铸魂教育内容,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理想参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交互过程,是历经从“无知”到“知”、转识成智的两次飞跃后实现人格自由的成长路径,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前提是理想的获得,即如何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供给。二是如何实现“无知”到“知”。“两化”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无知”,人生来无知。就个体存在而言,青年的认识源于实践,源于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观念。青年从成长实践中获取认知信息,形成个性化的“知”,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研究对象,铸魂教育在青年“无知”到“知”的认识飞跃中如何定位并发挥引领作用?三是“青马工程”铸魂教育中如何实现“转识成智”?“识”为理想、意识,将外在的理想人格化,化自在为自为,得以塑造拥有自由德性的理想人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围绕以上方面,从“两化”理论出发,就“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四重逻辑略作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理想关怀:“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理论逻辑

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为前提条件,将“两化”理论运用于“青马工程”铸魂教育,要从理论逻辑出发,为当代青年提供兼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资源供给,从理想关怀的角度提供正确的理论输出。理想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基于人对现实的客观认知,但又是超现实的存在。人类的任何活动领域,都是在现实中吸取理想,再把理想转化为现实[2]44。

理想是现实的理想,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想的前提是认识现实。用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引导青年、鼓舞青年,是开展“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首要问题。唯心史观认为,思想、意识和观念是独立于社会生产的超验存在,并对社会现实生活起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则认为,应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形态,这是与唯心史观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即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过程出发阐明理论产物与表现形态,推演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理想作为意识的衍生物,是从现实社会中抽象出的一般规律认知,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是现实基础上的超越。因而,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的前提是认识客观世界,既包括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的认知,又包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更包括对自我的认知。

理想是个人的理想,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想的基础是正确认识自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认识自己。一是要认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即“我”。观念、精神、意志等意识形态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依附于物质实体而存在,即以人作为实体本体的存在而存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具体而言,意识所依附的是具有思考和推理能力的人的头脑,要认识作为独立个人的“我”,就是要对自身的机能具有清晰认识。二是要认识作为社会群体的人,即“我们”。人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作为个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4]199从“我”到“我们”的界限的跨越与认知,是“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重要基础。既要认识“我”,更要认识“我们”,认清青年群体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与发展需要,从国家梦与个人梦、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中认识自己。

理想是社会的理想,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想的目标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是基于客观现实的理想,是基于个人实际的理想,更是基于社会需要的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培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也是运用“两化”理论开展“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基本前提。当代青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动者、建设者。在迈进第二个百年征程、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要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出发,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塑造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取向,形成超于现实又融于现实、超越自身又贴近自身的理想关怀,从而引导青年为之践行、为之奋斗。

二 “无知”到“知”:“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认识逻辑

冯契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论认为,实现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要进行两次飞跃。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无知”到“知”,即从具体到抽象,获得规律性的理论知识。置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情境之中,就要从理论、情感和使命三个方面获得现实的、个人的理想的普遍认同,进而实现从“无知”到“知”的飞跃。

(一)获得理论认同

理论认同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的正确性,即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二是理论符合青年的价值追求,即与青年的价值观保持同步、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引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最好证明。在这个前提下,青年要获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就是要实现理论与青年价值观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一致性是就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而言,“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4]514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只有合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实现由“无知”到“知”的认识飞跃。青年价值观是伴随着青年的成长而形成的观念与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认知,具有个体性差异,也具有同质化特征,具体表现为青年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青年群众的价值观,又要塑造和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理论,即与真理保持一致性的价值观。同步性是就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而言。毛泽东曾说,“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5]。真理具有相对性,受限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遵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而实现理论认同,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不断满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价值观发展的需要,实现理论真理性与价值主体性的无限趋同和创造性转化。

(二)获得情感认同

情感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基于感性认识产生的共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6]403。情感并非生而具备,情感的发生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主观意识为前提的,受主体意志和客观环境的双重制约,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其生成机制与表现形态而言,情感具有突发性与差异性,亦可称之为“有感而发”“因人而异”。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中,要实现情感认同进而实现从“无知”到“知”的飞跃,需要把握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情感认同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尊重情感认同的主体性认知。情感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意识支配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表达。就内容而言,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就形式而言,有热情的也有含蓄的,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有开放的也有隐忍的。差异化的情感与情感表达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差异的直观表现。实现情感认同的基础是尊重主体性差异,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思维,寻找差异化情感与情感表达中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开展“青马工程”铸魂教育就是要从青年群体中探寻基于国家民族、公平正义、共产主义等概念的共性认知,实现理论与认知的趋同效应。

遵从情感认同的客观性规律。情感是个性化思维的产物,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尊重情感认同的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情感认同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内在意义。神父的一般情感表现为宗教虔诚,这与他接受的既有教化以形成的观念意识直接相关;骑士的一般情感表现为英雄热忱,这与他接受的既有教化以形成的观念意识直接相关;市民的一般情感表现为忧民善感,这与他接受的既有教化以形成的观念意识直接相关。由此得知,从情感认同的客观规律性出发,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具有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双重价值。情感认同的客观性规律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只有把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这一基本原理,激发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甚至创造性的意识活动,才能实现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情感认同。

实现情感认同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情感认同是认识过程中基于相同的价值判断达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构成了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主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情感认同中,主体基于一定的认知经验对客体进行认识、了解、加工,或者在共鸣中实现主客体双向认同,或在顿悟中实现主客体的双向改造,即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中实现情感认同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张世英先生在《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中,将中西方主客二分思想与主体性原则作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由西方传统哲学到现当代哲学、西方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从一个要求向自然开战到要求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哲学转变过程[7]。情感认同也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到统一、对抗到交融的发展过程,这是“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获得使命认同

使命是社会道德、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了人的群体意识,而群体意识又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人的精神则是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2]44。使命认同就是青年群体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一方面,个体的精神活动是独特的、单一的,我的感觉不同于你的感觉,我的思想不同于你的思想;另一方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共同意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社会意识,源于个体意识,又凌驾于个体意识之上,这种个体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交互关系中形成的社会共同意识即为社会使命。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那是一种欺骗。在我们看来,道德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的……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大我”由个体的“小我”汇聚而成,社会意识由个体意识汇聚而成,是集体意志的集中体现,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有继承这种社会意识,即历史使命,才能在正确的革命道路上接续奋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完成[8]。从社会层面来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国家层面来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青年的使命,更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

三 转识成智:“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方法逻辑

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开展“青马工程”铸魂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教育青年,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铸魂教育如何转识成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现智慧学说中的第二次飞跃,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一)化理论为方法

方法就是以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之道,还治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之身。因此,最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分析与综合的结合,一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0]。

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意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逻辑思维。列宁曾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11]77。逻辑思维教育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够掌握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够发挥正向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愚昧的思维方法只能错误地认识世界,忽略或错误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仅不能发挥正向的积极引导,还会把青年带入思想误区。如果缺乏辩证逻辑思维,即既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又没有错误的思维方法,没有任何哲学思维占据青年的头脑,那就是盲目的、无序的,将面临两种境地:一是在国民教育中获取碎片化的价值观念、积极向善的观念,但缺乏对事物的整体性、规律性认识,易受外来信息的误导、人云亦云;二是忽略理论信念的内在塑造,生活或消极悲观,或冒进极端,与浮躁的社会融为一体,既是浮躁社会的承受者,又是浮躁社会的制造者。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等,都应力求把握时代精神(正是群众心理体现着时代精神),应该使自己成为这种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如果不把握时代精神,不把握民族心理,就不可能作出重大贡献[2]45。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奋斗者,应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和传播者,要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开始、进展和目的”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实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认识论规律的具体运用,意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经验。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1]183。实践是运动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在变化发展中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反复的实践经验中形成理论、发展理论、检验理论,实现在相对中把握绝对、从有限中揭示无限,转识成智,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在坚定理想信仰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更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百年党史就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站稳人民立场,勇担历史使命,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去,锤炼品格、砥砺奋斗,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在强化政治引领中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视域来看,加快培养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政治引领,就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即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并举、课程创新与途径创新并重。一方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师资力量、课程内容与育人途径的共建共享,推动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形成育人合力;另一方面,遵循铸魂育人客观规律,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宣讲、氛围营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示范带动作用,用新思想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对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不断增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

在砥砺奋斗中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理想、价值形成的前提。理想是否实现、价值如何评价也要回到实践去中去检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也只能在砥砺奋斗的实践中去实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中前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砥砺奋斗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可能会遭遇挫折,可能会直面失败,但只要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从必然与偶然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化理论为德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立场、是观点、是方法。“青马工程”铸魂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立场问题是原则、是根本。“要想不愚蠢,要有正确的思想,最根本的条件是要站稳革命的阶级立场,要站稳广大人民的立场。”[12]立场决定观点,立场决定方法,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就会从什么样的人的利益出发看待问题。无产阶级的立场就是坚持人民的立场,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之相对应,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就是坚持以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中心,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脱离人民群众、凌驾于人民之上,甚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将共产主义理论转化为个人德性,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根本任务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去。

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必然结果。”[1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掌握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遵循知情意行的价值形成规律,将基本观点运用于精神价值领域,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理想人格。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方法论的意义在于立足现有的立场和观点支配人的改造世界的行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要坚持人民的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就能克服利己主义的思想,运用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逻辑思维,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实现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自由个性与集体意识的互相促进,化理论为德性,促使理论现实化、智慧人格化。

四 自由人格:“青马工程”铸魂教育的价值逻辑

自由是理论成为现实的衍生物,是真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价值论层面的获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实现“无知”到“知”和转识成智的两次飞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不被偶然的现象所迷惑,实现思维与实践的“自觉性”,即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最终目标,实现自由人格。

(一)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理想并非与生俱来的,是随着人们改造世界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主观认知,体现一定社会条件下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改造能力与水平。个人理想是社会个体对于理想化需求的个性化表达,在一定的价值体系内,单个的个性化需要凝结成共同价值诉求,即为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是目标的统一。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寄语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14]。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从历史所处阶段来看,新时代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事关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后继有人,共同的目标指向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是过程的统一。理想不是一成不变、僵化死板的,他随着真理性认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受青年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及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制约。横向来看,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不断成熟,认知领域不断拓展,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契合度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纵向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不同历史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不同的社会理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理想也随之变化发展,直至实现两者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不是虚空、抽象的,个人理想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和社会遭遇相关,是对具体现实的映射,通过创造性开展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理想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实现社会理想的前提,是以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们美好生活诉求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本身是具体的,两者的统一也是具体的,统一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具体实践中。

(二)实现道德规范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国传统教育中,道德是国民教化的重要形式,与刑政相对应,道德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准则,维护社会安定。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就有应当遵循的准则,即为道德准则、道德规范[2]16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同时,也接受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的约束。

构建道德规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规范是统治阶级奴役被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在消灭了私有制的人类社会新形态中,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利益的价值体现,是实现人格自由的行为约束。符合社会历史规律、合乎人性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才能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现德性自由发展的约束力量。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干课程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二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为依托,加强“四史”尤其是党史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新媒介的普及化、大众化的作用,加强党史教育数字化、故事化、普及化,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红色文化的精神伟力中探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答案,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汇聚与凝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起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精神自觉与强大力量。

形成自由意志。改造世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进行的相互作用,主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同时主体要运用道德规范维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运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道德规范都需要主观的努力,即自由意志。如何形成自由意志?一是以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4]青年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化探索。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只是作为理想、作为职责等等存在于想象之中,而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4]330。青年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要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从自在到自为,都是有历史条件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由意志形成的历史条件就是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意识形成的源泉,也是人的自由意志形成、发展、进步的源泉。在实践中,人们通过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真理性认识才能不断被检验、发展、再检验、再发展,进而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道德规范与社会规律相统一的自由意志。

(三)实现发展自我与改变世界的统一

发展自我与改变世界的统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是对事物发展普遍性规律的归纳,随着实践认知的变化而发展。理论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到真信真懂。一项关于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取向调研显示,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淡化,无论是对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5]。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反复证明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精神武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共产主义理想升华为人生信念,自觉形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自由德性。

发展自我与改变世界的统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规律[6]413。正是因为党掌握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一般规律,才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谋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是因为党掌握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一般规律,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活动中发展自由个性。

发展自我与改变世界的统一要始终以民族复兴为使命。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有耐心的民族,别的民族想的是几十年,而中国人能想几百年。”并认为,中国复兴的使命寄托于见多识广、志存高远的“少年中国”[16]。自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洪流的精神动力。真正的个性自由具有独特的一贯性和坚定性,是理性、意志与情感的有机统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融入理想、矢志奋斗,并调动情感的力量,在发展自我与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深刻指出:“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6]557-558马克思主义是用改变世界取代以往哲学家习惯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的。共产主义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同步实现的过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现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格,即为实现人的自由、实现自我解放,同时在发展自我的实践中改变世界。

五 结 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各行业的骨干、积极分子,引领青年群体的政治建设和精神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途的基础性工程。将“两化”理论运用于“青马工程”铸魂教育全过程,就要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使命的自由人格。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铸魂青马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参考答案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