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2023-08-10 18:05于庆丽
新校园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作业

于庆丽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国家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提出: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理性回归,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家事”上升到“国事”来理解与谋划,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实施,还没有形成丰硕的果实,家校社各自为政、学校重自身教育、家庭教育方法理念落后、社会层面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学校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教育原本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层学校,我们必须承担起时代的重托,不仅要准确把握“双减”要义,更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积极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建立家校社育人共同体,推进“双减”落地,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一、同心而行,形成全面育人共同体

(一)培训先导,家校社育人理念入脑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地位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就被明确,会议给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双减”政策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无疑使家校社协同育人步入了快车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需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家长的育人理念,我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校本培训、专家讲堂、“校长会客厅”、课堂开放等渠道面向教师和广大家长进行各类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重新深思教学思想与方法,不断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引领家长树立“健康第一、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增强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方向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和家长思想同心、协同发力助推“双减”落地,在學生健康成长方面不断达成教育的共识。

(二)完善机制,家校社育人共生体生成

运行机制,是探索研究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保障。学校创建了“两会三团一中心”的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两会”即校务管理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三团”即组建专家顾问团、教师智囊团、社区助力团;“一中心”即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学校通过建立机制,完善职责,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进程,凝聚教育的合力。

在机制的运行中,学校一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团,定期走进学校全面督导学校各项工作;二是成立教师智囊团,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献计献策;三是利用社区助力团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四是选取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参与学校日常各项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微培训”和“微沙龙”;五是继续开展每周两次家长驻校办公、每月一次家长大讲堂、每学期一次家长开放日以及每月一期的“校长会客厅”活动,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效。学校还先后制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制度,明确了各自的管理职能。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建立,让家校社形成教育的共生体,凝聚教育的合力,助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二 、协同发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有了理念的引领和机制的建立,我们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层面找准着力点才能确保理念落地、机制运行,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庭层面:学校开放互动,激发家长教育自觉

1.“家长驻校办公”成为常态。为不断增强管理的合力,学校每周都会开展“家长驻校办公”活动,吸纳广大家长来校参与管理。来到学校的家长朋友会跟进课堂听课,巡视校园安全,陪同学生用餐等,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随时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2. 实施开放办学,加强家校互动。每学期学校所有班级定时定点向家长开放,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教师课堂教学直播展示,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全面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加强家校近距离的沟通。

3. 开展专题讲座,提升育子理念。为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学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于明东老师以“线上+线下”同步展播的形式向我校全体家长朋友就“双减后,家长怎么办?”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还邀请到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刘霄老师为全校家长开展《做充满爱的睿智父母 建幸福家庭》的专题讲座,让家长们受益匪浅。与时俱进的专题讲座引领家长朋友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

4. 线上教育沙龙,有效解决家长困惑。为帮助家长解决育儿问题,学校每学期会面向全体家长进行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依托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资源和教师骨干力量,邀请有需求的家长开展教育沙龙活动,通过面对面地切磋交流,以及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的需求,分享教育的智慧,家校联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层面:教育尊重规律,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小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儿童的本真,是我们办好教育、育好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重要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打好宽厚的基础,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广泛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储备下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幸福的能力尤为重要。“双减”虽是小切口,引领的却是教育思想的再出发,教育内涵的再认识,教育行为的再改进。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业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良好习惯,这考量着家长的有效陪伴,更见证着学校主导作用的发挥。

1.“三落实”优化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立足教学五环节,做好三个落实:一是有效落实常态听课与“预约课”制度,针对质量薄弱学科、薄弱班级开展“点对点”课堂教学质量跟踪调研,制定改进措施。二是落实作业管理“双把关”制度,即教导处把好作业“质量关”,班主任把好作业“总量关”,将学科特色作业展示作为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固定内容之一,期末进行各学科作业展评。三是依托“课后托管”,推进提优补差工作。通过“跟学科、跟级部、跟教师”,做好每日巡查记录,真正实现以优化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的提升。

2.“三原则”科学设置作业,切实提高作业实效。作业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有益延伸,学校围绕“挖掘学科特色,创设探究空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三大原则,积极推进作业改革,深入落实“双减”目标,以作业改革撬动教学管理提质增效。语文学科探索了“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如结合单元学习目标,立足字词句积累,设计汉语起源与发展的作业等;数学学科尝试加强开放式作业设计。如结合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设置数学创想画、数学小报、思维导图、关系表格等形式的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英语学科基于学习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低中高阶梯式作业,让处于不同学习和发展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如录制“趣配音”视频、亲子共读英文绘本、写英文小周记等;体育学科围绕学生体质检测项目开展全员参与和个别辅导并行的“健体”作业。同时,创设美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交流,提升核心素养。

3. 改版《阅读手册》,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力度。学校改版了原有阅读手册《银杏树下来悦读》,扩充阅读内容,加大阅读分享,丰富评价手段。一是将语文教学与阅读手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午休时段、课后服务空间,让课外阅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使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进行学生阅读分享,营造书香校园。三是开展阅读达级,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悦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除此之外,学校还在课程开发、基于逆向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推进,以及课后托管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三)社区层面:校社形成联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校外企事业单位是学校重要的育人伙伴,为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学校积极与辖区内相关单位,如青岛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五处、香港中路街道办事处浮山所社区、东营银行青岛分行、青岛地铁五四广场站、市南交警宁夏路中队等建立了共建合作的关系,形成育人联盟,通过举办身边劳模事迹报告会、地铁站考察参观实践、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科学家进课堂等等思想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校社互动,不断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实现全面育人。

三、思考

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三者纵贯个人一生,构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链环。

基层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挥教育主导作用,主动链接家校社三方合力,从观念和行动方面协同推进,优化教育管理,不斷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教育反思,主动探寻回归“育人为本”的实践路径,家校社协同发力成就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

家庭方面,各行各业的家长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在教育子女特别是立德树人方面,能够有什么样的水平和方法,是当前全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从普遍情况看,大多数家长更关注升学率和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教育焦虑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家长持续学习与提升,也需要国家教育改革乃至社会改革的继续深入。社会、社区如何进一步承担育人的责任?目前,从普遍情况看,这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被动配合完成任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社会土壤中,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还是不少,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

家校社共同体协同发力,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祖国未来对今天教育的期待,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全体家长、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当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一个全面优化的成长环境,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未来,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香港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作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作业
协同进化
我想要自由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