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疆人文纪录片转型发展流变研究

2023-08-13 14:10贺岭王梓妍崔雪煜
声屏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世纪纪录片新疆

□贺岭 王梓妍 崔雪煜

新世纪新疆人文纪录片呈现出转型发展的趋势,从对边缘化的描述走向国家化的政治传达、文化传播。在选材方面,过去的新疆人文纪录片将对边缘人物的描写定位成拍摄对象,而新世纪的人文纪录片主要是对普通人的关照、多样群体的展现和对国家形象的重构。在美学追求方面,纪录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变成了对国家意识的弘扬与彰显,逐步向多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纪录片主题还是拍摄手法、叙事结构、叙事风格,整体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范式。

人文情怀的“新视角”

新世纪新疆人文纪录片相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纪录片来说具有普遍性,更贴合大众生活且观众群体的针对性更加广泛,多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从影片初创阶段的选题到深层次情感内涵、故事讲述方式以及宏观理念无不彰显出个人化的主流价值观。

事物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创作群体角度而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精英意识最显著的时期,新疆人文纪录片拍摄之初,大多由主流媒体承担,更多的是由中央级媒体或省级媒体制作播出,此时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是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结合,是联合创作以及译制外国纪录片。如具有代表性的是1979 年由中日合拍创作的《丝绸之路》,影片完整讲述了丝绸之路,向受众传达了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商道的壮美风光、风土人情、悠久历史以及灿烂多元的文化。而在这一时期,新疆纪录片本土创作能力较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疆人文纪录片创作群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种优秀纪录片相继涌现。如2016 年的《喀什传说》,不同于其他纪录片,该纪录片整体上已具有微纪录片的特征,40 多集的全高清专业化拍摄,以自然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主线,展现了喀什地区以及喀什人民的精神气质,展示了上海对新疆文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与取得的丰硕成果。多样化的制作群体为大众带来了多元化的纪录片,让人们能够多层面、多角度了解新疆文化,全面认识新疆乃至中国。如2021 年创作的《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该纪录片首次以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维度为视角,完整梳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的历史脉络,采访了数十位国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跨越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新疆的历史故事。

在国家形势、政策、社会发展以及国外人文纪录片的影响下,美学潮流在新世纪新疆人文纪录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疆人文纪录片开始大规模地宣扬社会主流内容,并转向对普通个体的描述,不再以自然风光、风俗特色为重点表现对象,而是通过对“人”的刻画表现新疆社会发展的人文时代特征。以纪录片《微笑的螃蟹》为例,该纪录片讲述了从外地随父亲来新疆考察的宁波小孩小雅与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该纪录片从儿童视角出发,在跨种族和跨文化交流中,两人由冲突转向互相理解,以此讲述了不同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构建了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认同感。

新世纪以来的新疆人文纪录片创作,不再着重对群像人物的塑造,逐渐转向对典型人物的具体描摹,将叙事角度对准个人,激发更多的人融入到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将主题思想聚焦在生活中普遍事物的发展上,以便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新疆人文纪录片的审美特点在当下已经从纪录片整体的大环境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对真实感的不断追求成为推动纪录片变革的核心因素。例如,纪录片《新疆滋味》以“美味的故事”为线索,通过民族特色美食挖掘新疆个体人物中的真实事件,带领观众了解新疆文化,进而展现时代变迁,人民安家乐业的幸福生活。

影视语言的“新奇化”

我国纪录片开始尝试奇观化,使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层次更加鲜明,奇观化叙事在遵循纪录片原生态纪实的同时,注重对纪录片人文价值的探寻,新世纪的新疆人文纪录片也不例外。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讲,新疆人文纪录片更加关注观众不熟悉的新场景、新画面、新视角,通过对新疆沿线的自然景观及人文历史进行奇观化表达。譬如,2016 年拍摄的《新疆味道》节目组深入南北疆200 多天,采访了上千余人,拍摄了近乎80 种美食,走访了十多个民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新疆的独特文化与风俗习惯。

新颖成为新世纪新疆人文纪录片制作的一大趋势,在纪录片影视语言中主要表现在情景再现、特效技术、非标准镜头运用、动画视频等非纪实元素的应用,拓展纪录片单一的纪实范畴,挖掘纪录片叙事领域深层次的表意功能,充分发挥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如2017 年《航拍中国》第一季《新疆》,航拍的空中旅程从天山开启,以空中视角俯瞰新疆。特别是纪录片《天山脚下》运用唯美大气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亚欧大陆离大海最远的地方、雪山之巅壮观的固体水库、冰与火相融、戈壁与绿洲共存的大美景象。空镜头、远景、全景以及人物特写的来回切换,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使影片内容更加充实。别致的镜头处理方式为影片增光添彩,如慢镜头的处理、延时摄影、超大光圈的设计以及大量的航拍镜头,均展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即通过《天山脚下》的画面让观众了解到宏大、神秘、唯美的新疆,使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认识现代化的中国,增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

从拍摄技巧上来说,精致唯美的构图成为新疆人文纪录片的一种趋势,纪录片《天山脚下》采用电影的拍摄方式,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不禁让人感叹新疆的壮丽奇观。同时,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对于灯光的使用也十分考究,频繁使用柔和光影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在影视中,光不仅可以烘托主题气氛、塑造人物的形象,还可以刻画人物心理、促进情感交流。导演有意识地突出灯光的使用,让观众沉浸在新疆之美中。整个影片通过高质量的画面语言以及精心的后期剪辑,呈现出新疆特有的独特景观,在视觉上给观众最大的震撼和真实感。通过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震撼场景,具备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产生了独特的视角效果,创造了新世纪新疆人文纪录片的画面“新奇化”。

纪录片是基于真实事件的艺术化呈现,对于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声音在纪录片中既要保留稍纵即逝的瞬间,又承担着深层次叙事表达。在声音方面,纪录片《天山脚下》大量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配乐以及同期现场的环境、对白等声音,使画面丰富饱满,更具层次感,后期动感悠扬的动效和精心制作的混音,目的都是为了讲述一个平凡而又神秘的新疆故事。如纪录片开头运用空旷雄伟的纯音乐,不仅传达了特定氛围,还展现出独特且具有异域风情的调性,让观众沉浸在辽阔神秘的新疆。一首哈萨克民曲《心星》作为纪录片的片尾曲,曲调悲伤悠长,抒发着不舍的情感,纪录片音乐能够直接参与叙事、传递情感、烘托氛围,同时增强画面空间,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可以直接将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中,增强作品的节奏感。

人文纪录片《我到新疆去》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讲述在新疆生活奋斗的真实经历,人物选择上涉及面极广,有学者、普通人、支援新疆的干部以及留学生各个群体,展现新疆包容性的同时也使大众领略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包容并蓄、追求共同发展的文化精神,弘扬了和谐的美学文化。此外,该纪录片从多个叙事主题展开,例如相逢、回家,讲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新疆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小人物出发,将宏大的主题贯穿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情感真实饱满;人文纪录片《流动的盛宴》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丝路艺术,如独具特色的音乐、绘画、雕塑、服饰、建筑、手工艺等,利用新疆特有的文化属性,打造生活中的艺术,更是表现艺术中的生活。影片其中的一个章节,拍摄时用了六支拍摄团队,从几百个人物中挑选了六十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人物,深入细节,找寻大众并不熟知的感人故事,丰富观众对新疆的认知,给予观众新奇感。该纪录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人感受到最朴素却最动人的力量,通过讲述丝绸之路上与艺术相关的人物,展现丝路艺术的现在进行时。可以说,《流动的盛宴》是一次艺术的相聚,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新世纪以来,新疆人文纪录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制作规模也展现出新的特色,利用团队化制作,打造纪录片视听语言新奇化。整个流程由专业团队完成,新疆人文纪录片逐渐注重品牌意识,努力构建品牌纪录片。从营销心理学来讲,这种“提升”的生成瞬间会让人产生一种自信和快乐的感觉。例如《我从新疆来》到《新疆滋味》《我到新疆去》,纪录片本质上属于文化产品,收看精良的纪录片并参与其中讨论或相关话题热议,同样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家国叙事的“景观化”

“家国叙事”是中国纪录片的民族叙事传统,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时代风貌。新世纪电子商务模式及互联网的应用,新疆人文纪录片产生出更多的新形式,其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段也不断更新,激发出当代纪录片新的活力。在纪录片的叙事发展来看,历史文化语境的发展,直接影响或制约着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新疆人文纪录片自诞生以来,叙事模式在随着文化的发展中呈现出新异面貌,纪录片创作中的“家国叙事”策略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嬗变。新世纪以来的新疆人文纪录片摆脱了以往纪录片的特有标注,即对风景的描绘,雪山、沙漠、戈壁、绿洲等一度成为新疆题材影视的空间指向,景观重现成为了过去新疆人文纪录片的标配。最显著的是,一些新疆人文纪录片偏向从古代文明的角度对新疆的历史事件进行描写,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疆人文纪录片在关注古老的西域文化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当代语境下的新疆。如2012 年《西域大都护》、2015 年《火车》、2016 年《塔里木河》、2019 年《伊犁河》、2021 年《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都延续了对古代西域文化的演绎,实现了古今的融合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的新疆人文纪录片增强了家国叙事的新视角,关注互联网群体个性化、娱乐化、故事化的表达,从史诗性宏大美学转变以“具体”“奇观”“娱乐”为特征的美学风格。在纪录片《新疆味道》中,观众在欣赏之余深深感受到“食物”与情感的联系是如此紧密。民以食为天,而“食物”中隐藏着大爱,民歌、母亲、家乡、草原、国家,正是每一个食物中存在多重对应关系的情感,才能够触及或唤醒当下的中国观众,感受浓浓的家国情怀。纪录片《塔里木河》真实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景观以及各民族的生活状态,片中用一个个典型人物及故事诠释着家园真正的意义,让新疆再一次以影像的方式走进观众。

新疆人文纪录片在新世纪从宏观到微观,从对新疆的地域景观走向国家叙事,由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实现了美学流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新疆人文纪录片贯穿革命、劳动、英雄主义三大主题,构建了一种褒扬领导人、人民解放军和英雄的模式。影片具有强烈的崇拜和敬仰意识,塑造了一批具有强烈号召力的国家领导人、英雄和劳动模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电影风靡,新疆人文纪录片也发生变革,转向都市浪漫叙事、复古武侠叙事和丝路传奇叙事。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人文纪录片开始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走向平民对话和主旋律叙事。叙事美学由宏观转向微观,表现出新疆人文纪录片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明显变化。新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新疆人文纪录片坚持以当代典型为例,密切联系时代,展示正能量、主旋律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阐释新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结语

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受众对纪录片产生不同的诉求,也体现了人们对纪录片本质的不同把握。时代的发展赋予纪录片不同的美学价值,纪录片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思考意义,是一个地区或社会文化风情最好的诠释,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迭,纪录片在表达方式、美学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纪录片能够透过事物看本质,可以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和内在含义,呈现出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纪录片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艺术表达与再现,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影视作品取之不尽的源泉,民族文化的加入,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推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新疆人文纪录片对新疆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传播和发展也起着积极、巨大的推动作用。纪录片可以通过视听语言描绘新疆的壮丽景观、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可以讲述关于新疆的历史文化,展现当今新疆的现实发展和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认同。与以往的人文纪录片相对比,虽然大多数人文纪录片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但新世纪以来的多数纪录片已经开始放弃开门见山的宣传,而是真正融入当地文化,走进当地百姓生活,寻找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拍摄出具有情感内涵的艺术作品,且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和美学趣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人文纪录片,完成了从整体关照到局部表现的转变、从被展示者和被观察的客体中重新体悟真实感的重构与表达。中国纪录片一直在不断与时代前行,在传统创作模式中创新叙事语言、叙事手段,完善民族叙事话语。

猜你喜欢
新世纪纪录片新疆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疆多怪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