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叙事策略及传播路径

2023-08-13 14:10王东兰
声屏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柴米油盐纪录片

□王东兰

人文纪录片指不同国家中的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存境遇、人生历程,通过对社会中的普通人或者边缘人物的关注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的纪录片。研究人文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就是通过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来审视人文纪录片中的叙事方式和内在结构及其所传达的人文性。随着传播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如何发挥视听媒体优势,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当下影视传媒工作者共同关心和思考的话题,而由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无疑是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思考的成功探索。《柴米油盐之上》自2021 年7 月15 日在国内首播之后,得到了220 家海外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推介转载,覆盖超过8600 万人群,一举斩获多项纪录片大奖。这部娓娓道来的中国人文纪录片采用独特的叙事策略,着眼于人类的共同关注和共通情感,在“言与行”“大与小”之间进行了思辨,深刻表达个体情感的同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除了叙事策略外,该片在国际传播路径上也是极为值得借鉴的案例。

《柴米油盐之上》的叙事策略分析

全景视阈下的时空策略。 一、板块叙事构建叙述主题。叙事结构是叙述元素呈现给读者或观众的顺序,主要表现为通过故事的框架来揭示故事情节,以便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叙事结构决定了一部纪录片整体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特征,影响着作品内容的呈现、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建构。板块叙事结构从某一群体切入,会呈现出不同的个人案例,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能够引导观众自主、独立地去思考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对整体主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板块式结构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且常见的叙事类型,经常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纪录片中,《柴米油盐之上》就通过四个极具诗意的叙事板块描绘了普通人“珍爱已久的梦想”和中国小康的奋进之路。

《柴米油盐之上》通过四个叙事板块来讲述故事主题,以四位主人公名字来命名,分别是《开勇》《琳宝》《怀莆》《子胥》,依次讲述了基层扶贫干部常开勇、年轻女卡车司机张琳、身怀绝技的演员王怀普、子胥村集体创业的故事。四位主角既是中国改革的亲历者也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各不相同的生活轨迹中,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篇章,定义着他们心中的小康生活。互为独立的故事情节呈现出非线性叙事的典型特征,技巧的运用又使整体主题的表达上得以升华,集体构成了万千个勤劳中国人的一员,构成了千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小康生活的一份子。通过对中国人平凡故事的描写,突出了中国人性格中乐观坚强的集体形象,融合了中国人独立坚韧、互帮互助、不忘根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如在故事《琳宝》中,主人公在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上所面临的选择与放弃、挣扎与追求,恰恰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生动感人的生活切片。

二、多维度呈现故事化叙事。《柴米油盐之上》以普通人逐梦小康为主线,以地理空间为叙事单元,但也注重通过人物将分散的板块串联起来。创作者每展现一个人物,都会探讨梦想与故乡的故事,例如基层村干部为拆迁户搬入新房而奔走山路,离家多年的女司机经济独立再度回乡,杂技演员怀莆实现梦想后时常回家看看等,各板块之间进行并列式组合,在故事、人物、时空上虽然各自独立,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的阐释和表达,阐释了一种对人类的共同关注,传递了人的生命中共通情感和共同价值:“或许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节,或许是一种饮水思源的价值伦理,再或是独立韧性的精神品质。”《柴米油盐之上》讲述的四段平凡人的故事,都有着走出故乡——回归故土的人生经历,都有着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向往,都对自己的故土与家乡饱含热爱。除了主题的关联之外,丰富的观察视角和叙事层次,也提高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吸引观众参与到剧情的编织中来。

宏观叙事中的微观策略。叙事角度是指叙述者展现世界的某个切入点、观察点,故事内容的切入点不同,所呈现的事件面貌和内容也不同,表达的立场、态度和传达的意义也不同。《柴米油盐之上》主要采用的是客观叙事的外聚焦视角,创作者以亲历者的角度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娓娓道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讲述了以小人物命运为代表的大时代下中国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生存环境、社会风貌以及作者对中国故事、中国梦的认知与阐释,整部作品温情十足又富有哲理。将宏大的生态主题以微观的视角呈现,能够充分激发海内外观众的共情,这种叙事手法在人文纪录片中十分常见。

一、微观视角塑造立体形象。微观视角在叙事上能直面故事矛盾,能更好地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开勇》一集中,基层扶贫干部常开勇面临着两难困境,一面是人民公职的责任与重担,一面是对妻儿的亏欠。因为拆迁房的事情一次次奔走,妻子说;“如果我是你的贫困户,该有多好。”这记录的不仅是常开勇为百姓服务、为基层奉献的一面,更是将中国传统爱情中的相濡以沫描绘到了极致,分外动人。在讲述中国安土重迁的思想上,在微观的叙事镜头下,爷爷躺在屋门口那把陈旧的长椅上不愿起身,村民妻子卖掉的那头老牛偷偷在身后跟随了许久,临别时奶奶送别乔迁新居的儿子寂静又落寞的身影。在特定的叙事空间中,微观视角将维系祖孙三代情感的空间对准这件小木屋,讲述了一代代普通而又特殊的中国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的生存观念、饮水思源的价值伦理、独立坚韧的精神品质,既是中国人特有的,但也是与全世界共通的,中外观众皆能与之共情。

二、个体命运阐释普世情怀。从叙事角度来说,《柴米油盐之上》与以往大部分中国脱贫类纪录片有着相似之处,却又存在很大的不同。该片同样是在大环境背景下讲述中国亿万人摆脱贫困、追梦小康的时代故事,旨在强调中国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奇迹对于世界减贫经验的卓越贡献,而不同之处就在于该片采用的微观叙事。该片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个体命运来切入,在讲述中国取得的时代进步时刻意避开了以往纪录片中代表中国高速发展的超级工程与非凡成果,而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苦与乐,将人类共同的情感融入其中,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避免了自说自话的填鸭式灌输,更易实现跨文化传播。影片在个体人物命运的塑造上特意淡化说教,采用情节化叙事,饱满的人物形象避免了既往的空泛式歌颂,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情感和动作的自然流露,增加了真实性,更易引发观众共情。导演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在过程中、记录中呈现人物故事,潜移默化地阐述主题、传达主题,通过人类最容易理解的镜头语言传达了一种普世情怀,即饱含每一个中国人对国家与故乡的原始情怀。

低语境传播中的表达策略。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传播社会,古老文明的一脉相承更加夯实了中国的高语境文化的地位,而美国等西方的“异质社会”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这就导致中西方在传播信息时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而产生传播隔阂。《柴米油盐之上》的导演,也就是该纪录片的叙述主体柯文斯来自低语境文化国家。在纪录片中,他通过公开叙事的大胆方式和大量的细节捕捉讲述了中国最真实的小康梦以及家国一体的思想,这种直接、明确的表达策略使海外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理念。

一、公开叙事增强现场感。叙事方式是指导演如何传达故事,其往往影响着影片的风格并带来迥然不同的观感体验。在纪录片中,公开叙事能够明显感知到叙述者的存在,甚至听到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往往不避讳摄影机的存在,以第一人称出现并直接在影片中与被拍摄对象对话。对叙述者来说,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对接受者来说,可以融进叙述者的陈述中,与他们共同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柴米油盐之上》在讲述人物故事时便运用了公开叙事的方式,带领观众在每一个故事中近距离地了解主角及其背后的生活故事。在该片中,导演时常与主人公沟通对话,这种“幕后”与“台前”的交叉叙事方式,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的注意力已不仅仅停留在叙事的连贯性上,更是转移到对主人公的共情与共鸣之中。此外,当一个板块叙事结束时导演的拍摄以及构思阐述都会录制成视频,讲述拍摄中的小故事以及创作过程,同观众进行深入交流。这种公开的叙事方式从导演的视角分享动人的小故事,为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本身和纪录片创作理念提供了注解,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该纪录片的真正内涵。因此,掌握正确的叙事策略,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叙事方法,能够使人物与故事有效融为一体,形成以人物带动故事、以故事刻画人物的目的。[1]

二、细节捕捉刻画真实感。细节刻画是使故事真实动人的一种方法,该纪录片在细节捕捉上为片中的人物形象增色不少,也更好地突出了叙事效果。每个主人公的故事在细节的浸润中缓缓展开,故事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可信可亲。卡车司机张琳在亲情与爱情之间被迫抉择,临走时回头张望的眼神道尽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亏欠。杂技演员王怀普的初心是功成名就之时回乡去摸一摸剧团已经生锈的大铁门,最难忘回乡时“绞在一起的心”。创作者以平和亲切的方式,用饱含情感的诗意话语表达,在纪实的画面风格中营造了一种意境优美、气韵生动、诗情画意、情理交融的叙事氛围,让观众感到余韵深长、回味无穷。

《柴米油盐之上》的国际传播路径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在海内外的热播,除了得益于其可圈可点的叙事策略之外,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战略选择和传播路径方面,也为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借“筒”传声,增强跨文化传播力。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传播观念不断更新,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制片模式得以创新,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新的流行范式,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成为一种借“筒”传声、借“嘴”说话的新方式,被运用到纪录片国际合作与传播实践中。中国故事走出去不仅需要强大的自塑能力,更需要借助国际力量完成与他者的合作,以此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力。

《柴米油盐之上》的执行导演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柯文思,在对外传播路径上该纪录片通过国际视角向世界讲述了中国脱贫攻坚、逐梦小康的故事。镜头避开了以往带有政治色彩的超级工程和城市奇观,着重凸显普通人的温情,避免了“自说自话”的尴尬。导演柯文思曾带领中国团队深入拍摄地进行了长达8 个月的采风与调研,与拍摄对象培养信任关系,减少被拍摄者在镜头前的紧张和不适,真挚朴实的镜头语言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共情。

内外齐发, 寻求文化价值共通。受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中国纪录片的产业规模较小且以国内市场宣发为主,兼顾国外市场的宣发,长期忽视了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力问题。我国纪录片当下亟需打破重内轻外的传播格局,将内宣与外宣统筹起来,除了上述所说的制片机制的创新,更应该注重纪录片的内容表达与价值传递,寻求文化多样性下的价值共通。

《柴米油盐之上》在宣发渠道上是内外并重的,在国内渠道上主要通过移动终端与互联网进行宣发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文本价值的表达上则通过与通过四个不同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中国人对故土与故乡的共同情怀。这种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安土重迁的生存观念,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更是全世界所共有的。该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中国追逐小康社会的故事,也向世界传达了一种共通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力量。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媒介达成与世界的对话,寻求文化价值共通点。

以人为本,着眼国际共同关注。记录生活的目的主要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关注,正如阿兰·罗森沙尔在《纪录片的良心》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纪录片的作用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纪录片必须展现、揭示人类的尊严。[2]”换言之,人文纪录片通过艺术的方式讲故事,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尤其是具有国际传播属性的纪录片,大多着眼于国际的的共同关注,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柴米油盐之上》在创作上体现着一种高度的人文关怀,除了故事主线中人物形象的描述,还有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在张琳回乡探望父亲的场景中,曾经的故乡依然未变而年迈的父亲已步履蹒跚,对于家庭过去给她带来的伤痛张琳已不再纠结,时间将她沉重的过去隐隐磨平,留下的更多是对过去的遗憾和珍惜当下的感叹。这种对人物本身的关注与关怀,使得该纪录片彰显出了一种“人民美学”。四个板块的人物故事,促成了“中国人物”这一集体形象的象征,增强了国内外观众的共情。

结语

刘忠波认为,中国题材纪录片本身处于一个中国形象的视觉/听觉系统之中,包含在中国形象视觉/听觉史的逻辑中,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处于独特的地位。[3]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人文纪录片具备深厚内涵的关键,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并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向全世界进行传播,关键在于寻找到一条有效的叙述路径,让中国影像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意义与价值被不断凸显与讨论,通过影像向世界讲述中国。《柴米油盐之上》在叙事策略上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根本原因是用平民化叙事讲述了一个低语境文化更易接受的故事。在国际化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上,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创新之处为我国人文纪录片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启示。

猜你喜欢
柴米油盐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雷人画语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和财政学谈一场“柴米油盐”的恋爱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室一食
妈妈菜的柴米油盐——兼品二毛《妈妈的柴火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