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的“偶像化”现象

2023-08-13 14:10卢嘉奕刘知鑫刘景福
声屏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偶像大众现象

□卢嘉奕 刘知鑫 刘景福

什么是偶像化

关于偶像化的论述。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便认为万物有灵,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播媒介,偶像的发展渠道也随之大大增加。偶像化是对人物正面特质挖掘从而达到的被人崇拜的趋向。偶像,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物,如太阳、月亮;一类是人造物,如明星;另外一类是思想物,如神仙。当人们崇拜偶像时自身便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依赖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偶像相关信息,寻找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寄托,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偶像化出现的原因。 无论什么时代,偶像的发展都离不开新兴的传播渠道,偶像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会受到文化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当下,更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15 世纪以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使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工,形成了阶级关系,导致社会成为了席勒所说的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遭到分裂与对立。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也需要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去缓解,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去寻求一个榜样,偶像也就在此需求中形成,“偶像化”现象也随之形成。

当今“偶像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越发突出,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让大众自己打造出喜爱的偶像,再通过舆论的推波助澜成功“出圈”。新兴媒介给偶像化传播带来更加便利与开放的平台,使得偶像出道门槛越来越低,偶像人数逐年增加,“偶像化”现象逐渐渗透各个领域,这背后的根本原因都不能脱离经济和社会形势这两个大背景。

偶像化的发展历程。偶像文化属于艺术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属于精神文化,其发展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所以偶像化的发展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发展。例如,当今的偶像更加多元化,崇拜偶像的方式也不断更新,会借助新媒体等进行,这也能表明如今科技的介入对偶像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偶像的发展与变化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它就像一面镜子,从中照见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偶像崇拜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模式便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充满陌生,万物有灵是原始社会的核心,当时的崇拜更多是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在20 世纪初,电影成为打造明星的方式。台前幕后的反差形象建构了传统明星身份,正是两者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偶像的魅力:电影表演与社会角色、神秘光环与日常平凡性等对立因素建构了明星的光芒与特色。[1]在21 世纪初期,科技的发展催生出新媒体,“偶像化”现象伴随着新媒体的交互特性不断渗透全民的生活,积极与公众双向传播与互动,与公众共同打造出全民偶像。

偶像化的现状

偶像时代面临的问题。从2004 年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到近年兴起的《偶像练习生》《创造营》《青春有你》,从2014 年TFBOYS 的成功“出圈”到韩流文化冲击再到本土偶像市场当道,中国的偶像产业正在逐步崛起,更是在近年呈现出大跨步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偶像产业欣欣向荣的同时,社会各界对于这样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声音。

第一,偶像入门门槛较低,偶像质量低下。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偶像元年,可以从2018 年算起。在此之前,无论是《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还是后来的《快乐男声》,都是基于国内传统造星模式的选秀节目。[2]2018 年,由爱奇艺制作的选秀综艺《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节目致力于打造全民偶像,他们从无人问津的练习生变成了众人追捧的偶像,商业价值一开再开,也因此被许多人认为开创了中国偶像市场的“偶像元年”。国内偶像市场迅速崛起,各类选秀综艺层出不穷,在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为了向各大选秀节目输送练习生,为了签约公司参加节目成为偶像,经纪公司与练习生之间在进行双向选择时都太过于急功近利,导致一部分练习生的质量堪忧。

第二,国内偶像市场较小,偶像发展渠道过少。当前,我国偶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国内偶像产业市场却过于狭小。国内与国外对于“偶像”的差别概念:“在韩国与日本,偶像行业作为单独的产业存在,与电影业、电视业处于同样位置。”[3]然而在中国,由于偶像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独立的运作体系,因此偶像与演员的区分并不十分明确,很多偶像并没有演员基础,但迫于人气和生存压力会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发展道路。国内偶像发展渠道过少,不同于海外偶像组合拥有较多的展示舞台,国内偶像展示自己的渠道太过单一。

第三,形成了一种“粉丝经济效应”。粉丝成为了如今偶像产业的主要目标人群,偶像这个群体更多的是面向这群粉丝,粉丝通过与偶像产生联系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这种联系通常以商品交换的形式产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归属感。甚至粉丝之间会通过互动行为共同为偶像创造价值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价值,获得自我认同。

虽然借助新媒体的渠道能使偶像不断的横空出世,但是偶像面临的现状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新的课题——如果利用好新媒体优势更好地将偶像产业发展下去,当今社会是否需要这些偶像去满足大众的精神心理需求,都是值得深思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影响下的“偶像化”现象。新媒体的便利性、自由性、开放性对偶像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促使偶像与大众更深入的融合与交流,大众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对偶像的观点与看法,偶像也可以通过大众的观点与看法不断改变自己。新媒体擅于引导和制造舆论,近年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应舆论捧红偶像的案例比比皆是,偶像在新媒体平台变成了一个受公众任意评论和指责的形象。在新媒体时代,“偶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偶像的标准也越来越低,大众更加注重偶像的外貌,只要外貌出众其他方面便可以忽略,导致很多当红偶像被相继扒出大面积黑料,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了公众肆意发表意见的平台,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出现了对于不同偶像的崇拜,但这些崇拜更多来自于公众自身的主观意愿,并产生了很多片面的崇拜标准。如今追随偶像的群体里青少年居多,因而青少年是受偶像影响最深的群体。

新媒体使粉丝群体聚集起来,聚集到专门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所建的网上虚拟空间,人们既可以将现实如实照搬到虚拟空间里,也可以将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只是主观判断的论断传播出去,引发公众讨论,改变舆论风向,[4]可见新媒体为偶像的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新媒体与偶像已经密不可分,新媒体成为偶像崇拜的发源地,也同时使“偶像化”现象不断扩张,大众通过网络与现实的结合不断变化着所崇拜的偶像。同时,偶像也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不断更新迭代,使“偶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

新媒体时代如何规范偶像化现象的发展走向

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交流的方式越发多样化和自由化,对于偶像的讨论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不断扩张,因此偶像化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偶像作为“人”出现,那他的所有行为与方式都应该回归其自身。虽然偶像的“人设”也是背后的资本打造出来的,但偶像的目标是扮演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品格和作品就是捆绑起来的,一旦人出现问题,那么就会面临人设崩塌的结果。在新媒体时代,偶像不断被娱乐化、公众化、多元化,“偶像化”现象不断扩张,面对“偶像化”现象带来的各种影响,公众、媒体、政府等部门都应该正确合理看待该现象,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使整个社会的“偶像化”现象往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

利用新媒体渠道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价值”这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文化价值的形成会受到民族、社会、群体的影响,而价值观会直接潜移默化地指引着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活动,同时也成为人们进行判断、选择、评价的依据和标准。[5]文化是带有时代印记的,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对于当今社会关于偶像的界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偶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大众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当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大众媒介的时候,新媒体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对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引导与重塑的作用。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对于正面的偶像形象的塑造,不能一味追求过多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偶像形象,对于“偶像化”现象保持理性的看法,选择健康的偶像对整个社会都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正确运用新媒体的优势,用主流文化约束大众文化的发展,提升大众选择偶像的品味与层次,促使偶像在当今社会中更好的发展。

新媒体平台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在开放自由的当今社会,媒体平台的观点与舆论引导是否正确,已经很难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言论自由,并不代表绝对的言论自由,主流媒体应该合理正确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引领大众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各大平台应该合理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正面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与便利散播不实传闻,使之成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各个媒体平台为了自身的生存去制造话题、创造热度、引导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遵循客观事实,不得曲解误判,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循道德底线,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反映。各个部门不能只看见经济与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性,要正视其带来的危害,正确利用科技互联网渠道,打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文明社会。

重构偶像价值,打造优质偶像。如今偶像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偶像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其粉丝群体,对粉丝群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偶像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外在,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形象,规范自身的言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正能量。当今社会追随偶像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偶像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偶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身行动引领新时代的年轻群体,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的正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偶像时代下的“去偶像化”。 在当今社会,“偶像化”现象普遍存在,也是时代的一大特征,偶像的存在就是一把双刃剑,因而要理智客观地看待“偶像化”现象,真正做到“去偶像化”。换句话讲,就是抵制只依靠外貌、粉丝群体而成为公众人物的偶像群体,鼓励偶像群体脚踏实地,从个人能力、学历、社会阅历多个方面去提升自我,社会要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大众要正视“偶像化”现象,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偶像建设,克服以貌取人的造星趋势,真正培养与打造出优质偶像。

结语

“偶像化”现象在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影响下越发突出,并深刻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对“偶像化”现象进行整顿,认识到“偶像化”现象存在的文化价值与现实合理性,积极培养优质偶像。“偶像化”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大众需要获取精神上的寄托。因此,应该合理运用新媒体优势,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客观看待“偶像化”现象,并不断思考和探究偶像的影响力是应该被合理地缩小还是应该被适当地维持下去。“偶像化”现象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也将在新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发展,为此,应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问题,不断及时调整、解决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以更好地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偶像大众现象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偶像报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我的偶像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出卖偶像